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则有如晴天霹雳一般,令整个文忠侯府沉浸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文忠侯这个爵位,由长子承袭。
可文忠侯最疼的,却是这个小儿子。
都说老年得子,会比较偏疼,文忠侯也不能免俗。
如他们这样的人家,倘若孩子不做官的话,真不知道还能有什么别的出路。
而皇帝一下子就把这唯一的出路给断了,这不就等于毁了孩子的一辈子嘛。
文忠侯当即就想进宫,面见皇后,却被大儿子拦住了。
此时,皇上正在气头上,谁上前都免不得会被迁怒。
皇后并不得宠,只因为娘家势大,才能稳固地位。
若因为这点小事触怒皇上,终究得不偿失。
听了大儿子的话,文忠侯稍微冷静了些。
不得不承认,大儿子说的有道理。
可是从情感上,文忠侯却不能接受。
大儿子的建议,是等皇上气消了,再寻个合适的时机,让幼弟立个功。
有功勋在身,皇上就可以名正言顺撤销之前的处罚,允他入仕。
这叫做给皇上一个台阶下。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文忠侯就算心中再不愿,也只能采纳大儿子的建议,按兵不动。
同时,为了给小儿子找个替罪羊,他散人出了京城,寻找说书先生的去向。
这一找不要紧,他发现,京城之外,大到城池,小到郡县,到处都充斥着皇上和襄王的流言。
不过这一次,他没敢贸然上报,只叫人偷偷查访。
可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
派出去的人怎么去的,又怎么回来了。
气得文忠侯差点没把这些人下大狱。
废物,一群干啥啥不行的废物!
文忠侯还不死心,换了一批人又派出去。
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同,依旧是查不出来。
能查出来就怪了,等他反应上来的时候,流言已经经历了一传十、十传百的过程,不说人尽皆知,可也差不多了。
在如此多传声筒的共同努力下,哪里还能追查到流言的起始者。
而文忠侯不知道的是,他的所作所为,都被皇帝派出去的暗探看在眼里,还一字不差地传回了京城。
皇帝就很气,这文忠侯办事是越来越不行了。
查个流言,兴师动众,最后倒让人看了笑话。
派那么多人出去,知道的是为君分忧,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皇家心虚呢!
皇帝在心中盘算着,文忠侯真应了那句话: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看来,以后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不能交给这老不死的做了。
而就在京城乌七八糟,皇帝与臣子与百姓各怀心思的时候,林雪竹的车驾也离京城越来越近了。
她盘算着,自己可不能这么容易就进京。
进京之前,高低得搞些事出来,给狗皇帝上上眼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