1932年1月28日,在蒋介石复出,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院长之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在上海市民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英勇抵抗。
30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是日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及蒋介石、汪精卫等军政要人,相继离开南京、渡江北上。
4月7日,“国难会议”在洛阳举行,周佛海随蒋介石前往参加。周佛海说:“在寒风凛冽之中,乘着专车赴洛阳出席会议。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地方,我还是初次瞻仰,但见黄沙白草,满目荒凉,怀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73
顾祝同就任江苏省政府主席之后,邀请周佛海前往协助,经蒋介石的同意,1932年1月4日,任命他为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33年10月3日,江苏省政府改组,陈果夫继顾祝同任江苏省省长,但周佛海仍任原职。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前夕,江苏省政府由镇江迁往苏北的淮阴。时周佛海早已离开南京,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迁往汉口,实际上与江苏省教育厅脱离关系,但直至1938年8月9日,才将其免职。至此,周佛海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共计长达6年8个月之久。
自“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上海、南京等各地学生,及人民群众,掀起了抗日反蒋怒潮。国民党当局对学生的爱国行动采取了*措施,1931年12月10日,在南京向示威学生开枪,造成了“珍珠桥惨案”。惨案发生后,各地学生继续罢课,示威*,抗议国民党*学生的暴行。
周佛海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就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而且他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要平息学生的抗日怒潮。周佛海上任伊始,就大肆鼓吹学生只应闭门读书,而不应关心政治。 txt小说上传分享
镇压徐中学潮(2)
1932年2月,周佛海在他创办的《江苏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为抗日救国敬告青年》。他在文章中,以青年学生的指导者的口吻,教训青年学生说,对于抗日,不能只凭一时的“兴奋之感情”,尤其需要有“明静之理智,以分析之险恶之环境”不仅需要“热烈之忠忱”,尤其需要有“精强之实力,以驱除当前之敌”。他宣称青年人的救国行动,必须本着以下三个宗旨:第一,必须服从政府的统一领导与指挥,即必须“统一意志,集中精力,整齐步伐,于一个整个的指挥领导之下”,而不能“人自为战,心自分野”。他说,如今政府已确定外交方针,国民自应与政府一德一心,援助政府,以为外交之后盾,而不应有任何反对政府之行动。第二,读书就是救国。他说:青年人救国,“不在消极的奔走呼号,而在积极的探真求实;不在一时的紧张兴奋,而在永恒的艰苦坚贞。尤不在消极的罢课辍读,”“青年救国轫之读书。”第三,必须要有忍耐精神,日本侵华由来已久,国难并非自今而始。因此,“青年切勿因目前现状而悲哀,亦勿因心中感慨而愤激。”必须具有“忍辱负重之精神”,方可以“支此危局,渡此难关。”他要青年“端其品格,正其趋向,精其学识,专其技能。”一句话,只应专心于书本学习,而不应问其他。
1932年4月21日至5月10日,江苏省立徐州中学的高初中学生,在全国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下,爆发了*。徐州中学是由前江苏省立第7师范学校及第10中学合并改组而成的。有初、高中各6个班,普通科及师范科各3个班,共有学生507人,教职员48人。徐州中学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在苏北地区具有相当影响。4月21日,师范科三年级学生因不满学校当局对学生的压制,向校方提出交涉,请答应学生的合理要求,否则,将要求准予休学。28日,由于遭到校方的拒绝,师范学生首先举行罢课。周佛海接得该校的电报后,即以教育厅1716号指令,饬令徐中校长,称:“该校高中师范科三年级学生,因要求外埠参观,以全体休学相要挟,并擅自罢课,实属行动越轨。既经该校长切实劝导无效,本厅亦未便姑息,应由该校长查明主动,呈候惩处。如再执迷不悟,即令停学,并扣除保证金,追缴膳宿等费,以矫学风。”
周佛海本以为电令一下,*立即可以停止,但结果,却使罢课的学生更加愤怒。29日清晨,不仅全校高、初中学生一齐罢课,而且将校长赶走,封闭校门,断绝交通,益使风潮扩大。获此消息,周佛海害怕徐中*如火燎原,扩及全省,势不易扑,因而决定采取严厉*措施。乃令该校校长仍遵前令,严厉处置,如诸生不受约束,即重牺牲,亦所不惜。同时,电令徐州驻军及铜山县政府,分别加派军队和警察,前往该校,协助校长,将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即师范科三年级学生李高嵩、李瑞珠、马广俊、姚和璋、刘德熙5人,先予看管,听候核办。师范三年级学生,除因事请假,未参加*者外,其余应予一律除名,并扣发保证金,追缴学膳宿费。其他高中各级学生,因附和滋事,致风潮扩大,应先予全体解散,切实整顿。并派督学易作霖前往会同查办。
易作霖于5月2日偕徐州中学校长往铜山县,与县政府及当地驻军策划实施办法,决定由军警督察处处长陈学顺派第七师步兵一连,县长杨蔚派警察大队及特种警察各40人,到校*。约定于5月3日凌晨4时前往该校,由步兵及警察大队分别担任校内外警戒;特种警察队将李高嵩等人逮捕拘押,将师范三年级学生押送出校,遣送回籍。
镇压徐中学潮(3)
5月3日凌晨4时,军警秘密潜入该校,将学校包围。接着按照计划捕人,将李高嵩等5人拘送县警察局扣押。当军警继续驱逐师范三年级学生之时,被其他年级学生发现,全校学生立即起床,进行营救,并与军警进行了激烈的搏斗,迫使军警不得不暂时撤离。是日,徐州省立女中,铜山县立师范,私立徐州中学全体学生闻讯纷纷发表声明,抗议军警暴行,对徐中学生表示支援。
江苏省立徐州中学的这次*,由于周佛海的严令*而失败。事后,师范科三年级全体学生及高中生21人,初中生12人同被开除,被追缴膳食及住宿费的有46人。被捕的5名学生,虽然由于各方抗议,迫使当局不得不于5月7日晚11时,具保释放,但教育厅下令已被开除的学生,其他学校均不许录取。
5月26日下午3时,周佛海就此次*对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诬指学生放纵浪漫,趋于极端,浮嚣之气,上薄云霄。中等学生,初则视学校为知识之箱库,以买卖式为授业,道德两字,全然不讲。今则初中学生以干政为能事,大学生亦不以修身为治国之本,全国教育,终年在扰攘罢课之中,今后,当以学生读书为目标,以整顿学风为治本。他还提出:
“救国必须读书,读书便是救国”,以此作为麻痹学生、不许关心国家政治的口号。并分别发表告全省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书,强令贯彻斯旨。74
12月1日至8日,周佛海往苏北的南通、如皋等县,视察该地教育情况,并不时发表讲话,要学生一心只管读书,不要关心国家大事。12月3日,他在南通对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训话时,大肆鼓吹“读书便是救国,救国便是读书”。大谈所谓“学校的第一任务就在获得丰富的知识和高深的学问,而且必须养成健康人格,即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他在如皋对省师范学校学生训话时,指责该校学生与南通中学“有嫌疑的反动分子”互相呼应。他惺惺作态地说:
“上年开除徐中全班师三(即师范三年级——笔者),我曾再三审慎而后才决定的。想想这件事,他们以小学毕业,到中学现在最高的班次,读了12年书,以12年之心血毁于一旦,我们忍心吗?我们不痛心吗?然而他们这样的谬举,是害群之马,对于全省师范生的恶影响是多大呢?所以便不能不牺牲少数,顾全多数,”他警告说:“以后各校如有同样的情形,当照例执行的。”75
1933年4月21日至25日,周佛海又往江南的丹阳、武进、常熟、无锡、太仓、苏州、松江各县,视察教育。在各地的讲话中,周佛海都鼓吹要对中等教育进行整顿。24日,他在常州县党部对各校教职员讲话时称,说他就任教育厅长时,全国的*,正在蓬蓬勃勃,甚至断绝交通,包围政府,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到任之后,就毅然下了改进的决心,第一步的办法,先把中等教育整顿办好。他说:整顿中等教育,“一要学风良善,二要程度提高,三要设备充实,才能算好。”他说,他根据这三个条件,“定了计划,来积极的训导,消极的制裁。”76
周佛海说:上述方针刚刚决定,“徐州*即起,兄弟便把他解散了,首祸的还给他严厉的处分,到今各地的学风,就比较的良好了”。丹阳县教职员曾因长期拖欠薪金,生活无着,曾举行过罢课、索薪,包围县教育局、县政府,周佛海指责这是轨外行动,“实非正当。”他警告说:“兄弟到江苏来,对于教育整顿,向抱决心,偶有上项情事,决设法纠正,任何牺牲,任何阻挠,在所不计。”77
1935年4月,周佛海曾往徐州视察,他在徐州中学对教职员的讲话中,谈及1932年*徐中*时称:他之所以要斩钉截铁地这样的做下去,为的是要消弭整个苏省的*,整顿整个苏省的学风。78
推进江苏教育(1)
江苏省的教育状况,在当时来说,比起其他各省,是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而且居全国之首位。但是,据1930年的统计,全省61个县,仅有中学70余所,师范学校48所,小学7350所。入学儿童58万余人,仅占适龄儿童的,失学儿童占,近400万人。全省3200万人口,文盲超过 2500万,占全省人口的80%79,因此,发展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扫除文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周佛海就任教育厅长伊始,便提出了《江苏教育之新计划》、《江苏教育三年计划》、《整顿江苏地方教育之意见》、《教育之三大任务》等。
关于《教育之新计划》及《江苏教育三年计划》,在《教育厅二十年下半年度施政方针》项目中,提出了改进省县教育的15项意见,其中主要者有:切实整顿学风,提高普通中学程度,改进师范教育,以及考选服务人员赴国外研究等。
关于地方教育之整顿,周佛海提出,要清除舞弊;节约开支;整顿学费,规定初小学费1—2元,高小3—5元,初中8—12元;改善组织;认真考绩;慎选小学师资;充实学校内容,如增加班级,充实人数;改良教学方法及改善学校环境等。提出了地方教育发展的目标:一、逐渐增设初级小学,俾义务教育得以普及,使未来之学龄儿童,均有入学之机会;二、普遍设立民众识字之机关——如民众学校补习学习等,不断进行,使不识字之成人,皆能识字;三、妥筹职业教育实施之计划,俾中小学毕业生,无力升学者,皆能在社会获取职业,以维持其生活;四、规划中小学生升学之方法,俾各能就其所长,择定途径,不致有歧路徘徊之感;五、造就专门人才,以适合时代之需要,并辅助国家建设之发展。80
周佛海提出:
“灌输知识,培养人格,领导思想,为教育之三大任务,必三者具备,而后乃竟教育之余功,此本人接掌苏省教育以来之施政方针也”。81
所谓“灌输知识”,就是力谋提高中学程度;“培养人格”,就是实行“教训合一”;“领导思想”就是加强思想控制。
周佛海的所谓“领导思想”,就是教育要以灌输三*义为中心,实施反*主义教育。他狂称“共产主义已不适于今日之时代”,因此,必须求一“健全而有普遍性为世界文化之最高领导者”的思想,此即“三*义耶。”他要各级学校及教师,必须将此思想“灌输青年”,使“青年坚其对此思想之信仰”。为贯彻此项宗旨,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政治训育要点》,下发各学校,按照要点的要求,向学生进行宣讲。
教育厅的命令称:“查近年以来,吾国青年,对于世界国际形势,固未明了;对于本国政治现状,又未认识;每是政治上重要问题发生,或则存心破坏;或者肆意攻讦。在此困难时期,青年思想,似此异常混杂,影响殊为重大,若不设法矫正,后患不堪设想。本厅特根据政治环境,制定国难时期中等学校政治训育要点,俾各生认识国际现势,暨本国现状,而努力于将来奋斗之准备。”82
《要点》分为国际形势、中心势力与中心组织、青年的责任等部分。《要点》列举了新的世界大战的酝酿、日本的备战状态、中国的现状,对日斗争的准备等内容,力图为国民党的对日妥协、对内*方针辩解;劝说学生须知目前尚非抗战之时,必须听从国民党政府之领导。《要点》宣称:在目前的中国,只有中国国民党,才是中心组织,只有三*义,才是中心思想。并且鼓吹,在整个的民族生存斗争的时期,青年唯一责任,是在“拥护中心组织”,“信仰中心思想”,为此,应加倍努力于德、智、体三方面的休养,认清“救国必须读书,读书便是救国”。831934年蒋介石发起所谓“新生活运动”后,周佛海更是不遗余力努力推行,由省教育厅颁布了《中等学校推行新生活办法大纲》,令各学校据此拟定详细办法,切实推行。
推进江苏教育(2)
所谓“灌输知识”,即是有关提高中学的教学的质量的具体规定。为此,在《二十年度下半年施政方针》中,关于省县教育改进意见,提出要切实提高普通中学程度。后来又在《江苏教育三年计划》中,提出分期实施整理普通中学方案。规定普通中学,必须按照*规定的课程标准,设置和讲授各门课程,并颁布各科教学进度表;制定各校最低限度之各科设备标准,充实和改善中等学校教学实验设备条件;制定教职员服务细则,实行督学抽考办法和中学毕业会考,并且规定励行教师专任制,以久任为原则,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师资水平。同时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要求都作了极其详细的规定。84为保证办学质量,对高级中学也作了明文规定,如限制各县及私办高中等。同时,为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提高中小学教师及学生的教与学水平,江苏省教育厅先后定期出版了《江苏教育》、《江苏学生》、《小学教师》三种期刊。
所谓“培养人格”,就是作为教育来说,既要对学生授以知识,又要教育其如何做人,也就是实施“教训合一”,并且颁布了《教训合一办法》。
教育厅命令称:“以近今各校,徒鹜于知识之灌输,而忽于人格思想之训导,以致学风日益浮嚣,几莫可挽救。究其原因,实由于教学训育之分立,在教者只知以启发知识为能事。而负训育之责者,对于学生之人格思想,又未能严密考察,加以适当之训练,如此而望学生言行纯正,趋向端方,殆犹南辕而北辙。欲矫过去之错误,养成将来纯洁之青年,俾学生开人格思想知识三端均衡并进,非教训合一不为功。”85实际上,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控制。
《办法》规定:(一)要逐步改革教学与训育分立的制度;(二)实行师生共同生活,注重人格感化;(三)根据国民党的“党义”,运用各种教材,训练学生思想;(四)矫正教师忽视训育责任之观念。
根据上述规定,江苏省教育厅作出了各学校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