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地局势渐稳,却仍有隐忧潜藏。部分残留的“复韩会”骨干成员逃亡至深山密林中,与当地山贼盗匪勾结,时不时出山劫掠村落,干扰商路。
他们还暗中散播谣言,称赵国的经济复苏只是表象。
不久后便会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妄图再度蛊惑人心、掀起动乱。
赵牧为彻底根除后患,一方面联合周边郡县的驻军,组织大规模搜山清剿行动;另一方面推行“恩威并济”之策。
对于被裹挟的普通山贼,许以活路,招安编入地方民兵队伍,给予土地耕种、生活安置;对负隅顽抗的“复韩会”死忠分子,则毫不留情,全力围剿。
同时,赵牧大力扶持韩地的乡村私塾,除教授赵国文化与政令。
还增添本地历史传承课程,唤起韩地百姓对本土过往繁荣的记忆,让他们意识到融入赵国能重归安稳富足,从根源上消解反赵情绪。
贵族咨询议会成立后,起初旧贵族们心存不满,常借议事之名暗中掣肘。
赵王洞悉此况,巧妙布局,安排荀况等贤能之士列席议会,以学理、大势引导贵族们的观念。
几次朝堂辩论下来,贵族们见识到新兴势力改革议案对赵国长远的益处,态度逐渐软化。
新兴势力也未因一时胜利而骄纵,主动向贵族抛出“橄榄枝”。
在一些文化传承、祭祀典仪事务上,邀贵族牵头主持,彰显其家族地位;于经济领域,引导贵族投资新兴工坊、贸易行栈,共享发展红利。
如此一来,朝堂上下齐心,合力研讨对外扩张的战略规划,筹备物资、整军经武,为即将到来的机遇做足准备。
赵国与齐、燕稳固联盟后,将目光投向西方。秦国虽灭,但其旧地广袤,势力分散,诸多小城邦、割据势力林立,相互争斗不断。
赵王决议西进,拓展战略纵深,谋取关中富饶之地。
廉颇老将挂帅出征,领十万大军为先锋,兵锋直指秦地东部要隘函谷关旧址。此地虽历经战火,城防残破,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周边割据势力凭险据守,妄图螳臂当车。
廉颇命士兵砍伐巨木,打造攻城器械,同时佯装强攻,吸引敌军主力;赵括则率八万精锐,绕道秦岭山谷,奇袭敌军后方补给营地,截断其粮道。
李信的骑兵部队于关前平原地带频繁游弋,射杀敌军了望哨,制造恐慌、打乱其部署。
齐国依约派遣三万援军,协同赵国作战,负责牵制周边妄图驰援函谷关的小股势力。
燕国则严守北疆,以防匈奴趁赵国西征时侵扰边境。
还为赵军输送大量良马、皮毛,充实军备。
邯郸学府蓬勃发展,引得四方瞩目。各国学子汇聚于此,不仅交流学术,更将赵国文化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