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华夏朝代顺序 > 第9章 秦始皇如何应对天命(第1页)

第9章 秦始皇如何应对天命(第1页)

秦始皇三十六年的时候,天空出现了一个罕见的天象,叫做“荧惑守心”。这里的“荧惑”和“心”都是天上的星星的名字,荧惑指的是火星,而心则指的是心宿星,它们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天空中特定的位置,被认为是不吉之兆。就在这一年,东郡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件怪事,一颗流星从天而降,落地后变成了一块石头。更奇特的是,这块石头上竟然有字迹,看起来就像是有人故意雕刻上去的一样。人们仔细辨认后,发现那字迹写的是“始皇帝死而地分”,一共七个字。虽然这件事听起来很神奇,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它似乎并没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安全或稳定,所以有些人可能觉得没必要上报给朝廷知道。然而,秦始皇是个非常谨慎且权力欲极强的皇帝,他之前已经下过命令,要求地方上的官员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必须如实上报给他,不得有任何隐瞒。因此,当东郡的郡守确认了这块怪石的奇异之处后,尽管他可能也觉得这事有些微妙,但最终还是不敢违背秦始皇的命令,只能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地说:

“什么怪石头!这肯定是那些心怀不轨的刁民在诅咒我,故意在石头上刻字。不派人去彻底查清楚,怎么能惩治这些奸邪之徒呢!”

说完,他立刻下令派遣御史(皇帝的特使,负责监察和调查)迅速前往东郡,严格追究此事。御史接到命令后,立刻动身,快马加鞭地赶往东郡。到达后,他们询问了石头旁边的居民,但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这石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人刻过字。然而,御史们为了完成任务,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手段,对居民进行了多日的拷问,但始终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真实供词”。无奈之下,御史只好派人紧急回京,向秦始皇报告调查无果的情况。但令人震惊的是,秦始皇的愤怒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变得更加狠毒。他当天就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将石头旁边的所有居民全部处死,并且还要将那块怪石销毁,以绝后患。御史遵照着秦始皇的命令行事,结果又害惨了许多无辜的百姓,他们被无辜地处死,身体与头颅分离,场面惨不忍睹。同时,那块被认为带有不祥之兆的石头也被投入烈火中焚烧,最终化为了泥沙,彻底消失。御史完成任务后,返回京城向秦始皇复命。然而,秦始皇对于“死”这个字眼仍然感到深深的恐惧和不安。尽管他已经下令将那块石头销毁得无影无踪,但心中依然无法释怀,总是感到闷闷不乐。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寄托,他命令宫中的博士们各自创作歌颂仙人、真人的诗歌,一共写了好几首。这些诗歌的内容无非都是围绕着长生不老、永生不死等主题,充满了对超脱生死、追求永恒的向往。秦始皇将这些诗歌交给了宫中的乐师们,让他们将这些诗句谱写成曲子,用管弦乐器来演奏。每当他外出巡游或者感到心情烦闷的时候,就会让乐师们演奏这些歌曲,用音乐来排解心中的忧愁和烦恼。这种做法虽然显得有些荒唐和无聊,但也反映了秦始皇内心深处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长生不老的渴望。

秋天时节,一位从关东地区返回的使臣,在途经华阴、穿越平舒道时,突然遇到了一位陌生人。这位陌生人手中拿着一块玉璧,递给了使臣,并对他说:

“请帮我把这块玉璧转交给滈池君,并告诉他,今年祖龙将会死去。”

使臣听到这番话后,感到非常惊愕和不解,想要进一步询问详情,但那位陌生人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使臣感到既惊讶又困惑。使臣低头查看自己手中的玉璧,发现它仍然完好无损地握在手中,并没有因为陌生人的消失而丢失。他意识到这件事情并不简单,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原因,于是决定返回京城,将此事上报给秦始皇。秦始皇在听到使臣的汇报后,立即取过那块玉璧仔细端详。他发现玉璧上并没有任何异常之处,便一边轻轻地抚摸着它,一边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对使臣说:

“你在华阴遇到的那个人,很可能是华山脚下的山鬼。山鬼能有多少智慧和见识呢?就算它们稍微有些知觉,也不过是知道些眼前的事情罢了。它们所说的预言,最多也就只能预测到一年之内的事情,哪里值得我去相信和担忧呢?”

使臣感到气氛凝重,不敢再多说一句话,默默地退了出去。秦始皇则独自陷入沉思,他自言自语道:

“‘祖龙’这两个字,到底蕴含着什么意义呢?人并非祖宗的直接延续,那么我们的身体从何而来呢?或许,‘祖’这个字应该理解为‘始’,代表着起源或开始;而龙是君王的象征,难道这真的预示着某种命运将应验在我身上吗?”

但转念一想,他又自我安慰道:

“‘祖龙’可能只是在说我的祖先吧,我的祖先也曾是王者,但他们早已离世。这种无稽之谈,我何必去理会它呢?”

随后,秦始皇将手中的和氏璧交给了御府,让那里的官员保管。御府中的守吏接过璧后,仔细一看,惊讶地发现这竟是御府多年前的旧物。他记得很清楚,在二十八年前的一次东巡渡江时,秦始皇曾将这块璧投入江中,作为祭祀神灵的贡品。如今,这块璧却奇迹般地出现在了这里,让他感到十分不解和困惑。秦始皇听了太卜的汇报后,心中的疑虑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重了,他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为了寻求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只好召来太卜,让他进行一场虔诚的占卜,希望能通过占卜来辨明未来的吉凶祸福。太卜接受了任务,他恭敬地向神灵祷告,然后按照古老的占卜方式,通过观察龟甲的裂纹来预测未来。他同时参考了《连山》、《归藏》和《周易》这三部被世人尊称为“三易”的经典着作,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准确的解读。然而,占卜的结果和经典中的辞义大多深奥难懂,太卜自己也未能完全理解清楚。面对这样的结果,太卜感到有些为难。他知道直接告诉秦始皇占卜的具体含义可能会让他不悦,尤其是如果其中包含了不吉的预兆。于是,他巧妙地选择了迎合秦始皇心意的回答,说道:

“从占卜的结果来看,出游和迁徙都是可以考虑的,但相比之下,迁徙似乎更为吉利。”

这样的回答既避免了直接说出可能让秦始皇不悦的内容,又给了他一个可以接受的答案。秦始皇心里暗自琢磨着:

“我作为皇帝,当然可以自由出游,巡视天下,但迁徙这样的大事,我却不能轻易为之,毕竟那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百姓们呢,他们可以被迁徙以平衡各地的人口和资源,但他们却不能随意出游,因为那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生计。既然如此,我何不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我出游巡视,同时安排百姓迁徙,这样我们双方都有所行动,或许能够带来好运,避开灾祸。”

然而,秦始皇又想起了那个让他心有余悸的山鬼预言,说是他今年可能会遭遇不测。这让他不禁担忧起来:

“如果我真的出游了,会不会真的像预言中说的那样,遭到他人的暗算或者不幸呢?”

为了保险起见,秦始皇决定先在今年内将百姓迁徙到安全的地方,比如河北的榆中地区,等过了这个可能充满危险的年份,他再安心出游巡视,这样就应该可以无忧无虑了。于是,秦始皇颁布了一道诏令,命令将内地的三万户百姓分批迁徙到河北榆中。这些百姓本来过着平静的生活,突然接到这样的命令,要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离开亲人朋友,扶老携幼,踏上艰辛的迁徙之路。他们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但却又不得不遵从皇帝的旨意。这种不幸的遭遇,真是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但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份痛苦和艰辛,按照皇帝的命令,踏上了迁徙的征途。

秋天结束,冬天到来,转眼间就到了年底的腊月时节。秦始皇非常担心自己的病情会致命,因此他选择深居简出,尽量避免外出和劳累。他这样静心修养了好几个月,奇迹般地,病情并没有再发作,他得以平安地度过了这个年。当正月过去,按照夏历(也就是农历)来算,其实已经是十月份了。秦始皇此时感到身心舒畅,之前因病而感到的惊慌和恐惧已经完全消失。于是,他心情大好,决定下诏书开始外出巡游。这次巡游,秦始皇没有重复之前的路线,而是选择了向东南方向进发。他准备了隆重的仪仗和车驾,但决定让右丞相冯去疾留在都城负责治理和守卫。原本的计划是让最小的儿子胡亥与冯去疾一同留在都城,但胡亥已经二十岁了,是个小伙子了,他很想跟随父亲出游,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长见识。于是,他向父亲提出了请求,希望能以随侍的身份一同前往。秦始皇非常疼爱胡亥,看到他既有孝心又充满好奇,便高兴地答应了胡亥的请求,让他跟随自己出游,坐在自己的车驾旁边一同出了都城。至于随行的侍从人员,实在是太多了,无法一一细说。但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左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了。这两位都是秦朝的重要官员,他们陪伴在秦始皇的左右,负责协助处理各种事务,确保这次巡游的顺利进行。

赵高是个宦官,他在皇宫里工作,为人十分狡猾,很会察言观色,揣摩皇帝的心思。他还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记忆力超强,对秦朝的法律法规了如指掌,甚至连最复杂的刑罚条款都能倒背如流。秦始皇在处理政务时,经常需要查阅案卷,遇到涉及刑罚判决的地方,有时候也会拿不准主意。但只要赵高在旁边稍微一提示,给出的建议总是那么合乎律法。秦始皇因此对赵高大加赞赏,认为他判断力强,见识独到,才华出众。于是,他对赵高的信任逐渐加深,最后提拔他做了中车府令,这可是个不小的官职。更让赵高得意的是,秦始皇还让他负责教导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法律,并参与一些诉讼案件的判决。但胡亥年轻不懂事,又是皇帝宠爱的儿子,哪里能静下心来钻研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文呢?所以,每当有案件需要审理时,胡亥总是把责任推给赵高,让他全权处理。赵高对秦始皇的性格了如指掌,每当处理刑事案件时,他总是用严厉的言辞来审问犯人,即便犯人犯的并不是什么大罪,他也能说得好像他们罪该万死一样。同时,他还很会讨好胡亥,引诱他沉迷于各种享乐之中。因此,秦始皇和他的儿子胡亥,都认为赵高是个忠心耿耿的臣子。然而,赵高的野心却日益膨胀,他开始滥用职权,收受贿赂,玩弄法律条文于股掌之间。但好景不长,他的这些不法行为最终还是被发现了,而且消息还传到了秦始皇那里。秦始皇非常生气,他命令参谋大臣蒙毅去审讯赵高的罪行。蒙毅是个公正无私的人,他严格按照罪行来判定赵高的处罚,认为他应该被处死。但秦始皇却对赵高心生怜悯,念及他以前的勤勉和机敏,最终决定赦免他的死罪,并恢复了他的官职。然而,这个决定却像是设置了一个机关,为后来埋下了无尽的祸患。因为赵高并没有因为这次的教训而改过自新,他依然跟随着秦始皇和胡亥巡游。作为一个宦官,他本应该安分守己,但他却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秦始皇这次决定巡游东南,他的队伍一路前行,最终抵达了云梦地区。在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的途中,他们经过了九嶷山。秦始皇得知这座山上留有古代圣君舜的陵墓,便停下脚步,遥望山陵,进行了庄重的祷告和祭祀。这一举动让人有些意外,因为在此之前,他曾因不满湘山祠的某些事情而大发雷霆,甚至下令砍伐山上的树木,将山染成了红色。那么,这次他为什么会选择祭祀舜帝呢?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只有秦始皇自己清楚。祭祀完舜帝后,秦始皇一行人继续南下,渡过长江,经过了丹阳,最终进入了钱塘地区。当他们来到浙江边上时,恰逢江上大潮,风浪汹涌,形势十分险恶。为了安全起见,秦始皇决定改变原定路线,向西绕道而行,多走了大约一百二十里的路程。经过这番周折,他们终于从一处较为平静的水域成功渡过了江流。渡过江流后,秦始皇一行人前往会稽山。在那里,他们祭祀了大禹的陵墓,以纪念这位古代治水英雄的丰功伟绩。同时,秦始皇还遥望南海方向,进行了祭祀和祷告,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按照以往的惯例,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会立石刻颂自己的功绩和德行。这次也不例外,他在会稽山上刻制了一块石碑,并在上面撰写了颂扬自己功绩的文字。这些文字内容大意是:秦始皇的功业辉煌,他成功地平定了天下,使得四海之内归于一统。他的德行和恩惠深远长久,为后世所传颂。在他统治的三十七年里,他亲自巡视全国,足迹遍布远方,深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当他登上会稽山时,他宣布要考察并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而百姓们也都以恭敬而庄严的态度迎接他的到来。群臣们纷纷颂扬秦始皇的功绩,追溯他开创基业的点点滴滴,并感激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高尚之士。秦始皇以圣明的姿态治理国家,他刚刚即位时便着手制定了明确的法律条文,使得过去的陈规陋习得以清除,正义和公正得以彰显。他首先确立了法律的规范,明确了各个职位的职责,从而为国家建立了稳定的秩序。然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六国诸侯各自为政,他们贪婪暴虐、傲慢无礼,率领着各自的军队扩张势力。他们暴虐无道,依仗着自己的实力而骄横跋扈,频繁地挑起战争。他们暗中勾结,派遣间谍使者,企图通过合纵连横来对抗秦国。他们的行为不仅阴险狡诈,而且内外勾结,不仅内部纷争不断,还频繁地侵扰边境,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祸患。但是,秦始皇以正义的威力诛灭了这些暴徒和乱贼,平息了天下的纷争。他的圣德广被天下,无论是天地的四方还是六合之内,都沐浴在他的恩泽之下。他统一了天下,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帝,能够兼听则明,处理各种事务得心应手,使得远近各地都得以清明治理。他善于治理国家,能够合理地安排各种事物,注重考察事实真相,并给予每个人应有的名分和地位。他打破了贵贱的界限,让善恶得以分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没有任何隐瞒和掩饰。他提倡节俭和宣扬道义,对于那些不守妇道、背叛丈夫的女子给予了严厉的惩罚。同时,他也注重维护社会的纯洁和忠诚,设立了严格的内外隔离制度,禁止淫乱行为的发生。他规定如果丈夫行为不端,那么可以依法处置;而如果妻子逃跑改嫁,那么她的孩子将不得认她为母。这些规定使得社会风气得到了净化,人们都变得廉洁清正。在秦始皇的治理下,社会得到了大治和洗涤,天下人都遵循着他的法度和规范。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勤勉努力,都顺从着他的命令和教诲。百姓们也变得修洁自好、乐于遵守共同的规则和标准,共同维护着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后来的人们都尊敬并遵守着秦始皇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永不动摇。随行的臣子们也都纷纷颂扬着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并请求将这段历史镌刻在这块石碑上,以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这位伟大君主的英明领导和光辉业绩。

在石碑树立完毕后,秦始皇并没有在当地多做停留,他随即起驾北归。途中,他们再次经过吴郡,并从江乘这个地方渡江,之后前往海边,最终抵达了琅琊。到达后,秦始皇立刻传召了方士徐巿,询问他是否已经成功求得了仙药。然而,徐巿这些年其实只是以寻找仙药为借口,每年从朝廷领取大量的费用,这些费用多得已经数不清了。他并没有真正去寻找不死药,而是逍遥自在地在海上漂泊。这次突然接到秦始皇的召见,他知道自己无法交差,但幸运的是,他非常擅长言辞和辩解。见到秦始皇后,徐巿开始编造他的“航海奇遇”。他说自己这些年来一直在海上航行,多次接近蓬莱仙岛,但每次都因为海中的大鲛鱼作怪而无法成功登岛。这些大鲛鱼在海中掀起巨浪,阻挡了他们的船只,使得他始终无法上山求取仙药。接着,徐巿又提出了一个看似可行的解决方案。他表示,蓬莱的仙药并非不可得,只是必须先除掉海中的大鲛鱼。而要除掉这些鲛鱼,就需要挑选一批精通弓弩的勇士,与他们一同乘船前往。一旦在海上发现鲛鱼的踪迹,就可以立即用弓箭进行连续射击,将其射杀。秦始皇听了徐巿的汇报后,非但没有责怪他欺骗自己,反而还决定按照他的建议行动。他精心挑选了几百名射箭技艺高超的勇士,让他们陪同自己的御舟,一同前往海上射杀那些阻碍求仙之路的大鱼。这固然是因为秦始皇内心极度渴望长生不老,对求仙之事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因此容易轻信他人之言,但也与他之前的一个梦境有关。在梦中,秦始皇与海神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交战,但遗憾的是他并未能取得胜利。在梦中,他清晰地看到了海神的样子,发现其外形竟然与普通人并无二致。这个梦境让秦始皇深感不安,他醒来后立即召见了宫中的博士们询问此事。博士们为了迎合秦始皇的心意,便编造了一套说辞。他们告诉秦始皇说,水中确实有神灵存在,但这些神灵并不容易被人见到。而且,他们通常会用大鱼或鲛龙等海中巨兽来作为自己的代表或候验之物。现在陛下您对神灵的祭祀如此恭敬虔诚,却仍然有恶神在暗中作祟阻挠您,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他们建议应该设法驱除这些恶神,以便能够顺利见到善神并得到其庇佑。然而,这些博士们的回答其实都是在捣鬼。他们知道秦始皇渴望长生不老、追求神仙之道的心情非常迫切,因此便利用这一点来编造谎言、欺骗他。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迎合秦始皇的心意、获取他的信任和宠信罢了。秦始皇原本对徐巿的话还半信半疑,但当他听到徐巿的描述与博士们的解释不谋而合时,他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迷信之中。于是,他决定亲自带领数百名精通弓弩的勇士,前往海上,他要亲眼见证并指挥这场与“海神”的较量,以决出谁才是真正的海域之王。然而,这样的行为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十分愚蠢的。秦始皇一行人从琅琊出发,向北航行至荣成山,一路上他们航行了数十里,但海面却异常平静,既没有见到传说中的大鱼,也没有鲛龙的踪迹。他们继续前行,直到抵达之罘这个地方时,海面上终于出现了一条巨大的鱼。这条鱼扬起鱼鳍,在海面上时隐时现,它那巨大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清晰可见。看到这一幕,船上的弓弩手们立刻紧张起来,他们齐刷刷地站在船头,准备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挑战。当大鱼再次浮出海面时,弓弩手们没有丝毫犹豫,他们纷纷施展出自己的射箭技艺,向大鱼射去。一时间,箭如雨下,纷纷射向大鱼。很快,海面上就漂浮起了血水,那条大鱼身上也中了许多箭伤,它痛苦地挣扎着,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缓缓地沉入了海底。看到大鱼被射死,所有的弓弩手都欢呼雀跃起来,他们立刻向秦始皇报告了这个好消息。秦始皇也早已目睹了整个过程,他指着那条沉入海底的大鱼说:

“这就是那个作祟的恶神!现在我已经把它射死了,从此以后我就可以安心了。”

于是,他满怀信心地命令徐巿再次出海求药,希望这次能够成功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