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汴京 什么意思 > 第70部分(第2页)

第70部分(第2页)

吴氏猛地打了一个趔趄,嚎啕一声,呼唤着“雱儿”,发疯似地奔出书房。

王安石惊恐地从藤椅上站起,扑向门口,两步跨出,险些跌倒,幸被老管家双臂抱住,扶坐于藤椅之上。王安石发疯似地用拳捶打着右腿,他的右腿突然不听使唤了……

厢房里传来悲痛的哭声。

王安石瘫软在藤椅上,泪水涌流,仰天痛号:“一日凤鸟去,千年梁木摧。雱儿,是我的‘轻信’枉杀了你,是我的‘不善识人’枉杀了你!一切都想开了,我陪伴你回到江宁去吧,雱儿啊……”

王安石从藤椅上挣扎站来,在老管家的架扶下,拖着一条不听使唤的右腿,向哀号震天的厢房跌撞而去……

熙宁九年六月,王雱病逝于京都。七月,王雱的灵柩运至江宁,安葬在江宁北山王安国的坟墓旁,相距十六步远。

“一日凤鸟去,干年梁木摧。”

熙宁九年十月,皇帝赵顼依据自己“一劳永逸地消除朝廷内争”的设想,以霹雳手段改组了朝廷:罢王安石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

罢邓绾御史中丞之职,以兵部郎中出知貌州。

罢练亨甫中晋户房习学公事之职,出任漳州军事判官。

迁陈州太守吕惠卿出知延州。

迁密州太守苏轼出知河中府,旋迁徐州、湖州。

迁齐州掌书记苏辙为应天府(商丘)签书判官。

诏令吴充为中书门下平章事。

诏令王珪为参知政事同平章事。

诏令冯京为枢密使。

诏令李定为御史中丞。

……

熙宁十年初春,王安石吟着悲凄的诗句,离开了风云十年的大宋京都:贱贫奔走食与衣,百日奔走一日归。

平生欢意苦不尽,正欲老大相因依。

空房萧瑟施缚帷,青灯夜半哭声稀。

音容想象今何处?

地下相逢果是非。

他唱着悲歌回到了第二故乡江宁。到江边迎接他的,只有两个一面之识的“天涯沦落人”——“燕尔婵娟”和“书场浪子”。

王安石叱咤风云的时代结束了。

篇十七 湖州 太湖

皇帝御笔铸就了大宋百年来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鲈香亭上,苏轼对着茫茫水天发出了“仕宦人生”的忏悔

王安石时代结束了,九年来力主“变法”的人物和反对“变法”的人物都离开了京都。朝廷灰濛濛地失去了鲜明的色彩,朝政大权落到吴充、王珪、冯京、李定等人的手里。皇帝赵顼随即改朝号为“元丰”,希望开创一个丰裕安定的新时期。

此时执掌权柄者,原本都是游移于“变法”和“反对变法”之间无定见的官僚,有些干脆就是滑头。在两派人物长期激烈的厮斗中,时而支持“变法”,时而同情“流俗”,貌似公正无偏,实则看风使舵。一旦权柄在握,应和着皇帝赵顼所需,虽然还在高喊“变法”,但其所为,均以强化皇权为宗旨。王安石时代围绕“变法”兴起的严肃论争,成了强化皇权需要诛伐的“做悻之语”;王安石时代比较活跃的“百家争鸣”,成了强化皇权需要禁铜的“讪谤谩骂”。口无遮拦的苏轼和他“讽喻朝政”的诗词歌赋,自然成了新时代的“箭靶”。苏轼“应时”而上呈的《湖州谢上表》,“应时”地引发了他仕宦人生的沉痛哀歌。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七日清晨,太常博士皇甫遵,带着他的儿子和御史台两名狱卒,飞马驰出京都的南薰门,奔赴湖州,奉旨逮捕苏轼入京治罪。

一个时辰之后,苏轼的密友驸马王诜,也派出他的亲信马夫王林,飞马驰出南薰门,驰往应天府(商丘)急告苏辙,意在通过苏辙急告苏轼速做应变的准备。

王林和皇甫遵日夜不歇地飞马争时,拉开了大宋百年来最大文字狱——“乌台诗案”的帷幕,其悲哀如同为王安石的“变法”唱起了一曲挽歌。

苏轼是元丰二年四月二十日从徐州移知湖州的。他按照朝制向皇帝赵顼呈表谢恩。并禀报已遵诏到职。这份《湖州谢上表》全文二百七十四字: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埋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思,摆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团多矣,臣犹如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授。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此份谢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