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摆谱谱的意思 > 第16部分(第1页)

第16部分(第1页)

面对批评,张五常丝毫不为所动,不改其自信、狂傲本色。他回应说:“我‘狂’吗?我是作为惟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那些人真正是我的朋友,并非我吹牛。我的婚礼就是弗里德曼主持的。”紓紤矠

张五常确实“狂”。他将自己的优势都公开地表露出来,树大招风,引发一些同行的嫉恨在所难免。另外,媒体的公开传播,在抬高他的知名度的同时,也诱发他人进行攻击的意愿。盛名之下,任何批评攻击都将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他的名声更大了。

尽管受到了一些非议,但总体来说,张五常仍是一个广受欢迎之人。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拥趸。2005年他七十大寿,前往香港祝寿者都是国内的顶级学者;2006年他在西子湖边举办自己的摄影作品展,大批企业家前去捧场。

在生活的舞台上,像张五常这样(甚至比他更出格)的“自吹自擂”可谓比比皆是,只是因为夸耀之事相对细微,又多在私人场合进行,不至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它是除“高消费”之外另一种最普遍的摆谱手段,其独特之处在于:一则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与他人的交谈、公开演讲、接受媒体采访、发表文章、网上博客等多种方式进行;二则便于控制,自己最知道该说什么不说什么;三则成本低,如俗话所说,“吹牛不上税”。

9。“自吹自擂”:“我就是这么牛!”(2)

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在他的新书《特朗普:如何致富》中告诫人们:“建立自己的品牌,别害怕自吹自擂。”事实上,在高手如云、人才辈出的今天,身怀一技之长者想要脱颖而出,有所成就者想要强化别人对自己的赏识,“自吹自擂”是少不了的。只要不是太过头、让人觉得明显虚假,它大多能产生正面的作用。如果你不说,别人如何知道你的“家底”?张五常就直率地表示:“夸夸其谈我是有的。你想,我花了十几年的心血写出一篇好文章,怎能不仰天大笑,奔走相告,惟恐人家不知道呢?”如果你所说的事情有根有据,听者将会肃然起敬。即使是无法查验的,“自吹自擂”也显示出言说者的强烈信心。

“自吹自擂”的基本做法一是透露自己拥有的稀缺资源,二是在强烈的表达中传递自己的强势信号。高明的“自吹自擂”不仅不让人反感,而且是受人喜欢的。这些自信的人总是公众(或行业)注目的焦点,周围聚集着大批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人们从他的身上寻找激励,感受激情。

从诸多效果良好的自我夸耀行为中,我们大致可以找到以下几条共性:

1. 满足听者的期待。没有谁喜欢平淡、平庸的人物,合作者对你更抱着一种期待(比如希望你是行家,你是有实力、有资源的)。如果你恰好拥有这些资源,适当公开出来,将满足人们的内心期待。人们将乐于相信这些强势信息,接受你的强势地位。

2. 避免自己给自己下评语、下结论。适当地透露事实、展示证据,让听者自己作出判断是重要的。人们总是对自己作出的结论深信不疑。即使你要说,也要转换说法,自己直接说出最后的结论(比如“我最厉害,我最牛!”),总是无力又让人怀疑的。

3. 显出不经意的状态。在谈到相关话题时漫不经心地随意说起,仿佛在述说一件和你自己不相关的事,听者也将认为那就是事实而不是自我吹嘘。这种情况的“自吹自擂”可信度最高,听者可能据此作出一个比你的实力更高的评价。

4. 避开媒体。没有谁的每一句话都能放在媒体的聚光灯下长期照射。媒体的公开传播具有显微、积累与放大的功能。对拥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而言,在媒体面前的自我夸耀在获得关注度的同时,也将自己放到了公众的放大镜下,并无形中赋予了陌生人进行评论的权利。以张五常为例,如果没有报纸和网络的跟踪报道,他在不同场合的发言就不会被人收集、整理起来,不会有人产生批评他的兴趣,也没有人有机会对他指手画脚——当然,了解他、推崇他的人也会少很多。

透露关键信息(1)

透露自己拥有的稀缺资源,将自己最有说服力的“谱”摆出来,是最常见的“自吹自擂”的方式。在与不熟悉的人交谈时,很多人一开始就会“打开天窗”,痛说自己的“革命家史”,比如冯仑在海南与一家信托公司老板见面时,一上来就介绍自己的光辉履历,让对方不得不刮目相看。2004年,华谊兄弟公司董事长王中军到武汉参加“东湖论坛”。那时他的知名度还不大,当他走上演讲台时,听众中只有稀疏的掌声。于是他自报家门:“我是华谊兄弟太合影视公司总裁,投资拍摄了电影《手机》、《大腕》、《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陆川的《可可西里》、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周星驰的《功夫》也是我投资的。冯小刚、陆川是我公司签约导演,陈道明、范冰冰等是我公司签约演员。”几句话说完,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还夹杂着诸多“哦、哦”声……紓紥矠

自己拥有的财务资源、社会关系以及业务能力、艺术品位等等,都是进行炫耀的资本。说者假装无心,听者心知肚明,达到了人际间的最初信息交流。只要这些信息有根有据,又是人们感兴趣的,人们对你的摆谱不仅不烦,还会兴致盎然。

在电视、论坛、博客等各种公开场合,这样的信息俯首皆是:

“中国很多城市都需要快速发展,前段时间,我跟湖南的省委常委交流,跟安徽的省委常委交流……”——2005年12月,上海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在住交会上说。

“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前段时间我跟吴鹰拜访了李嘉诚……”——马云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节目中说。

“我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二三十篇论文”——郎咸平教授的口头禅。

在私下场合,这样的信息几乎是铺天盖地,覆盖了人际交往的每一个时空。比如,“××地方的环境不错,我最近在那里买了一套房”;“我想出国度几天假,你有没有什么建议?”;“下个月某某会议邀请我发言,我想推推不掉啊!”;“我的好朋友王石告诉我……”;“某某地方新开了一家餐馆,味道相当不错”;“你打电话的时候,电视台正在采访我!”

即使是对自己的老熟人、老客户,当自己的处境、地位有所改善之后,也会及时地通报这些情况。比如最近获了什么奖励、拿下某某大客户、到中央党校或国外参加了培训……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地位、身价提升的信号。这些老熟人、老客户在以羡慕的目光与你“分享快乐”之时,也将逐步适应你的新形象。

我们发现,成功人士几乎有一种本能,随时随地地向外释放自己的强势信息。老练的官员在外出参加活动,或是与政府内部人员聊天时,都会随时地讲述自己拒绝亲朋好友托请的故事。他知道,这些信息以及他人的评价,将会或多或少传播开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声望。

2006年1月,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来到上海举办展览。下面是他和《外滩画报》记者的一段对话——

记者:你住在哪里?觉得怎么样?

安滕:金茂凯悦大酒店,我每次来上海都住那里,那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记者:在哪里吃饭?评价如何?

安滕:到上海后我才吃了一顿饭,外滩三号的黄浦会。尝尝上海菜,还不错。

记者:夜生活怎么度过?

安滕:讲演会、媒体见面会、酒会……我累得只想回酒店休息。

记者:预定行程之后会去哪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