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池急忙命令马凌羽带几个护卫去老铁匠铺,将订做的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和弹壳、底火铜帽等要来。
很快,东西送来了,弹壳、弹头和底火铜帽造了数十个。
杨秋池拿起那冲锋枪瞧了瞧,这老黑头不愧是朝廷工匠局退休工匠,这工艺水平还是蛮不错的。从外观来看,和现代制造的冲锋枪差不多嘛。
他立即配置了无烟火药和雷,先装填了几枚子弹,压进弹夹,打开保险,拉枪栓上膛,不错,子弹很顺利进入枪膛,就差最后一关了。
先试验点射。
杨秋池当然不会自己用手拿着测试,他将冲锋枪绑在院子一颗树上,叫护卫扛来几个沙袋放在枪口一米外做靶子,用一根细绳绑住扳机,拉出老长,躲在一个沙袋围城的掩体里,一拉细绳。
哒哒哒……!
三声清脆的枪响,前面沙袋跳起三朵粉尘,多了三个圆圆的小窟窿!
成功了!哈哈,杨秋池大喜,又连续拉动了几下,哒哒哒……,枪口喷出火苗,又一串子弹射入前面的沙袋!
太好了!杨秋池连续拉动细绳,在一个弹夹子弹快打完兴高采烈要结束测试时,就听“砰!”的一声响,那冲锋枪枪管处冒出一股黑烟,——炸膛了!
杨秋池心中一片冰凉,半晌,这才扔下细绳,慢慢走过去查看,只见冲锋枪枪管已经炸裂!
( )
第101章 马克沁和老套筒
杨秋池仔细观察炸膛处裂痕,略一沉思,他便明白其中的缘由,古代炼钢技术达不到现代化枪械的要求!造不出56式冲锋枪需要的无缝钢管。在连续射击的情况下,经受不住枪膛里连续的高温高压冲击,自然炸裂。
看来,要制造现代化枪械,钢材这一关必须要过,而自己并不懂炼钢,也不知道如何提高钢材质量和如何制造无缝钢管。
他又对56式半自动步枪进行测试,同样,在连续射击数十发子弹后,枪膛也出现了裂痕。
杨秋池十分的沮丧,这老黑头是朝廷工匠局工匠,又是为了儿子的性命替自己制造枪支,肯定会尽最大努力,可以说,他的技术恐怕已经代表了明末最高的冶炼水平。两支枪都在枪管上出现问题,只能说明这明末的炼钢技术达不到要求了。
怎么办?
既然不能提高炼钢技术,就只能从减少枪膛温度、压力上着手。
要减轻膛压,减少子弹装药量是不现实的,那样会减弱子弹射程。
增加枪管厚度倒可以,但不能无限制增加,那样不仅使枪械太过笨重,还会因为枪管太厚,短时间连续射击造成枪管壁内外热量不均而炸裂。
所以,能选择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枪膛温度。
办法有两个,一个是使用某种制冷办法主动降温,另一个是延长两弹之间射击时间间隔,使枪管自然冷却。
由此,杨秋池想到了水冷的马克沁重机枪和汉阳造老套筒。前者就是使用水冷式制冷,主动给枪管降温。以保证不炸膛。后者汉阳造是直拉式手动步枪,五发固定弹仓供弹,是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毛瑟步枪制造的,不过,考虑枪管使用寿命,为了散热地需要,杨秋池还是决定还原老套筒原貌,将套筒加上。手动上膛,一方面可以人为大幅度减缓两弹之间的发射间隔时间,避免半自动的短时间连续射击造成枪膛过热炸裂。同时,每打一枪都要上膛。重新瞄准,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节约子弹。
重新制定列装武器方案之后,接下来就是制造枪械了。
冲锋枪显然是不能使用水冷的,因为光是枪管处的水冷管重量就有差不多十公斤,那就冲锋不起来了,所以,目前情况下,只能制造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有很多版本。杨秋池选择了前苏联的1910式马克沁机枪作为蓝本。
这种重机枪电视电影里经常看见。前面是非常粗的水冷管,下端伸出一小截枪管。然后一块盾牌似的挡板保护后面枪手,有一个立着的长方形小孔作为瞄准孔,下面是两个钢轮子。两边有两根稳定机枪用的支架,一般是趴着两只手操纵射击。由于有轮子,可以直接倒拖着走,有一定地灵活性。
这种枪虽然老旧,杨秋池没有重点进行过研究,但学习枪械知识的时候,仔细看过结构图,在军事博物馆里也有这种枪地分解展示,也看过实物。所以,设计上没有什么大问题。
马克沁重机枪威力十足,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600,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而且可以调速,减少到每分钟100。它的有效射程比步枪远得多,达到1000米,尖头弹表尺射程2500,重尖弹表尺射程3500米!也就是说,只要城墙外布置几挺重机枪,敌军简直不可能靠近,只有挨打地份!
当然,他也不准备全盘照搬,他准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修改,比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