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⑧《吉诃德先生》今译《堂·吉诃德》,长篇小说,西班牙塞万提斯著。

⑨《鲁滨孙漂流记》长篇小说,英国迪福著。

⑩加特力教即天主教。拉丁文Catholica的音译。

{11}布尔乔亚即资产阶级。法文Bourgeoisie的音译。

关于翻译(下)

但我在那《为翻译辩护》中,所希望于批评家的,实在有三点:一,指出坏的;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而穆木天先生所实做的是第一句。以后呢,可能有别的批评家来做其次的文章,想起来真是一个大疑问。

所以我要再来补充几句:倘连较好的也没有,则指出坏的译本之后,并且指明其中的那些地方还可以于读者有益处。

此后的译作界,恐怕是还要退步下去的。姑不论民穷财尽,即看地面和人口,四省是给日本拿去了,一大块在水淹,一大块在旱,一大块在打仗,只要略略一想,就知道读者是减少了许许多了。因为销路的少,出版界就要更投机,欺骗,而拿笔的人也因此只好更投机,欺骗。即有不愿意欺骗的人,为生计所压迫,也总不免比较的粗制滥造,增出些先前所没有的缺点来。走过租界的住宅区邻近的马路,三间门面的水果店,晶莹的玻璃窗里是鲜红的苹果,通黄的香蕉,还有不知名的热带的果物。但略站一下就知道:这地方,中国人是很少进去的,买不起。我们大抵只好到同胞摆的水果摊上去,化几文钱买一个烂苹果。

苹果一烂,比别的水果更不好吃,但是也有人买的,不过我们另外还有一种相反的脾气:首饰要“足赤”,人物要“完人”。一有缺点,有时就全部都不要了。爱人身上生几个疮,固然不至于就请律师离婚,但对于作者,作品,译品,却总归比较的严紧,萧伯纳坐了大船,不好;巴比塞不算第一个作家,也不好;译者是“大学教授,下职官员”①,更不好。好的又不出来,怎么办呢?我想,还是请批评家用吃烂苹果的方法,来救一救急罢。

我们先前的批评法,是说,这苹果有烂疤了,要不得,一下子抛掉。然而买者的金钱有限,岂不是大冤枉,而况此后还要穷下去。所以,此后似乎最好还是添几句,倘不是穿心烂,就说:这苹果有着烂疤了,然而这几处没有烂,还可以吃得。这么一办,译品的好坏是明白了,而读者的损失也可以小一点。

但这一类的批评,在中国还不大有,即以《自由谈》所登的批评为例,对于《二十世纪之欧洲文学》,就是专指烂疤的;记得先前有一篇批评邹韬奋②先生所编的《高尔基》的短文,除掉指出几个缺点之外,也没有别的话。前者我没有看过,说不出另外可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但后者却曾经翻过一遍,觉得除批评者所指摘的缺点之外,另有许多记载作者的勇敢的奋斗,胥吏的卑劣的阴谋,是很有益于青年作家的,但也因为有了烂疤,就被抛在筐子外面了。

所以,我又希望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这正如“拾荒”一样,是很辛苦的,但也必要,而且大家有益的。

九月十一日。

(原刊1933年9月14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准风月谈》)

①“大学教授,下职官员”邵洵美在1933年8月20日出版的《十日谈》杂志第2期发表《文人无行》一文,其中说:“大学教授,下职官员,当局欠薪,家有儿女老少,于是在公余之暇,只得把平时借以消遣的外国小说,译一两篇来换些稿费……”

②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江西余江人,政论作家、出版家。曾主编《生活》周刊,创办生活书店。著有《萍踪寄语》等。这里提到的《高尔基》一书,原名《革命文豪高尔基》,是他根据美国康恩所著《高尔基和他的俄国》编译的,上海生活书店1933年7月出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新秋杂识(三)

“秋来了!”

秋真是来了,晴的白天还好,夜里穿着洋布衫就觉得凉飕飕。报章上满是关于“秋”的大小文章:迎秋,悲秋,哀秋,责秋……等等。为了趋时,也想这么的做一点,然而总是做不出。我想,就是想要“悲秋”之类,恐怕也要福气的,实在令人羡慕得很。

记得幼小时,有父母爱护着我的时候,最有趣的是生点小毛病,大病却生不得,既痛苦,又危险的。生了小病,懒懒的躺在床上,有些悲凉,又有些娇气,小苦而微甜,实在好像秋的诗境。呜呼哀哉,自从流落江湖以来,灵感卷逃,连小病也不生了。偶然看看文学家的名文,说是秋花为之惨容,大海为之沉默云云,只是愈加感到自己的麻木。我就从来没有见过秋花为了我在悲哀,忽然变了颜色;只要有风,大海是总在呼啸的,不管我爱闹还是爱静。

冰莹女士①的佳作告诉我们:“晨是学科学的,但在这一刹那,完全忘掉了他的志趣,存在他脑海中的只有一个尽量地享受自然美景的目的。……”这也是一种福气。科学我学的很浅,只读过一本生物学教科书,但是,它那些教训,花是植物的生殖机关呀,虫鸣鸟啭,是在求偶呀之类,就完全忘不掉了。昨夜闲逛荒场,听到蟋蟀在野菊花下鸣叫,觉得好像是美景,诗兴勃发,就做了两句新诗——

野菊的生殖器下面,

蟋蟀在吊膀子。

写出来一看,虽然比粗人们所唱的俚歌要高雅一些,而对于新诗人的由“烟士披离纯”而来的诗,还是“相形见绌”。写得太科学,太真实,就不雅了,如果改作旧诗,也许不至于这样。生殖机关,用严又陵先生译法,可以谓之“性官”;“吊膀子”呢,我自己就不懂那语源,但据老于上海者说,这是因西洋人的男女挽臂同行而来的,引伸为诱惑或追求异性的意思。吊者,挂也,亦即相挟持。那么,我的诗就译出来了——

野菊性官下,

鸣蛩在悬肘。

虽然很有些费解,但似乎也雅得多,也就是好得多。人们不懂,所以雅,也就是所以好,现在也还是一个做文豪的秘诀呀。质之“新诗人”邵洵美②先生之流,不知以为如何?

九月十四日。

(原刊1933年9月17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准风月谈》)

①冰莹女士即谢冰莹(1906—2000),原名鸣冈,字凤宝,湖南新化人,现代作家。早年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师,未毕业即投笔从戎,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5月起在《中央日报》连载《从军日记》,引起轰动。后在上海艺术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求学,为北方左联发起人之一。“一·二八”沪战时参加战地救护,“七七”事变后从事妇女支前工作。曾主编《黄河》杂志。1948年赴台湾师范学院任教,后迁居美国。著有《女兵自传》等。这里引述的一段文字见《海滨之夜》,发表于1933年9月8日《申报·自由谈》。

②邵洵美(1906—1968)原名云龙,浙江余姚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早年留学英国,又往法国学习绘画。1929年在上海开办金屋书店,出版《金屋》月刊,提倡唯美主义创作。金屋书店停办后接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和《诗刊》。后又办时代图书公司,出版《论语》半月刊等。1933年以后,主编《十日谈》、《人言》等刊物。抗战期间,以其女友美国人项美丽名义编辑出版抗日宣传刊物《自由谭》。著有诗集《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等,译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看报,是有益的,虽然有时也沉闷。例如罢,中国是世界上国耻纪念最多的国家,到这一天,报上照例得有几块记载,几篇文章。但这事真也闹得太重叠,太长久了,就很容易千篇一律,这一回可用,下一回也可用,去年用过了,明年也许还可用,只要没有新事情。即使有了,成文恐怕也仍然可以用,因为反正总只能说这几句话。所以倘不是健忘的人,就会觉得沉闷,看不出新的启示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