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国家政权的兴衰,与广大百姓的民心所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起项羽,刘邦率先一步到达咸阳。刘邦率领部队刚进咸阳的时候,咸阳的百姓夹道欢迎!此时的项羽,深陷与秦将章邯的20万战争中。刘邦采用“约法三章”安抚了千万民众,这就无形之中,给全国的百姓制造了一种错觉:与项羽相比,刘邦才是老百姓心目中最佳帝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刘邦得到了强大的民众支持,为自己的江山,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约法三章”的内容为“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史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杀人者要被处死以命偿命,伤人者要受到处罚,盗窃者也要被判罪。除此之外,刘邦还下令将秦朝之前所制定的极其苛刻的法制一律废除。
百姓们听到后,都认为刘邦这一举措切实可行,而且也保障了他们的权利,使得他们能够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先来看约法三章的意义,获取民心支持是约法三章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之后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中刘邦获胜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秦朝灭亡后,刘邦最大的敌人便是项羽了,两人曾僵持多年,直到公元前203年,发生垓下之战,项羽全军覆没,刘邦大获全胜才彻底结束了楚汉之争。
于同年,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了登基大典,定国号为西汉,汉朝正式建立。但其实,刘邦的获胜还要归功于刘邦之前提出的“约法三章”。
由于约法三章满足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平等的追求,因此,约法三章一经提出就获得了民众良好的反应和支持,这也为他最终打下江山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张良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
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
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
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
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
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佐策入关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发展壮大到六七万人,并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共商大事。
张良不忘复兴韩国,忙对项梁提议道:“君既已立楚王为后人,而韩王诸公子中的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羽。”
早在下邳之际,张、项之间便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
于是,他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相当于丞相)。
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游兵于颍川附近,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
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
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合了。
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而让张良随军南下。九月,军队抵达南阳郡。
南阳郡守奇退入宛城固守。
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
张良认为不妥,劝道:“您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
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危险了。”
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
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接着,刘邦又采纳了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
解除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大振,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随后,刘邦率军抵达峣关。峣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
刘邦赶到关前,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张良劝谏道:“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张良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