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之后,以好莱坞六大为代表制片厂一直试图改编原来的拷贝模式——率先制定了数字电影开放式体系结构的规范标准,将数字电影包(DCP)确定为全球数字电影放映的标准格式。
原有的胶片拷贝不仅造价昂贵,而且运输方式笨拙……
数字电影包也就是数字拷贝可以通过卫星直接传输,不仅省事,更省钱!
问题是院线不配合啊!
你说升级就升级?钱你出?
然后,2005年,迪士尼基于RealD技术重制了动画电影《小鸡快跑》,开启了成熟的数字3D电影放映;
包括06年,在卡梅隆制作《阿凡达》时,视效总监埃里克·布雷维格奉命为数字3D拍摄的某些技术环节进行验证,他因此得以提前试用针对《阿凡达》设计的、挂载两台F950S摄像机的PaceFUSION拍摄系统,制作了3D电影《地心历险记》。
这片子3D效果不错,但是幼稚的故事和毫不节制的视觉效果使影片口碑和票房均遭冷遇。
到了2009年,除了《阿凡达》,还包括《飞屋环游记》《圣诞颂歌》《冰川世纪3》等多部主流商业电影开始尝试3D制作。
这股制作数字3D电影的潮流,最终迫使主流电影院线不得不整体性转向数码放映……
《阿凡达》的成功太过耀眼……
但此时距离《阿凡达》上映还有3个多月呢!
倒是徐克很赞成沈林的观点:“我很赞成沈林对呀电影技术革新的追求,这么多年来,常常听到中国人会讲,你怎么可能跟好莱坞比,人家这么厉害。我绝对不同意,我一直追求的是人类平等,所以无论你在美国、非洲、亚洲,我们所有人的智慧是平等的,他们能发展我们也能发展,所以我是绝对想证明,中国人能做到。”
“《月球》的拍摄,我也会去取经学习,《狄仁杰》第一部必须得是3D模式!”
……
对于特效技术,徐老怪一直以来兴趣就很大,不断求新求变,近年尤其如此。
他和绝大多数导演的不同之处,是他经常会因为一个点或者一个想法,而衍生出一个故事,然后是一部电影。
很多时候甚至想尝试一下一个新技术,就编了一个故事,然后拍成了电影。
这儿是对的!
整个电影发展史就是科技发展史。
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蒙太奇语言到电脑特效的加入、从2D模式到3DIMAX……
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最迅速最敏感的直接反应在电影这个最具科技包容力的艺术形式上。
而历史也无数次证明了,无论到什么时候,掌握着最先进电影技术的人才会成为那个万众瞩目的“世界之王”!
即便是他到了《月球》拍摄基地,还是被震惊了!
整个场子打造的太有科幻感了……
郭凡介绍:“我们是对造华纳摄制基地缩小了一半打造的,室外场景准备直接去甘肃拍摄……”
“这是采矿车?”
“嗯……”
“为什么是这个造型?”
“按照Э-505型挖掘机改造的……”
“Э-505型挖掘机?”
“苏联的东西……”
郭凡巨额诶是:“液压挖掘机无法在这么冷的地方工作,所以用的是悬挂式挖掘机,Э-505型无论是外形还是工作模式都适合月球!”
徐老怪疑惑问:“为什么苏联?”
沈林走过来,刚好听到这句话,解释道:“我们要想寻找到合适的美学,我能想到的就只能是苏联的东西,苏联的大重工业的东西,这跟我们是有勾连的。我们对这个东西是有认知的,是觉得会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