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六年八月的开京王廷内,秋风卷起了庭院中的枯叶,天空阴沉,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然而此刻,高丽的王宫中却一片祥和,官员们正围绕着一件重大的事件热烈讨论。
高丽仁宗王楷站在朝堂中央,手中捧着一份来自宋朝的密信,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信中提到,宋朝使臣路允迪已经带来了赵佶赏赐的16万两黄金,作为江华条约赔给方梦华的代偿。虽然宋廷暂时无法对付方梦华及其控制的舟山水师,但这笔黄金的到来无疑给了高丽王廷极大的安慰。
「天朝上国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大方!」王楷轻声赞叹,声音在朝堂中回荡,引来了一片附和声。
几位大臣低声议论着,皆感叹宋朝的慷慨。毕竟,这16万两黄金足以维持高丽王廷的财政,并有望解决朝廷近期的一些开支困境。王楷走下朝堂,拂袖而坐,心中自信满满。他深知,尽管北方的金兵虎视眈眈,西京叛乱渐成气候,但只要高丽忠诚于宋朝,这片土地便会有强大的后盾。
宋朝使臣路允迪在庭中站立,神色冷静,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无奈。作为大宋的使者,他本该展现出王朝的强盛与威仪,然而此行的主要目的却是来为宋廷的窘迫局面辩解——特别是在舟山水师崛起后,宋军水师重建需要时间,暂时拿舟山海贼无可奈何的现实让路允迪感到尴尬。
路允迪长身而立,缓缓说道:「高丽王,我大宋水师如今确实正处于重建阶段,舟山海贼一事,恕外臣直言,短期内恐难有起色。但陛下始终将高丽视为重要盟友,未来一定会为贵国的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哈哈哈,路相公莫要忧心。」王楷脸上的笑容更加深了几分,「大宋有如此丰厚的财力,又有天朝上国的底蕴,高丽国自当一心一意效忠大宋。至于舟山海贼……不过是一时之患,待大宋水师重建完毕,定可扫清一切障碍。」
大殿之中,一片恭维之声。高丽的文武百官仿佛并未将即将到来的危机放在心上,王楷更是从宋廷的这笔黄金中,看到了未来与宋朝持续保持友好关系的希望。他坚信,只要高丽继续忠诚于宋朝,这片国土便可避免更多的动荡。
然而,路允迪的脸上却浮现出一丝复杂的神情。他清楚知道,宋廷眼下正陷入内外交困,北方的金国威胁不减,而舟山海贼方梦华的崛起更是让局势变得扑朔迷离。高丽虽对宋廷满怀期待,但这种期待能维持多久,谁也无法预料。
送走路允迪后,王楷回到书房,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作为高丽的国相,他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并不如那些军头和地方豪强稳固。对于他来说,稳定的财政收入和持续的宋廷支持是维持自己地位的关键。
然而,窗外的风声似乎更急了几分,隐隐传来北方的警告。金兵的驻扎与西京的叛乱,已经在高丽境内掀起了无形的波澜。这场来自外部的威胁,正逐渐逼近这个看似宁静的王廷。而忠于大宋,是否真能为高丽带来长久的安稳,王楷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宣和六年九月的阴云密布。虽然战火尚未逼近开京城墙,但全城的气氛却如临深渊。随着拓俊京倒向西京叛军,原本相对稳定的高丽局势骤然逆转。黄海道、北界道、江原道相继投靠叛军,西京的新傀儡王王之印趁势奉金国为宗主,甚至开始在西京城内使用天会年号,取代了高丽王廷的宣和年号。整个北部地区已然成了叛军与金国的势力范围。
在高丽王宫内,局势越发紧张。朝堂之上,王廷大臣们神色凝重,面露不安,尤其是得知金太宗完颜吴乞买不仅未索回睿宗王俁时期趁辽国在辽东防线崩溃时捡漏攻占的保州城,甚至默许其归属北高丽后,朝廷上下开始动摇。一时间,开京仿佛已成了前线,局势岌岌可危。
在这动荡的时刻,李资谦再度走上了历史舞台。他是高丽王朝的权臣,精于谋划。早在拓俊京倒戈之前,李资谦便已看出形势不妙,如今局势急转直下,他心中已有了对策。
「王上,王廷如今已然暴露在叛军与金兵的锋芒之下。开京虽为我高丽的国都,但眼下北方局势逆转,难以为继。」李资谦在朝堂上开口,语气中带着审时度势的冷静。
高丽国王王楷(仁宗)眉头紧锁,显然对目前的局势充满了焦虑。他看向朝中其他大臣,想从他们那里得到建议,但众人无不低头避讳,似乎不愿在这关键时刻轻易表态。
李资谦见此情形,继续说道:「微臣认为,眼下应暂时南迁汉阳,以避前线之危。汉阳地势险要,水路便利,且远离北方叛军与金兵。待局势稳固后,王廷可再择机北返。」
这一提议如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引起朝堂内的骚动。许多保守派大臣立即表示反对,认为此举是懦夫之举,将会动摇高丽的国本。他们担心,一旦放弃开京,便意味着王廷的彻底衰落,甚至可能导致叛军长驱直入,统治整个高丽。
「汉阳公,王廷南迁,岂不是向天下人表明我们已经无力守护都城?这将如何向百姓交代?」金富辙站出来,言辞激烈。
然而,李资谦并未因反对声而动摇。他深知眼下的局势已不容乐观。叛军与金国的联盟正在迅速扩张,开京已然暴露在敌人的锋芒之下。若不及时采取行动,等到敌军兵临城下,后悔为时已晚。
「若今日我们继续死守开京,只会将都城暴露在叛军的铁蹄下,届时不仅是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王室的安全也将难以保障。」李资谦的声音坚定且冷静,「南迁不过是暂时之策,待局势好转,我们仍可北返开京。」
仁宗王楷陷入沉思,思绪在混乱中翻腾。如今的高丽王廷,内部派系林立,各方势力勾心斗角。眼下的开京早已不是睿宗时代的强盛都城,金兵与叛军步步紧逼,让他不得不开始思考李资谦的提议。
终于,仁宗缓缓开口:「汉阳公所言不无道理。孤也不愿让百姓陷入战火之中。暂时南迁,或许能避免更多的流血。」
这一决定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中,掀起了波澜。支持李资谦的朝臣立刻表示赞同,而反对的声音则越来越少。随着高丽王的决定,王廷开始筹备南迁的具体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