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杨秋池将这些工序的工作都交给了具有冶炼经验的老黑头等铁匠们。经过他的讲解,很快就掌握了。
铁匠们从煤中干馏提取煤焦油。再从煤焦油中干馏提炼出苯酚绿矾煅烧提取硫酸,对绿矾和硝石混合物煅烧提取硝酸。将这三种原料提交给杨秋池。
后面的配制苦味酸炸药工作古人不掌握,这种配制不是简单按比例混合就行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地化合过程,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弄不好会中毒或者引起爆炸,所以,由杨秋池自己独自完成。并借此保证炸药技术不外泄。
配置子弹地硝化棉无烟火药,主要需要硫酸、硝酸,植物纤维,乙醇和乙醚。除了乙醚之外,其他原料古人都掌握制造技术,所以,乙醚由杨秋池自己制造,而且乙醚是一种外科麻醉剂,可以用于外科手术,这项技术必须保密,不能随意外传。其实提炼乙醚的方法说穿了也简单,用乙醇与浓硫酸化合物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可发生分子间脱水,从而生成乙醚。
子弹地关键技术是底火雷汞,所需原料是水银,硝酸和无水乙醇。
这三样原料中古人对无水乙醇提炼技术不掌握,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将乙醇进行蒸馏,再用生石灰吸水即可制得。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正印了那句话——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说穿了也就是一层纸,掌握了,几分钟就搞定,不掌握,几个世纪也干瞪眼。
子弹底火雷汞的配制也是比较复杂的,不是将三件东西按比例简单混合就完事了,也需要化合。对与掌握了现代化学的人,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好在杨秋池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他学得是法医和刑事物证检验,法医中枪弹爆炸伤,刑事物证检验中枪弹、爆炸痕迹检验,都涉及到相关的枪械、爆炸物知识。而偏偏他又是一个喜欢看书同时也喜欢动手地人,早在大学地实验室里他就掌握了相关知识。
所以,这些东西难不倒他。
当然,所谓隔行如隔山,他也就掌握了与法医和刑事技术鉴定相关的轻武器和炸药方面地知识,对重武器,比如坦克、飞机,他就傻眼了,更别说原子弹、中子弹了。就算让他造一辆汽车也造不出来,因为他不知道怎么造发动机,而发电机就更不会了。
杨秋池制造炸弹和子弹的某些原料和制成的苦味酸等产品有毒,为了防止中毒,他采取了必要地防范措施。
接触方面,手上戴他穿越时带来的刀枪不入且不进水的长袖手套。
又布置郭雪莲用侗家蜡染布料制作一套带头套的连体防护服。这种侗家蜡染的布料比一般布料防水性能强得多,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他还让人制作简易防毒面具,用石灰与去砂粘土混合均匀,加水制成块状,阴干、破碎、筛选后制得细小颗粒,浸放在皂角水中浸泡,然后取出阴干。加上锯木屑、棉花和棉绒。制得滤材。再根据脸型让铁匠打造一个带细孔的滤毒罐,四周用棉绒密封,将滤材填充,就可以制得一个简易防毒面具,对付原料中的有毒气味已经足够用。
至于防护眼镜,古代没有透明玻璃,当然只能选用水晶打磨,固定在铜制框架上,四周用棉绒密封。
现有原材料他都要用来制造炸弹,而新的原材料还没有提炼出来,所以,杨秋池安排人帮自己制作防护用具之后,便开始继续配置子弹的无烟火药和底火雷汞,然后交给护卫装填子弹。
这一晚,杨秋池熬了一个通宵,加上昨晚上连夜急行军赶路,他已经两个晚上没有睡觉了,但是,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发起进攻,多造出一颗子弹,就多一份安全。所以,他继续熬夜配置。实在困得不行,就趴在桌上打一会盹,醒了再接着干。
柳若冰心疼他,让他歇息一会,但杨秋池苦笑着摇头,柳若冰也知道他夫君这工作对战斗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只好由着他玩命干。
当晚,武麒派出的高手回来了,虽然抓到了敌军的哨兵,但并没有能问出什么有价值的消息,也不知道敌军下一步的打算。
那之后三四天,敌军依旧原地扎营,既不进攻,也不撤走。不过,杨秋池和护卫们也利用这几天时间,没日没夜拼命,已经制造出五千多发子弹了。
老铁匠带领一百来个铁匠分工负责,除了制造弹壳、弹头和底火铜帽之外,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老套筒和马克沁的制造上。
相对比较简单的老套筒毛瑟步枪用了四天时间,经过两次修正便设计定型,通过了测试,完全合格,连续射击数十发子弹后,枪管没有炸裂迹象,射击精度和射程也符合要求。杨秋池很高兴,吩咐立即投产大量制造。
但是,马克沁重机枪的仿制就没这么顺利了,因为杨秋池也只是凭借自己的记忆画的图纸,而马克沁重机枪的机械结构本来就相当复杂,样枪造出来后,几次测试都没有成功。连子弹都发射不了,直接炸膛。
老铁匠也帮着琢磨,反复修订图纸,一直过了五六天,样枪倒是能发射子弹了,可打不了一会就卡壳,偶尔还会炸膛。制造出的样枪还是没能通过测试。看来问题主要在结构上。马克沁重机枪的结构太复杂,而且现代社会已经根本看不见这种枪了,所以,杨秋池对这种枪没有仔细研究过。
几次测试失败后,杨秋池不得不放下手里的配置子弹的工作,专心修改图纸。好在他对现代枪械结构很了解,根据现代枪械知识进行了一些合理修改,这才使情况有了好转。
就在老黑头根据杨秋池最新一稿设计图重新制造样枪的时候。敌军突然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 )
第103章 狡猾的敌人
进攻是在黎明最黑暗的时候发起的!
最先,西面城楼上响起了敌军进攻的号角警报。片刻,便听到猛烈的爆炸声在城楼响起,在炮声中,从城外隐隐传来喊杀之声。
这时,杨秋池和柳若冰正在衙门的铁匠铺监督朝廷工匠局退休老铁匠老黑头制造那挺至关重要的马克沁重机枪。
机枪还没有制造出来,老套筒手动步枪倒也只造出了五六支。由于这段时间他全身心都投入到马克沁机枪的制造中,所以没有进行老套筒这种相对现代化的武器的使用培训,连护卫刘勇他们都还没有教,除了杨秋池自己,没人会用。
临时抱佛脚都来不及了,他吩咐老黑头继续制造机枪,造好之后直接送到城楼上来,让柳若冰先去城楼防守,然后自己跑回衙门拎了一支老套筒步枪,提了一箱装配好的子弹,让刘勇等护卫扛着那十多枚石头炸弹,急匆匆跑到了西城,上了城楼。
杨秋池从城垛往外观察。黑暗中,借着事先点燃的篝火照耀,能看见远处隐隐约约都是人头,喊杀声震天,正在往这边冲来。
杨秋池急忙问龙炳:“龙将军,敌情如何?”
龙炳很是紧张:“不清楚,刚才前方山上我们的哨兵点燃示警烟火,表示敌军朝县城方向进攻了,我这才下令吹响示警号角。接着,便看见敌军冲杀过来了。不过,从移动的情况来看,似乎不是骑兵,而是步兵。而且移动速度比较慢,我担心敌军在往前移动火炮!”
杨秋池心头一紧:“火炮?”
自己这一方有十多门火炮,弗朗机也有好几门,敌军肯定更多,看样子,敌军知道自己炸弹的厉害,不敢再像以前那样使用人海战术密集进攻。转而使用火炮远程射击进行袭扰。
古代的火炮发射地一般都是实心弹,最多使用装填普通黑火药的所谓开花弹,这种炸弹威力很小,只有贴近爆炸点才会受伤。倒不足为虑。明军、侗兵和参战百姓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