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地上的异乡者经典片段 > 第15部分(第2页)

第15部分(第2页)

森:“哦,这样的女人令人吃不消。”

我:“哈哈!确实生动!唯一不够生动的是这唐三彩女舞俑的头脸。头脸是不上釉的,釉烧出来后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发等工序,这叫‘开脸’。”

森:“这画眉点唇也像古典水墨画,是一种神像形不像的写意笔法。”

我:“嗯。看上去像闭着眼睛似的。”

我们再一次贴着玻璃查看起这尊唐三彩女舞俑。她那隐约闭合的姿容使我们顿悟那个鲜活的大唐王朝真的沉睡了,历史也真的无情地失落了。再看看她身上苍古的剥釉,才确信时间已卷走了一切生命的风姿和王朝的*,于是我们对她凝注的目光也由热烈的遐想变成苍凉的祭奠……

逛着逛着,终于看到了我和森都喜欢的宋朝五大名窑。

那只汝瓷天青釉三足洗摆在玻璃柜里的射灯下,显得那样幽静。无论釉色或器型,它都偏于简淡。但当我们看尽古物的千姿百色之后,目光却停留在它身上久久不愿离去。它那淡泊的色彩仿佛抽离了桃红柳绿的世俗欲望,只剩下一个简约的造型,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意味,仿佛可以充填无穷无尽的远古遐想。我们贴着玻璃柜久久玩味着,仿佛要看出它里面的灵魂。

我:“好怪啊,宋瓷这样简单灰暗,为什么具有隽永的魅力?”

森:“这可以从陶瓷工艺史来分析。在宋瓷之前,秦汉的彩陶和大唐的三彩,都是活泼生命力的率直释放。在它之后,精制细绘的釉面青花,又会把人们的审美视线引向绘画,而偏离瓷器本身。只有素洁的宋瓷,才会把观赏者的审美视线紧紧收敛在器物本身。” 。。

文物使抽象的历史可以具体触摸(7)

我:“因为简单灰暗,所以百看不厌?”

森:“是的。看这款汝瓷的釉色,接近自然的天青色,它的器型除了三足有略微的矫饰外,上面托起的洗盘几乎呈精确的几何形,非常清简,又非常虚渺。”

我:“中国陶瓷工艺史上的巅峰之作竟是这样的超凡脱俗!”

森:“其实包括汝瓷在内的宋朝五大名窑,釉色大都清淡得不符合世俗的大红大绿,器型也大都精巧得不适用日常的大手大脚,只因它们的制造理念是表意而不是重质,是观赏而不是实用。”

我:“是啊。这汝瓷三足洗,它隐隐隐约约的天青釉色,真有烈火烧造之后的冷静彻悟。它四平八稳的大方造型,又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坦荡。我觉得它简洁得像抽象的哲学,一种形而上的思想理念赋予它空灵超逸的艺术灵魂。”

森的眼里流露出赞叹:“是什么样的王朝赋予陶瓷这种本来并不崇高的工艺以崇高的精神形式?是什么样的王朝把儒道释三大恢宏的思想一并赋予一堆泥土的烧造过程?那必定是一个政治极其开明、文化极其自由、工艺极其发达的王朝——那就是宋朝!”

我:“这么说来,除了工艺史上的比照,还有宋朝本身的社会文化原因?”

森:“那当然,宋朝的社会文化是成就宋瓷艺术的主要原因。宋朝是文人统治的王朝,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社会经济空前发展。据说宋朝社会的人均GDP达五百二十美元,占当时世界的四分之一。经济繁荣必然带来文化艺术的同时繁荣。宋朝道教空前发展,佛教也很发达,儒教就不用说了,还创造出‘理学’这种新的学术思想。”

我:“‘理学’其实就是援佛入儒、注入道教思辨发展出来的新儒教,它对宋朝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存天理,灭人欲’嘛,它其实就一个形而上的概念!”

森:“看这三足洗,釉色那么单纯内敛,仿佛道教的淡泊和佛教的冲虚;造型那么严谨简约,仿佛儒教的克制和秩序。宋瓷就是‘理学’的一个影子。”

我:“叫人简直不敢相信它只是一堆泥巴做的!”

森:“把泥巴做成玉一样的质感,这就是宋瓷高超的烧造艺术。”

走出宋瓷馆,我们在外面的走廊里坐了一会儿。

我:“说起玉我想起一个问题。”

森:“什么问题?”

我:“先秦时期的文物中青铜器很突出,当然玉器也比较可观。可是后来呢,青铜器几乎销声匿迹,玉器却一直延续下来。后来的瓷器也一直追求玉质感。至于后来的金属器物,那是北方几个少数民族所流行,金银器是辽代契丹族最为盛行。这就让人有点想不通。”

森:“怎么想不通?如果你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史,就很容易想通。”

我:“哦?”

森:“先秦青铜器是金属,符合血腥年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是战争年代人们锐利人性的表现。而玉在中国工艺史上一直是至高无上的,从先秦一直延续到清代,它是在天然材质上的镂刻工艺。至于后来的瓷器,材质为泥土,可釉面一直追求玉质感。无论玉器或瓷器,材质都是比金属温和的玉石或泥土。这既是儒教平和中庸思想所为,也是道教与自然和谐思想所致。儒教和道教都是春秋战国年代诞生的。”

我恍然大悟:“哦,原来你是从儒道思想来分析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