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一来,就少了一个娱乐方式,而前者,歌舞表现确实挺好看的,但是现在只能看现场,不可能像以前在手机上,看到什么精彩的表演就可以重复地看,加上一场表演要准备好,准备时间还挺长的,这中间就空出了不少空闲时间。
最主要是,歌舞哪怕好看,可看得多了也腻味了,至于其他的酒令游戏,得有人能陪着玩才起劲,可姜淮也不认识什么有时间陪他玩的人,稍微生疏一些的嘛,一起玩,听他们说话都觉得心累,哪怕是被众人捧着玩,似乎也没有多大趣味了。
最后,姜淮发现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好办法,看书。
只是安远府的藏书实在是不多,而内容也比较的枯燥无味,姜淮想看的小说非常的少,顶多就是有些游记类的书,写得还是很文绉绉的,看一句,脑内翻译一句,开始实在无聊的时候,姜淮还能坚持看下去,甚至按照游记的说法画图,可看到后面,姜淮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这游记看得他仿佛在看各地地图似的。
反倒是萧靖昭很喜欢看这些游记,姜淮就将搜集来的游记都给萧靖昭了,自己冥思苦想,然后去找了一些说书人,让他们给自己写点打发时间的小说看。
本来姜淮是想找读书人的,可在大周,能读书识字的人,哪个不是想着为朝廷做事,如果姜淮想让他们写的不是小说都还好,可小说,在这些人看来并不是什么正经事,尤其是姜淮给出的案例更是让他们觉得有些荒谬,自然都是婉拒了。
如果姜淮用权势强行逼着他们来写,当然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姜淮清楚,以他们这不情不愿的态度,必然是不会去认真研究如何写小说,更别说写出让他觉得好看的小说。
因为在现代,姜淮看的小说数不胜数,眼光自然也被拔高了,如果对方用心写,或许靠着点古代的风格,加上两个世界不同的脑回路,多少还能吸引点姜淮的注意力,可要是不用心,那写出来的内容就惨不忍睹了。
对方要是磨洋工,那浪费的也只是姜淮的精力和时间,而且谁知道这些人有没有写小说的天赋呢,与其找这种不愿意合作的,不如去找一些有天赋的,还愿意合作的。
而说书人就进入了姜淮的视野,能说书,也基本就会识文断字了,哪怕学得粗浅,但姜淮想看的小说也不要求对方用词如何讲究,能将故事说明白就够了。
而说书人讲了这么多年的故事,能被举荐到姜淮面前,也自然是有足够的天赋,毕竟一般的故事,说书人不可能是照着书就这么念,需要重新整理一番,讲出来才能足够吸引茶客。
而这种整理,也相当于是在锻炼他们写小说的能力了,最主要是,这些说书人很听话,知道姜淮想看什么后,就会照着姜淮的需求来编故事。
其实这种自己知晓大致剧情的故事听起来还是会有些无聊,但是姜淮也没有办法,他如果直接让说书人自由发挥,那对方讲的就是符合大周风味的故事,虽然还行,但是不太符合姜淮的喜好。
而他这边给不一份大纲,让对方照着填充编写,哪怕文笔细节可能不太符合要求,走向自己也清楚,可也是锻炼一下这些说书人,这样对方才能进步,后续才可能独自编写出符合姜淮喜好的故事。
姜淮不会低估这些说书人的能力,但同样也不会过于高看他们,认为他们无须学习。
刚开始的故事,姜淮本意是想着让说书人练习一下,考虑到对方的接受能力,写了个仙侠故事大纲,没想到说书人对于神仙神话什么的了解甚深,根据他给出的大纲编出来的故事也是奇妙无比。
尽管因为大纲内容姜淮自身也清楚,可骨架上填充的血肉无比鲜活,听得姜淮很是投入,而这个故事在姜淮听完后,为了不浪费这个故事,甚至直接印成书卖了出去。
不过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读书识字,小说在安远府并没有卖多少,更多的还是召集了一些说书人,将故事卖出去,然后让整个故事在安远府传开了,成为安远府最为火爆的故事。
毕竟以往讲述的大多是一些演义故事,或者一些简短的神话传说,哪里有这种节奏轻快,格外吸引人的仙侠故事。
因为故事过于火爆,甚至还有一些外地的说书人,成群结队队地来安远府买书,毕竟印出来的那部分书,一些是在安远府本地售卖,而另一部分则是到京都去了,他们想买都买不到,只能来安远府卖了。
而都到了安远府,自然不能光买书,也得听一听同行的说书能力,而这一听,就让他们知道这故事的灵感其实是出自姜淮之手,而姜淮还在找人给他写故事解闷。
这倒不是重点,重点是姜淮似乎有不少灵感,但是因为手下的说书人不够多,或者说有能力的说书人不够,所以不得不再找说书人来做事。
其实事情会这样发展,也只能怪姜淮看书的速度太快了,姜淮本以为写出一本来,能让他多解闷一会,起码可以翻来覆去地看个好几遍,可看书加听说书,听个三四遍了,人也有点腻味了。
可在他看书兼听书的过程中,第二个故事还没有写出来,哪怕用的写字比较快的炭笔,可一个故事想要写出来,本身就不容易,更何况文字也不能过于直白,毫无美意,写起来速度就更慢了。
眼看着自己很快就要断粮,甚至之后可能时不时地都要断粮,姜淮才想着再招一些说书人,只是安远府本地的说书人都快被他一网打尽了,姜淮都以为自己是要去找一些读书人了,没想到这外地的说书人就来了,甚至主动登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