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在科举文里做考官女主是谁 > 第89章 农家的出路(第1页)

第89章 农家的出路(第1页)

大司农闻言,眉头微皱,似乎对林东阳的回答并不完全满意:“那为什么农户还是这么贫穷呢?他们明明拥有这些宝贝,却为何生活依旧困顿?”

林东阳一时语塞,目瞪口呆。他只是就事论事,未曾料到会被大司农如此深入地追问。再说这件事情可以说是千年难解的事情,林东阳虽然知道具体原因,但他敢说吗?

他尴尬地笑了笑,说道:“大司农,这我哪知道啊?我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您要觉得我说错了,我就道歉。”

大司农闻听林东阳此言,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了孙大儒,似乎在寻求某种确认。孙大儒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对林东阳的理解,也有几分对即将展开的对话的期待。他缓缓说道:“林东阳啊,你和我们说话也开始藏着掖着了。你放心,这屋里只有我们三人,有什么话你就放心大胆地说出来。我可不觉得你刚刚说的是实话,你小子,心里必然藏着些什么。”

林东阳嘿嘿一笑,故作憨态,装傻道:“看孙大儒您说的,我怎么可能对您不说实话呢?您也知道,我就是个农家小子出身,懂的东西真的不多。”

这时,旁边的大司农开口了,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东阳,你必然是有些想法的。你不敢说,是不是因为心中有顾虑?你放心,此话只在此屋中说,出了这屋,我们绝口不提。我们都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百姓的福祉,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

林东阳听了这话,心中暗自嘀咕:你提不提有什么用啊?外边人一看你们怎么做,不就猜出来了吗?真当我傻呀。但面上,他依旧保持着那份憨厚与谦逊,说道:“大师农,您真是太抬举我了。我不过是个乡野小子,哪里有什么高深的想法。”

林东阳深知自己现在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明白,那些来自现代的致富方法和理念,虽然看似先进且有效,但在这个时代却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无论孙大儒和大司农如何鼓励,他都坚决不承认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想法。

“两位大人,您们真是太抬举我了。”林东阳谦逊地说道,“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哪里有什么高深的想法呢?我所知道的,都是些乡野间的常识和琐碎小事,哪里敢在您们面前班门弄斧呢?”

孙大儒看着林东阳,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明白,林东阳心中必然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只是出于某种原因,他不愿意说出来。但孙大儒也尊重林东阳的选择,毕竟在这个时代,言论自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吧,东阳,既然你不愿意说,那我们也不强求。”孙大儒微笑着说道,“但你要记住,无论你有什么想法和见解,都可以随时来找我们。我们愿意成为你的倾听者和支持者。”

大司农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孙大儒的话。他深知,林东阳虽然年轻,但他的见识和胆识却远非一般人所能及。如果林东阳真的有什么想法,那必然是值得一听的。

林东阳点点头,林东阳感激地看着两位大人,心中暗自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明白,在这个时代,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是最重要的。那些现代致富的方法虽然诱人,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就盲目地去尝试,很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别的不说,就说江南的丝绸,据林东阳所知,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了中国丝绸产业的重要中心。

江南丝绸以其质地,柔软图案精美而闻名,是当时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出口商品,而那些大户人家在江南丝绸产业中扮演的角色,是极其可怕的,他们通常拥有大片槡园和先进的制造设备,雇佣大量工匠进行丝绸生产,这些大户通过规模化生产,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例如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提到的江南首富沈一石,他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丝绸生产的控制,然而,古代大户对江南丝绸的压榨,不仅仅体现在对劳动力的剥削上,他们还通过控制丝绸生产和销售渠道以及与官府的勾结来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这种控制有时会导致普通农户和小规模制造的利益受损,他可能会面临沉重的税收和被迫低价出售,丝绸的压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官府为了增加税收会采取变革的做法,即不问物产和人力情况,强制要求所有家庭承担和雇和买的责任,这往往加重了江南地区农户的负担,

大户通过贿赂官员,可以讲自己应承担的和雇和买转嫁给小农户,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对小农户的压榨和,可以,江南的丝绸产业虽然极为赚钱,但实质上赚钱的只是大户,人家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反而变成了一个压榨农户的产业,

而林东阳也是因此根本不敢提太多的建议,毕竟没有东西可压榨的时候,大部分人是不去管这些农户的死活的,而一旦农户可以赚钱了,立刻就会有大户人家前来压榨,导致农户的生活甚至还不如原来,这个责任,林东阳可不想承担,毕竟牵扯太大了,那属于和一个阶级进行对抗,甚至于连皇帝都对抗不赢,林东阳一个小农民怎么敢去做这些事情?

林东阳对江南丝绸产业的深刻理解和对古代大户压榨农户现象的透彻分析,让他更加谨慎地选择自己的言行。他深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提出任何可能触动大户利益的改革建议,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林东阳深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事情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大司农和孙大儒虽然给出了美好的承诺,但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他们或许有着自己的难处和局限。因此,林东阳并没有过分期待他们的行动,而是选择了保持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在书房中,孙大儒与大司农继续商讨着关于农户利益的问题。他们深知,要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深入调查、仔细分析,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然而,他们也明白,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需要他们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

与此同时,林东阳在王府中过着悠闲的生活。他蹭吃蹭喝,享受着王府的舒适和安逸。

至于大司农,则已经搬到县衙去了,应该是和孙县令聊的特别投机,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巡查整个东河镇,上各个村庄,以及山上,看样子是对草药的种植有着极大的兴趣,

这些和林东阳的关系并不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乡试就要开始了,乡试(秋闱),是科举考试的第二级。每三年举行一次,通常在农历八月进行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省会城市,由巡抚或学政主持,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已经取得秀才资格的生员。乡试通过者,被认为举人。这是获得做官资格的重要一步。

三二科举考试的录取比例极低,在明清时期,秀才已经是经过县市院士和府士层层选拔出来的,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举人的录取比例极低,每次乡试考举人的考试中,一个省的考生众多,而举人的名额有限,例如有一些人口众多,文化发达的省份可能有数千甚至上万秀才参加乡试,而举人录取名额可能只有几十到上百人,

同时考举人是省级范围内的竞争,不同地区的秀才汇聚到省城参加考试,这意味着要面对来自全省各地不同风格,不同水平的竞争对手。这些秀才在各自的地方已经是佼佼者,汇聚在一起竞争举人之歌时,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考举人时,考试内容的复杂性更多,乡试主要考察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考生,不仅要熟读这些经典,还要对其中的义理、注疏等有深刻的理解。例如,要对朱熹的<<四书章句注集>>中的观点进行阐释,发挥并且能够引经据典的论证自己的观点。

举人难考,确实与“引经据典”这四个字密不可分。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展现自己对于儒家经典的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而这往往需要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各种经典着作及其注释。然而,对于普通学子来说,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首先,古代的文字和书本流通并不广泛,很多珍贵的书籍和文献往往被贵族和士大夫阶层所垄断,普通学子很难接触到这些资源。因此,他们在备考过程中往往只能依靠有限的书籍和资料,导致对于经典的理解相对片面和肤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