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厨房里传来了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李明的母亲端出一盘刚出锅的菜,色香味俱全。
没过一会儿,张玉斧听到了钥匙开门的声音,连忙起身,李明的父亲回来了。
门缓缓打开,李明的父亲走了进来。
他身材高大,身着笔挺的军装,肩章上闪烁着耀眼的金星,透出一股威严与气场。脸庞刚毅,目光如鹰,透露出他的风范。即使在家中,他的气质依旧不减,仿佛每一步都踏着稳重与自信。
“爸,这是张玉斧,我哥们儿,从中原来看您来了。”
“哦?那可不近啊。”换掉脚上的皮鞋,走进屋里坐到沙发上,见张玉斧还站着,就招呼他坐下说,“来,坐,听明明说你在乡下搞了个桃园,还弄了养殖场?生意咋样?”
“叔,还不错,最近在搞一个循环养殖的项目,想把养殖和环保结合起来。”张玉斧认真地说道。
“循环养殖?听起来不错,能不能给我讲讲?”
张玉斧便开始详细讲述他的计划,如何利用养殖废弃物进行资源回收,如何将鸡粪、猪粪转化为有机肥料,甚至还提到了与水产养殖结合的想法。
李大官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插嘴提问。
“我觉得你说的这个项目有前景,正好明明现在也不上学了,到你那边多体验体验,对他以后也有帮助。”
“对啊,咱们可以帮你宣传!”李明也附和道。
张玉斧心中暗自高兴,“谢谢叔,我会努力的!”
晚饭过后,李明的母亲收拾完厨房,坐在沙发上,笑眯眯地看着他们。“你们年轻人真是有干劲,玉斧啊,等你养殖成功了,记得请我尝尝你们的好东西啊。”
“当然,阿姨,我到时一定会让您尝到最新鲜的土特产!”
正当他们聊得热火朝天时,门铃突然响起。李明的母亲起身去开门,门外站着几个年轻人,都是李明的邻居。
“听说你们家有个乡下朋友,咱们过来看看。”一个高个子男孩笑着说道。
“来来来,快进来,正好有好东西!”李明兴奋地招呼着。
“这是我哥们儿带来的,熏鸡、野猪肉,还有黄桃,来都尝尝。”
年轻人们围坐在一起,开始品尝张玉斧带来的黄桃,都赞不绝口,气氛渐渐热烈起来。
李明则在一旁充当着“翻译”,将张玉斧的养殖计划与邻居们分享,大家纷纷表示很感兴趣,甚至有人提出想去桃园参观。
“玉斧哥,你们桃园的生活一定很有趣吧?”一个女孩好奇地问。
“是啊,我们那边的空气好,环境优美。”
“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看看!”年轻人们纷纷表示。
张玉斧听着他们的热情,心中感到无比欣慰。自从来到京城,他不仅得到了赵教授的认可,还结识了这么多未来的国家栋梁,值了。
张玉斧在京城待了五天,三小只带着他游遍了这座城市的名胜古迹。
什么叫长城、什么叫北戴河,甚至故宫也去看了,吃了最正宗的北京烤鸭,都让他目不暇接,就是鸭子他不太喜欢,太贵了。
每当看到那些高耸的建筑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他总会想起自己在桃园的日子,那里的宁静与自然与这里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玉斧哥,你看这长城,真是气势磅礴!”李明在城墙上兴奋地指着远处的山峦,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显得格外灿烂。
“是啊,真让人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张玉斧点头,心中涌起一阵自豪,能生在种花家,真好!
在他们的陪伴下,张玉斧领略了京城的风土人情,回来之前还去琉璃厂玩了一趟。
回到家后,张玉斧并没有闲着,他立刻联系了张厂长,询问猪场使用的机械设备情况。
经过几天的讨论,张厂长告诉他,设备已经选定,并准备在下周,他跟车一起过来。
“玉斧,机械设备的使用非常关键,能够提高养殖的效率,减少人力成本,你这步棋走得对。”张厂长在电话中说道,声音中透着一丝欣慰。
“我明白,叔,我会好好利用这些设备的。”
与此同时,二邋遢那边的地基也已经打好了,水泥沙子也已经到场,准备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