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过故宫的人都知道,皇宫的房子比外面的高大多了。一层高于五米的建筑比比皆是,从二楼往竹竿里倒水而造成的压强也极大,所以,实验的效果也格外地显著。
皇帝也好、太子也好、公主也好、下面的宫女太监侍卫也好,都被那一花瓶的水就压坏的加固过的内造木桶给惊呆了,连试了几次,都是如此。
皇帝若有所悟,太子藏拙、不出声,八公主和九公主也觉得贾瑾不是无的放矢,更是不出声。倒是六皇子,因为目盲,只得让人形容给他听。不过,听来的到底隔了一层,而且六皇子也知道,有些话,皇帝不好自己开口问,才保持沉默的。
六皇子道:“青和,这第一个实验,有什么问题吗?”
贾瑾轻轻地拉着六皇子的手,让他摸了一边水槽,才道:“殿下,臣女的第一个实验,是模仿河流的。这里到这里的水槽是斜的,就好比河流的中上游,地势高,河道窄且变化较多,水势也急。从这里到这里的水槽是平缓的,就好比是河流的下游,地势低,河道宽,水势也较为平缓。被水流携带的泥沙大多都会在这个地方堆积,反而那边头上会少一点,您用指头试试,是不是这里的泥沙比较厚一点?”
六皇子当真伸出食指试了一试,然后才点点头。皇帝与太子也觉得有趣,站到了贾瑾的对面听贾瑾解说。
贾瑾道:“其实,这世上的河流也是一样的。溪水从山上淌下,渐渐汇聚成河流,同时也将山上的泥沙也卷入河道。在陡峭的地方,连好好放置的物件都会往下滑,何况还有河水的冲刷。等河水进入下游之时,水势变得平稳,一直裹挟在河水里的泥沙碎石就会沉积下来。假设一年就能堆积这么多,那么十年会堆积多少呢?一百年以后又会堆积多高?两百年呢?三百年呢?若是我们此时在河岸两侧修建河堤,无形中加快了河床的抬高的速度。”
皇帝一愣,太子伸出手比划道:“假设我们只有修河堤一个办法,那么,河床在这个位置的时候,我们会修这么高的河堤。然后泥沙沉积,河床又会加高,然后再修河堤。如此反复多次以后,这河床势必会高于原本的河岸。这条河也会成为一条悬河,悬在半空中的河流。”
八公主道:“不止如此。现在是在这里堆积,可是若是在此处不停地修筑河堤,那么此处的河床会变高。也就是说,河道由陡变平、水流由急变缓的地方,也跟着向前移,同时,此处的河床又比下游高了,那下游也会跟着出问题。久而久之,整条河流的大部分地方都需要修河堤了,而且会越来越高。”
八公主眼角的余光看到皇帝若有所思地点头,心中一喜,赶紧低下头掩饰。
贾瑾道:“河床越高越险。臣女后面两个把戏就是说河堤修高了的危害。……”
贾瑾细细地给皇帝和太子等人讲解着,边上八公主和九公主也细细地听着,半晌才道:“青和,依你的意思是,拦河筑坝和修筑河堤都不可取喽?”
贾瑾道:“殿下,臣女的意思是拦河筑坝不可取,而修筑河堤则需要辅助其他手段,防止河床抬高。”
贾瑾见八公主不明所以,又道:“就拿拦河筑坝来说好了。若是河流略小,需要修筑的堤坝也不会很高。但是一旦水坝筑成,那么水坝上游的水位自然会上升,这样,上面的河水会向两边溢出,若是计算不当,可能会淹没部分田地。而因为水坝的缘故,自然会下游的水面降低,那么,下游的河床就裸露出来了。蝗虫喜欢温暖干燥的沙地,那些裸露在外的河床,往往会成为蝗虫滋生繁衍的首选。如此一来,怕是无形中使得蝗灾变得更加泛滥。”
正文 168海造田初论水患 拦河筑坝再议蝗灾
168海造田初论水患 拦河筑坝再议蝗灾
皇帝吃惊不已,天下人几乎个个都认为蝗灾是上天的惩罚。历朝历代,每次蝗灾,身为帝王,能做的除了赈灾、减免赋税,就只有祭天和下罪己诏了。
皇帝盯着贾瑾道:“青和,此话当真?裸露的河床真的会成为蝗虫的繁衍之地?”
贾瑾道:“圣上,臣女在庄子上小住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看见,有蝗虫蚱蜢之类的,在裸露在外的沙质田埂中爬进爬出。而且臣女也怕拦河筑坝会让地牛不舒服。”
古人迷信,认为地震是因为地牛翻身。不过,贾瑾却很清楚,自己的前世,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完成之后,才过了十年时间,全国就接连发生地震。很多人都猜想,是不是因为三峡水库委实庞大,使得积蓄的水的重量对地壳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加速了地壳岩层的变化,才造成了频繁地灾害性的地震。
贾瑾认为,中国人的智慧是当世第一,这是不容质疑的。若是说地震一事没有人预料到,打死她,她都不信。不过,三峡大坝拦截工程是在六七十年代决定的,而完成拦截则是在九十年代末。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经济实力不够,依旧有很多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而国家又没有足够的金钱对一些必要建设,甚至就连沿海的发达城市、发达省份的基础建设都不足需要的十分之一。如果不是三峡工程,使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进一步发展,也不可能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更不可能为国家提供足够的税收,也没有后来的大规模地进行基础建设了,更不要说什么多年的经济增长。
体顺堂里一下子安静下来,贾瑾兀自沉思,就连皇帝问她话,她都没注意。太子只得重复道:“青和,青和,依你之见,又该如何?”
贾瑾一下子直起腰身,在绣花墩上欠了欠身,道:“其实,前朝治理河道有不少独到之处,若不是当初蛮夷南下,扒开河堤,人为造成黄河改道,那黄河也不会是如今这个样子。臣女想,如今黄河河道不过百年,这问题就不少,若是时间久了,怕是极险。倒不如,在合适的地方开挖湖泊,同时采用乌鸦汲水法,尽量清理黄河河床里的泥沙,使得黄河不至于成为悬河。”
太子道:“青和,近年来,各地连连灾荒,朝廷又是减免赋税又是赈灾,国库可不宽松。”
贾瑾行了一礼,道:“殿下,臣女的意思是,由臣女出面买下适当的地方,然后,雇佣百姓开挖湖泊。至于当地官员,只要在旁监督即可。”
皇帝道:“青和,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贾瑾离座跪伏于地,叩拜之后,才道:“圣上,朝廷年年赈灾、年年修河堤,可是下面的官员依旧有不少中饱私囊。就算当地的官员一心为民,可是为了争取到赈灾款项,他们也会设宴延请上峰,这是惯例,无人能够更改。所以,臣女才会想到,以臣女私产之名,购买田地,试行黄河治理新策。”
贾瑾看着皇帝道:“圣上,臣女已经计算过了。按照以往朝廷的惯例,会发下赈济灾荒的钱粮、修筑河堤的钱粮、给百姓回复生产的钱粮,林林总总,光名头就有四五个。这些钱粮数目虽多,可是用到实处,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少之又少。就拿修筑河堤的钱粮来说吧,只要下面的小吏笔头多添上那么一点,可能就有人家里多了几十亩上百亩的田地。就是上面的官员再清廉,也不能完全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臣女的法子虽然拙劣,可是却可以尽最大的可能,回避此类事件。”
皇帝看了太子一眼,太子对贾瑾道:“青和,具体的,你打算怎么做呢?”
贾瑾道:“其实,若是太平之年,臣女还不敢如此作为呢。可是如今,朝廷连年灾荒,各地的百姓都不同程度地逃难,很多人为了一点点口粮,更是什么都做。臣女曾经问过庄户们,据说,以前风调雨顺的季节,想要雇佣人帮忙打理田里的事情,没有百余钱,是找不到壮劳力的,而且还不算每日有鱼有肉的饭食。而如今,那些逃难的百姓,就为了小小的一袋谷子,就可以卖儿卖女,两个窝窝头就可以让一个壮劳力为之卖命。”
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口众多,而中国最大的劣势也是人口众多。若是在后世,没有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根本就不要谈什么黄河治理问题。而想要请到人手,没有什么社保、薪水没有两千(折合大米一千斤),根本就没有人愿意为你干活。
可是如今,这里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不要说什么设备了,老百姓唯一的工具就是铁锹,要想开挖什么人工湖,只有靠老百姓一点一点地用铁锹挖、用簸箕箩筐运、用板车拉……也只有这种灾荒之年,人命不值钱的社会现状,才能保证老百姓会全心全意地努力干活,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贾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