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文化一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第一篇 古代政制(1)

古代政制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陛下”一词的由来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况。“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皇帝身穿的袍子一定是黄色的吗?

从周至明,皇帝的正式着装都是黑色的冕服。秦朝是水德,唐是土德,汉、宋、明是火德;水德尚黑,火德尚赤,土德尚黄。但是火德的赤并非现在流行的中国红,而是发黑的暗红;土德的黄也不是明黄,而是带点红又有点发暗的朱黄。唐代的皇帝,依旧是以黑底十二纹章的冕服为上朝和祭祀的正式服装,但是平时也穿朱黄色的常服。“明”音与“冥”通,明黄色的衣冠通常是作为明器(冥器),也就是皇帝的寿衣。宋朝和明朝都是火德,尤其明朝皇帝姓朱,都以红色为贵,皇帝的常服也多为红色,日常也有黄色,但不是那种会发亮的明黄。现存的明代皇帝画像中的明黄色常服,是因为那些画像多是死后遗像;而那种纯金打造的黄澄澄的金冠,更是只有在皇帝的墓穴里才能找到的陪葬用品。以明黄色为贵,穿着明黄色衣冠到处跑的,只有清朝的皇帝。

皇帝并非穿“黄袍”

初唐时,普通臣民还可以穿戴明黄色衣服,只是不能穿朱黄色,但是后来,由于明黄和朱黄太容易混淆,所以凡是黄色系的衣服都被禁止了。今天的电视剧和电影中的皇帝服装大都是黄色的,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传统戏曲艺术因为经历了清朝的服饰文化断层,所以发生了一些变异;而现代的影视剧,更是将皇帝死后穿的衣服搬上了屏幕。

为什么皇帝的坟墓叫“陵”?

“陵”原为大土山之意,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殽有二陵焉。”就是说殽有两座大山。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坟墓都称“墓”而不称为“陵”。例如《周礼?春官?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墓大夫则专职管理全国墓地,并将坟墓形势画成图。因此,周代君王的墓也称“墓”亦不称“陵”。中国帝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大约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大国。这在《史记》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君王墓称“陵”是当时王权不断增强的结果。为表现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坟墓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坟墓就称为“陵”。依规定帝王的墓可建九丈高,但一般帝王陵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而到了汉代及其以后,皇帝坟墓称为“陵”在实际上成为定制。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等。另外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因为子孙做了皇帝、死后就被追尊为帝的,他的坟墓也被称为“陵”。如晋武帝司马炎因篡魏政权当了皇帝,追谥他的祖父司马懿为太祖宣皇帝,坟墓就称为高原陵;追谥他的伯父司马师为世宗景皇帝,坟墓称峻平陵;追谥他的父亲司马昭为太祖文皇帝,坟墓称为崇阳陵。而这种追尊的情况,历代王朝几乎都有出现。

第一篇 古代政制(2)

为什么称皇帝的老婆为“后”?

“后”原为君主之意。在《诗经》上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郑玄所做的注解中说:“后,君也。”而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都被称为“妃”,周朝开始则称为“后”。如《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制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不过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到了汉代才开始实际执行。《汉书?高帝纪下》:“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

在甲骨文里,“后”字形为:人在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拢起的手。但自金文将字形成镜像般翻转,拢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说文解字》上载:“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因为在远古氏族部落中,一般发号施令者为女性的权威,所以“后”的意思为有权威的女性长辈。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后”还经常被用来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领。所以,也因而被引申为帝王的正妻等含义。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如《周礼?天宫内宰》曰:“王后帅六宫之人。”

皇后的别称

椒房:汉朝皇后的宫殿多以椒涂壁,用以取暖辟邪,也有“多子”之意,因此椒房可别称皇后或用以代称皇后寝宫。

中宫、正宫: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

元后、元嫡:皇帝的原配皇后可称元后,方便和继位皇后(继后)有所区别。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如现今的老婆。

慈壶、慈闱:对皇后或皇帝生母(多为皇太后)的尊称,或是用以代称这两者的寝宫。

天下母、天地母:皆为对皇后的敬称。

坤极:皇后的别称。

为何皇帝被认为是“九五之尊”?

“九”、“五”两个数字与封建宫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只有封建帝王才能享有。这是什么原因呢?

“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干卦,干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干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干卦中最好的爻,干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一来是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二来是因为“九”和“五”两个数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学原则的。《周易》的释义词句有“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殿名字的由来据说就源于此。

“九五之尊”的其他解释

关于皇帝为何被称为“九五之尊”,还有一种简单的说法为: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为何皇袍上绣有九条龙?

古人称帝位为“九五之尊”。前文《易经》已有解释。又孔颖达《正义》记载:“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来就以“九五”比喻君位。而龙袍上的九条龙有四条正龙绣在前胸、后背及两肩,前后衣襟则各绣有两条行龙。就这样,如果从前后看去都有五条龙,隐含有九五之尊之意。不过算算,这样前后才只有八条龙,另一条龙呢?原来这一条龙是绣在衣襟里面,除非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得到,所以龙袍上共有九条龙,正好符合九五之数。

第一篇 古代政制(3)

龙袍上除绣有九条主龙外,在云领、腰部、袖口上也绣有体态较小的龙纹。而龙袍下摆斜排着弯曲的许多线条,则称为“水脚”,在水脚上还绣有许多翻滚的波浪及挺立的山石宝物,称之为“海水江涯”,不仅蕴涵着“福山寿海、绵延不绝”的吉祥象征,同时也隐喻“江山一统”、“万世升平”之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