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重生刘禅之蜀汉崛起 > 第289部分(第1页)

第289部分(第1页)

前世的刘厚也许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但是在今生,他早就学会了果断。前线无时无刻在死人,当然,也许死的是敌人,也许死的是自己人,但是身为决策者,稍微犹豫片刻,可能就会导致前方多死很多人。

刘厚就算一开始不明白这些道理,打了那么多仗,见得多了自然也就懂了,所以,他没用多久就做出了决定,下令暂时收兵。这时候汝南城内已经有多处燃起了烈火。这些烈火有些是魏军为了阻挡或者消灭蜀军而点起来的,也有些是被蜀军主动引燃或者意外引燃的。

随着蜀军的撤退,他们又用火箭或燃~烧~弹主动点燃那些堵在前面的易燃物。顿时,汝南城的着火区域猛增了几倍。刘厚在望楼上远远望过去,围绕着前线亮起了一条长长的火线。这条火线围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半圆,将占领区围了起来。

有这条火线阻挡,蜀军固然无法继续进攻,魏军也无法趁着蜀军撤退追击,蜀军可以从容撤退。火势越来越大,魏军为免原来准备用来阻挡蜀军的燃料被烧尽,只好组织人手救火。不过这个时代没有救火车,救火完全是靠着人手用水桶提水和用东西扑打,城里水源也是个问题,很多地方只能靠从水井打水救火,其救火效率可想而知。

而蜀军占领区则不同,这边没有堆满各种易燃物,蜀军人数多,训练有素,而且救火策略得当,很快就控制住火势蔓延的势头。蜀军的救火策略很简单,在火势蔓延的前方找到适当的地带,拆除、搬走所有可以燃烧的建筑和物料,形成隔离带。

很快,空中侦察部队就发现,魏军隐隐有控制不住火情的现象。指挥部收到这条情报,刘厚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司马懿又开口建言:他建议马上用热气球向魏军控制区分散投掷燃~烧~弹,使得这些区域到处着火,魏军为了救火必然疲于奔命。如此一来,很快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整个汝南城。

他话音刚落,邓芝又出来反对:“陛下,请诛此贼,此人居心叵测,欲陷陛下于不义。”

刘厚闻言,在心里翻了翻白眼,这个家伙,看来是存心要和司马懿作对了,动不动就请诛此贼,好像司马懿和他有杀父之仇一样。不过心里想归想,他表面上还是不动声色地问道:“邓爱卿何出此言啊?”

邓芝接着道:“陛下,司马大人这一计端的阴险毒辣,如果在全城到处投掷燃~烧~弹,火情必然呈四处开花之势,魏军必然再也无法控制得住火情。这样做固然可以给魏军造成重创,可是,司马大人想过没有,城中的百姓会是什么下场?

如果说,魏军还可能从各个城门跑出去一些,可是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呢?他们又怎么争抢得过这些士兵?最后的结果必然是魏兵被烧死大半,而百姓则全部被烧死于城内。请问司马大人,百姓何辜?

此事如果传出去,陛下必然被世人认为是一位不顾百姓死活的暴君,就算是将来史书上,关于这段历史恐怕也不会好看。”

刘厚本来对邓芝的反对也是不以为然,可是听邓芝这么一说,也是心头一凛,邓芝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现在自己的身份不同了,要注意的事情更多,眼光也要放得更长远,做事情不但要放眼整个天下,甚至还要放眼历史影响。

想到这里,刘厚登时有点束手束脚的感觉。这样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的确有种很不爽的感觉。

从最近几位谋士的表现,刘厚也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司马懿的反应很快,计谋层出不穷,但是他为了达到目的有点不择手段。很多时候他并不会考虑百姓的利益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想,更别说历史影响。

而邓芝则属于道德卫士类型的,凡事都会站在道德制高点考虑问题,每件事都要考虑天下人的看法和历史影响。当然,他也会竭力维护皇帝的形象

“哼!妇人之仁,焉能成事。为了早日一统天下,这点牺牲在所难免。更何况,曹魏是逆贼,他们从贼,在皇师到来之时,还不思悔改,不及时反正,本就该死,何来无辜一说。”司马懿振振有词地道,浑然没有想起,他原来就有过“从贼”的经历,而且他的家族现在还在继续“从贼”。

刘厚知道不能让他们没完没了地吵下去,这个时候应该迅速结束这个话题,将话题引到正轨,于是,不得不出来做和事佬:“司马爱卿的妙计的确不错,四两拨千斤,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解决掉魏军。不过,邓大人的意见也对,我们毕竟是皇师,做事不能肆无忌惮。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是水,朝廷是舟,我们做事还是要尽量不伤害到百姓方为上策。劳烦各位爱卿开动脑筋,尽量想个两全其美的计策出来,既能借助火势消灭魏军,又能少伤害百姓。”

刘厚这段话相当于布置任务了,听完他的话后,大家陷入了沉思,司马懿和郭攸之都在想对策,邓芝却在想皇帝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刘厚浑然没发觉,自己一不小心剽窃了后世某位天可汗的名言,使得邓大人深有感触,脑洞大开,正在对这句话进行深加工。

ps。今天出差到省城,被师兄、同学拉回学校找老师吃饭喝酒了。想起昨天的宣言,回来虽然晚还是咬牙码完这一章,总不能昨天才卖完乖,今天就食言断更吧。

第二百八十六章 打草惊蛇

第二百八十六章打草惊蛇

刘厚身边几位都是智谋过人之辈,在有明确的任务目标的情况下,很快就商量出对策来。战机稍纵即逝,计策一出~台,马上就被执行下去。

这条计策其实包含了几个步骤,首先,仍然需要放火,使得魏军占领区内的火势失控,不过放火的方法由在城内四散乱放,改为有序地放。

放火的顺序是由前线缓缓向城内推进,为了增强放火效果,蜀军不但用热气球投掷燃~烧~弹,还在地面出动了“愤怒的小鸟”部队,向火线后面抛掷火油弹。

所谓的火油弹就是临时找了些瓶瓶罐罐,装上火油,塞上布条,点燃了抛过去。之所以用这种临时制造的火油弹而不是燃~烧~弹,是因为燃~烧~弹毕竟数量有限,刘厚不舍得在这里浪费掉。

反正在火线的那头,魏军早就准备了大量易燃物,火油弹抛过去造成的破坏并不比燃~烧~弹差多少。这样一来,正在火线那头救火的魏军就倒霉了,他们本来就已经快要控制不住火情了,现在突然抛过来无数火油罐,罐子是那种粗陶罐,一砸在地上就破掉,火油流得一地都是。

魏兵们眼睁睁看着火苗呼地一下从火线中窜过来,接着就感到整个人置身于火海之中。救火的魏兵一个个发出杀猪般的嚎叫,不要命般往后窜去,可是他们身上着了火,不断地将沿途的易燃物点着,造成火势的蔓延。

魏军瞬间就乱了,那些在后面提着水往火场跑的士兵看到前面这种惨状,顿时也慌了,扔下手中的水桶掉头就跑,哪里还顾得上救火。

蜀军之所以从火线开始往内放火,就是因为这里本来是前线,就算原来有百姓住着,两军一开战也早就跑光了,所以在这里放火烧到百姓的可能性很低。

蜀军就是打算从这里逐渐将火线往城内推进,由于今天没有风,所以,火线推进的速度很慢,人如果要跑一般都可以跑得过火势蔓延的速度。城内的百姓远远看到那边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那里有不跑之理。

这样一来,就可以驱赶着百姓往着火区域相反的方向逃跑。这就像拿着棍子在草丛中打来打去,如果草里有蛇躲藏着,看到有危险来临,自然会逃离草丛区。

当然,可以预料得到,不但百姓会涌~向各个城门,魏国士兵也会这样做,而且,因为他们拥有武力,肯定会比百姓更先跑到城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