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茧困
历史上,桓温北伐,谢安淝水之战后北伐,都曾在掌握国家军权的情况下,站在了同一个选择点上——是进一步化家为国,还是退一步高风亮节。
虽然桓温北伐因世家背刺的夭折,强要九锡,被冠以污名,但谢安在取得军功和威望后果断退出执政,却未必是为国相忍。
淝水之战后,胡人混战,北人南下,东晋边镇再次获得人口红利。谢安在桓温死后,即便对桓冲有所猜忌,却仍然让桓家分治重镇,与谢家相平,这对于中枢来说,自然是极为乐见的。
然而这一次谢安的高风亮节的结果并不美好。
虽然人口红利壮大了军镇,却因军镇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将领,因此无法为国家提供收复故土的力量,从而转投司马家的宗室弄权之中。太原王氏与司马宗室利用刚刚恢复元气的方镇力量各自举兵,良将与百姓最终沦为权斗的牺牲品。
至此,东晋失去了一举推翻前秦的绝佳良机,也失去了国家的元气,使晋祚再无机会北望。谢安固然成就了个人风骨的青史流芳,但最后却留下了更加混乱的门阀火拼、更不顾大局的皇权斗争、更风雨飘摇的江东,以及更艰难求活的千万万百姓。
如果说谢安的野心与诉求是囿于“门阀执政,荆扬相衡,则天下平。”
【1】的时代观念,那么陆昭所面对的是“内忧外患,荆扬相衡,则何以平天下?”
的统一问题。
对于南国而言,蜀国两朝安于一隅,楚国也承平日久,两国民力的增加也意味未来会爆发一场极为激烈的南北之战。
如果北镇落于秦轶之手,接下来长安要做的则是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的重新打破整合,因为长安、冀州与北镇的地理位置,不足以对沿江的南方战局产生足够的影响。届时必将有一场旷日持久的内耗。一旦南方发动战争,北方必会陷入苦战甚至丢失荆北和扬州。
如果北镇掌握在亲近陆家势力的手中,那么冀州和并州都不再是问题,整个国家未来会以洛阳为中心,周围交好豫州、兖州、荆州、江州、益州,都会自然而然地纳入南征的体系中。
整个国家依然可以保持一致对外的大基调,而陆昭需要面对的仅有对荆州羁縻,以及如何使豫州王襄让渡权力。至此,权力归一。
当你用自己的力量锻造一把国之利器,那么能够使用的人,也就只有你。
硕大的窗页上月光溶溶,空旷的宫室内清凉寂静,陆昭坐在御座上,仿佛蛰伏在一只巨大的半透明的白色茧里,将要破茧而出。
“求进者易鼎,然退让者国亦亡。”
陆昭静静地望着吴玥,吐出最后一句话,“吾从其治也。”
“吾从其治也”出自《左传》,魏武子有一爱妾,无子。患病时,魏武子曾吩咐儿子魏颗:“我死后就让她改嫁吧。”
而在病危时又讲:“我死后要让她为我殉葬!”
随后魏武子死,魏颗便让那名爱妾改嫁了。原因就是这句“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病重时神志不清,我依照父亲清醒时的话去做。桓温北伐败而求九锡,谢安淝水胜而去权位,前者桎梏缠身时绝望呼痛,后者则是看不到曙光选择向长夜屈服。而曾经,他们都拥有澄澈而充满希望的眼睛。
吾从其治也,从国之治,从民之治,从己之治。吴玥,我想做不因绝望而决绝的桓元子,我想做困于长夜却可执剑划破长夜的谢安石。
陆昭默默审视着吴玥,自三年前在逍遥园一遇,她知道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慢的追随者。世上不乏有忠贞之士,更多的则是追逐利益者,而吴玥则是不属于两者的异类。他对获取权力的手段有着特殊的要求与道德感,并且明确地划出没有人敢于明说的灰暗地带。
他鄙视司马懿窃取魏祚过于低劣的道德下线,同样也不满于君王过分集权的欲望。歪曲的树干诚然会在未来轰然倾颓,过分粗壮的主干也并不意味着能为世间万生带来一片绿荫。
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们在君臣上有着形如榫卯的相契关系,只是从未正式拼接在一起,彼此试探着,计算着。
这是她对他第一次的坦诚相言,也是最后一次对他的君臣之诺。
吴玥深深叩首:“臣至死追随!”
寂静的深夜,陆昭默默走出了宫殿。她的双手微捧着小腹,肩头紧紧地耸峙着,仿佛在用整条肉身呼吸。更为清新的空气让她恍然产生迷幻般的感觉,小腹似有颤动,似是在对某种命运的挣扎与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