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重生刘禅之蜀汉崛起 > 第224部分(第1页)

第224部分(第1页)

事实上,刘厚的工坊生产的东西多了,什么纸张、书本、水泥、火药、枪炮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的人少见甚至从未见过的东西,解释起来老费劲了,于是中年文士干脆以“日用品”代替。省得张仲景追问不休。

本来刘厚也野心勃勃想学曹操屯田的,不过来到成都平原才了解到,这里天府之国不是浪得虚名的,这么肥沃的一块土地,早不知道多少代就是有主之物了,人家世世代代在这里耕种着,你总不好意思抢过来屯田吧。

曹操能搞屯田是因为中原大战不休,百姓不是逃难躲避兵祸就是被屠杀,以至于大量土地被丢荒。曹操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取得这些土地的所有权,推行屯田制。

刘备顶着仁义之名,就算攻伐益州,也约束部下,绝不会纵容部下有抢掠的情况发生。所以对当地的生产基本上没什么破坏,百姓知道仁义的刘皇叔到来,也没有出现逃难的现象。这也导致了刘厚想找些荒地来屯田都找不到。所以,只能多开工坊,以“工”代“医”(医药费)。

“这个方法确实巧妙,这样一来,不但不愁缺乏药材,连这些流民的粮食也解决了。还不用官府出一分钱。妙,妙,妙。”张仲景抚着胡须道。

当然不须官府掏钱啦,刘厚才不会笨到去实行什么全民医疗免费制度呢。2千年后的神州大地都无法做到全民免费医疗,更何况在这个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三国时代。

何况就算他提出免费医疗计划,他老子刘备会同意吗?人家是枭雄,是要征伐天下的,别说现在没有多余的钱粮,就算有,都拿去招兵买马、制造兵器甲胄去了,哪里顾得上什么狗屁医疗问题。刘厚自然不会去自讨没趣向他提出这样不讨喜的计划。

刘厚用这个方法基本上实现了医院的自给自足。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对富人适当的提高医药费,大部分资金则来源于这些病患痊愈后的劳动所得。

虽然有部分病患会不治身亡,白白损失掉这部分的劳动力。但是,绝大部分痊愈的病人都会不知不觉中被“超额劳动”了,用刘厚的话说,被榨取了剩余价值。不过一般人不察觉而已。

相反,他们能被救治,早已经千恩万谢了,哪里会计较劳动时间长短问题。更何况,对那些食不果腹的流民,就算不给治病,能有口饭吃都愿意出卖劳动力,所以刘厚这一下,对他们来说着实相当于救苦救难的菩萨了,因此,也没什么人耍赖,被治好的病患都心甘情愿老老实实地去干活抵债。

就这样,张仲景也成功被刘厚派人忽悠回去了。刘厚印象中,三国时期有三个神医,号称“建安三神医”,但是另一个人远没有华佗和张仲景出名,他只记得那人姓董,也不大记得起那人的名字了,派人四处寻找也没找到一个符合条件的“神医”,只好作罢。

其实刘厚并不知道,“建安三神医”另一个神医叫董奉,在后世医学界也是很出名的,后世以“杏林”代表医学界正是来源于此人。

据说董奉医德高尚,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这一点倒有点象刘厚那招“以工代医”。

董奉就住在林中一间草房里,待到杏子熟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刘厚找不到董奉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董奉还没出生,不过其父亲董晓正是张仲景的弟子之一,这次和张仲景一同入蜀,就读于刘厚的百姓医院……

第八章 百姓医院

第八章百姓医院

“那么晚生想请问神医,这一百来人相对于外面求医之人所占几何?神医夙兴夜寐救治这些人,对于这么多病患能起到多少作用?”中年文士接着问。

“九牛一毛,杯水车薪也。”张仲景愣了一下,无可奈何道。

是啊,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张仲景再厉害,神医也好,医圣也罢,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他不是神,一个人能救治多少人?相对于千万个病患来说,能起多大作用?

“不知神医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使得生病的人都得到救治呢?

“嗯,这个……”张仲景捻须思考了片刻,接着道:“若天下太平,大小军阀不再征战不休,就不会有那么多流民,没有那么多流民,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疠疫流行。如此一来,病患数量将大大减少,老夫自然就能救治得及。可恨这乱世,可恨那些军阀,弄得民不聊生。”

“呃……”中年文士也被说愣了,他显然没有预料到张仲景会这样回答,明明问他医疗体制问题,他竟然扯到政治问题。还大发一通悲天悯人的感想。

不过张仲景这样说也不算很离题,人们的健康问题不是简单的生物学问题,还和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他这番回答表明,他的思想高度已经脱离了纯粹的临床医生范畴,懂得从社会角度去考虑健康问题。这种理念其实很先进,医学界其实是一直到了近现代才确立了这样的理论。

近代中国有两位牛人和他一样在思想上超了脱临床范畴,转而关注社会问题,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国父孙中山。

鲁迅认为当医生能治疗人们**上的痛苦,却无法治疗思想上的愚昧。于是他弃医从文,试图以自己一支笔改变人们的精神。

国父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救有限,世上最大的权力是政治,政治既可以为“大善”,也可以为“大恶”,中国人的苦难均源于“不良之政治”。因此,他决心弃医从政,改“医人”为“医国”。

所以说,英雄所见略同,即使相隔将近2千年,有些思想上的东西还是有共同点的。不过如此一来,中年文士就不好回答了。

想了一会,中年文士道:“此天下大势如此,非一时一刻可以改变,然我家主公和小公子均为仁义之人,曾立志拯救天下万民,想必假以时日,必能解万民于倒悬,使人民安居乐业,不再受着战乱之苦。”

跟着刘备混就是有这个优势,经常可以拿其仁厚之名出来忽悠人。显然这个中年文士也是身在刘备阵营多年,深得刘备厚黑学中“厚”之一味的精髓。

“我家小公子倒是想到个办法,可以救治更多病患。”

“什么办法?就是那个什么医院?”

“没错,就是医院。”

“哼,那什么劳什子医院,还不是为达官贵人服务,与平民百姓何干!”张仲景怒到。

“呵呵,神医请息怒,我家公子这医院可不同于以往的太医院。非专为皇室效力。小公子曾有言‘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所以,这个医院叫‘百姓医院’,是对广大老百姓开放的。”中年文士见张仲景发怒,赶紧解释道。

刘厚曾经想起名叫“人民医院”,虽然“人民”一词虽古而有之,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但毕竟不常用。

反而说起“百姓”大家都明白什么意思,反正这两个词意思也差不多,于是刘厚大笔一挥,起名为“百姓医院”。

“喔?还有这等事?”张仲景一听这话,马上动容了,尤其是“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可谓说道他心坎上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