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慢慢扫过舆图上的诸国,沉声说道,“我们大邺国能人辈出,也应该亲自画一张自己的万国图。”
李恪和谢宝扇母子俩一头,深以为然。
第137章钱桑其人,虽是鸿胪寺……
钱桑其人,虽是鸿胪寺少卿,不过京城达官贵人多如牛毛,鸿胪寺在六部九寺当中本就不显眼,况且钱桑并非世家出身,在京城苦熬二十余年,还带着老婆孩子挤在一处二进小宅子里,每月靠着俸禄过日子,还常常需要接济老家的亲人,这日子过得苦哈哈,连一般的富户人家都比不上。
他这样无足轻重的小角色,走在大脚上,都不会有人多看一眼,谁知这日,摄政王府的长史忽然到访钱府,长史来传话,说是摄政王要见他。
钱桑脊背冷汗直冒,他给王府的长史塞了一个红封,陪笑着问道,“不知摄政王找在下有何吩咐。”
长史收下打赏,适当透露了一些消息,他道,“我们王爷没说,他刚从宫里回来,还带回一把泰西火铳,听说这火铳还是钱大人你进献给太后的呢。”
他的话点到即止,让钱桑自己去琢磨。
钱桑哆哆嗦嗦把人送走,心里七上八下,在家里来回踱着步子,钱夫人忧心冲冲的问道,“莫非是老爷呈送给皇太后的折子惹怒到摄政王?”
这钱桑越过顶头上司,给摄政王递了几道折子,摄政王没看折子,为此他已经招来上司好一顿白眼,钱桑不死心,悄悄把折子又呈送给圣母皇太后,若是有那锱铢必较的人,难保不会心存芥蒂。
钱夫人和钱桑多年夫妇,外面的事情一向不多管,此时忍不住也有些抱怨,她道,“你好好做你的官儿就是了,何苦干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惹恼上司不说,要是再得罪摄政王,这日子就没法儿过了。”
钱桑为官二十余年,毕竟有些见地,他冷静下来,宽慰自家夫人,说道,“夫人莫要慌张,摄政王素来宽厚仁和,我要是真冲撞了他,他还请我去王府做甚么?为夫看那王府来的长史客气有礼,不像是问罪。”
说到宽厚仁和,钱桑的身子微颤,年初先皇驾崩,一夜之间,皇城换了主人,他虽说没能亲眼所见,也听闻那晚宫里血流成河,若不是朝堂里几方势力拉锯,今日坐在龙椅上的就是摄政王。
钱夫人愁得叹气不止,她道,“人家做官儿发财,你这官儿做得一家人跟着提心吊胆,我看要是做不下去,咱们干脆收拾东西回广州算了。”
这话钱夫人时常会挂在嘴边,他们在京里没有根基,鸿胪寺少卿在平头百姓瞧着风光,需知京城最不缺的就是王侯公卿,他这个四品小官儿,实在有些不够看。
钱桑脸色一沉,说道,“休要再说这些话,为夫寒窗苦读二十载,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报效朝廷,些许小事就要打退堂鼓,那圣贤书岂不是白读了?”
钱夫人到底是心疼丈夫,不忍心再说下去,她默默回房,叫丫鬟烧好熨斗,把钱桑的官袍熨烫平整,又准备一些赏钱,留着他以备不时之须。
午后,钱桑忐忑不安的坐着轿子来到摄政王府,此前,他曾经从摄政王府门口经过无数回,却是第一回进去,轿子停在王府门前,钱桑打起帘子往外看,王府正门两边蹲着一对石狮子,朱红色的大门紧紧关闭,只开着一道侧门,正门上方悬着一块匾额,隶书写着‘怀王府’三个大字。
王府门口守着五六个家仆,钱桑的小厮走上前和家仆说话,想来是家仆早得到吩咐,听说来客是钱桑,便叫打开侧门,钱桑乘坐的轿子一路被抬进二门。
轿子落地,有个管事模样儿的人来接他,管事朝着钱桑拱手说道,“钱大人,小的是王爷身边的长随,你唤我吴大就是。”
摄政王身边的长随,钱桑自是不敢轻看,他回了一个半礼,说道,“吴兄客气。”
两人寒暄几句,吴大领着钱桑来到里面的花厅,他给吴大赏钱,吴大推辞着没要,钱桑见他不是作假,便收回手。
吴大对他说道,“王爷还在见客,钱大人稍等片刻。”
钱桑连忙表示不碍事,那吴大请他落坐,即刻有人送上茶水点心,钱桑留意到进屋伺候的下人手脚麻利,个个都训练有素,一看就和寻常人家的仆妇大不一样。
吴大还有事,只留钱桑一人在花厅,钱桑担心见到摄政王会失仪,连茶水也不敢多饮,花厅里的墙壁上挂着字画,钱桑干等无趣,便起身欣赏字画。
等了半日,有个小厮进到花厅,说道,“钱大人,王爷请你进去说话。”
钱桑心头一紧,他整理衣完,跟着小厮出了花厅,走过月洞门,沿着廊房走到最里面,就是摄政王的书房。
那小厮在门前通禀,就听里面传来一道低沉的声音,“进来。”
钱桑低着头踏进书房,他目不斜视,只用余光看到书案前坐着一个人影,钱桑进屋后先行礼,便听摄政王问道,“你就是钱桑?”
钱桑还保持着行礼的姿势,他道,“回禀殿下,下官正是钱桑。”
李善手边就压着钱桑的履历,明德十年的进士,广州人氏,精通泰西语,入朝为官后,先在翰林院修修撰史书,两年后,调至工部任职,明德二十年,平调到鸿胪寺任少卿一职。
大邺朝四品以上的大臣,摄政王都记得他们的履历,人太多,他还不能把他们的脸一一对上,眼前的这个人,身量不高,眉眼细长,留着一把黑色胡须,显得文质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