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茶席窥美作者 > 第20章 常见茶席精彩纷呈3(第1页)

第20章 常见茶席精彩纷呈3(第1页)

春华秋实,橙黄橘绿,秋天是层次最丰富、最华美的季节,树树深红出浅黄。春水秋香,春天的茶,生长慢,内质丰富,茶汤细腻;秋天的茶,白毫密布,香高张扬,尤其是红心铁观音,以寒露正秋茶为珍。白露节气后的武夷山,诸多品种的正岩茶,开始走水焙火、炭焙精制。寒露前后,当年的春季正岩茶,开始大量上市,岩骨花香,香清甘活。

秋气堪悲未必然,清寒正是可人天。秋气干燥,气温适宜,是布席喝茶的好光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不但果实累累,而且叶色斑斓,一枝红叶,一串野果,都是茶席上的盎然灿烂。菊花是秋季茶席的隐士,除此以外,桂花、芙蓉、火棘、红枫、红蓼、无名的野果等等,都有着浓郁的清秋况味。秋阴不散,秋雨中的枯荷与莲蓬,更是别具意象。

秋季之美的茶席背景,在诗词里随处可见。宋代陆游有“茶灶炊烟野寺秋”,王廷珪有“野寺石泉秋煮茗”。以上的诗句,似乎有点悲凉孤寂,同时代的赵湘,诗里的茶境、光影的变化,写得深邃耐读,他写道:“公堂伴语山光入,秋阁尝茶树影移。石上琴尊从赏月,水边台榭许题诗。”赵湘的一席茶里,有琴声月色,有亭台水榭,茶盏里有光影暗渡,秋阁中有茶梦千重。“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茶席上,有几分妙有的光影,便会增加几分生动。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秋色给人以欣喜,也会有花落水瘦、满目衰败的凄凉。秋天的茶席,色调丰富,用以慰藉渐渐远去的绚烂。秋风渐凉,能从席意中,感知到温暖,喝出收获的喜悦,便是用心了。秋日,我喜欢在书房里,插一枝故乡道旁的红叶黄花,焚一支沉香,相伴的是一壶炭焙的传统铁观音,浓浓的苦涩的茶汤里,有点悲秋思乡的味道。上品的沉香,能提升茶席的层次和氛围,闻起来清凉,细品,与茶一样,咽喉也会有明显的回甘。

冬之素席,内敛养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当万物开始沉寂、红消香断之时,山坳里的茶树,开始凝聚花蕾,花开冬季,清冽幽微,香漫山野。茶树的果实,也在冬季里孕育,这就是茶的高标俊逸、与众不同之处。

夏饮绿,冬饮红,一年四季喝乌龙。冬天到了,春天的红茶,经过夏、秋季的褪火涵养,比刚刚做出时,更加温润清凉,正好适合人体立冬后外寒内热的特点。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便会发现,万物存在各有着自己的妙处。严冬里,台湾地区有采冬茶的习惯,称之为冬片。潮州的凤凰单丛,在立冬后的小雪或大雪节气采的茶,一般叫做雪片。冬季采的茶,产量少,香气浓郁,滋味里妙含着特有的清凉感,很是迷人。但是,冬天是茶树孕香育味的沉寂阶段,如过度采摘冬茶,势必会影响到春茶的产量和品质。与茶席的设计一样,恰如其分才是美。因此万事万物,对度的尺寸把握,攸关着品质和心灵。

唐代诗人元稹,写下了著名的《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认为,秋去冬来,天寒气冷,菊花落尽,已没有多少花卉,可以装点这个世界了。可是,他还是忽略了茶山洁白的茗花,溪畔的山茶花、案头的水仙花,山野里的腊梅花。能够傲然风雪中盛开的,都是更有品格的花。有格调的花,最适合装点提升茶席的品位。除此之外,红透的南天星,娇黄的佛手,翠绿的菖蒲,也是茶席清供的上佳选择。

关于冬天的茶席,古诗文里描写梅

花的较多。宋代葛绍体的《洵上人房》诗中写道:“自占一窗明,小炉春意生。茶分香味薄,梅插小枝横。”我们仔细体会一下这个冬日的茶席,便觉清雅无比。诗人独自坐在窗前饮茶,红泥小火炉里炭火正炽,煮出满室的温暖春意,水沸点茶,茶香熏人,茶桌上一枝半开的梅花,横插在胆瓶里。宋代杜耒的茶席中,也写到纸窗和梅花,但他恰当地运用了“隔”的美学手法,好像写的更含蓄些。他诗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在这个宋代茶席上,我们能看到的,有竹炉、水沸、炭火正红,还有那扇纸窗,诗人与寒夜来访的朋友,以茶代酒,相对而酌。但今夜却大不相同了,月色正好,因为窗外的梅花盛开了,投影构图在那扇窗户上,花枝摇曳,如写意水墨洇洇淡开。一室的春意盎然,哪里还有冬日的凄凉萧瑟啊?这席茶,前无古人,古典醇厚,暗香浮动了千余年后,至今我们还在回味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风花雪月,都可入席,但冬日茶席里的梅花与茶,其精神,其品格,温暖、激励了国人数千年。

冬季的茶席设计,要体现出温暖贴心。千利休在日本茶道的四规七则中说:“做茶事,要使人感觉到冬暖夏凉。”所以,冬天的茶席,需要通过插花、茶汤、茶器的色调、席布、茶境等方面,营造出温馨与关怀。让人从孤寂中看到明媚,从萧条中窥到春色,从积雪中望见春水,从寒冷中觉知春意。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茶里感知到春天,品出人生的温暖和希望,就是冬之茶席的要旨。

主题茶会,突出席意

我们所见的主题茶会,一般是以茶席的形式呈现的。主题茶会的茶席,要有所表达,它所表现的可能是某个事件、某个节日、某种茶类、某个宗教题材或纪念活动等等。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茶会,例如,在唐代,江南地区是贡茶的主要产地,每年在贡茶开采前,太湖周边的三个太守,都要在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交界处的啄木岭举办茶会,他们喝茶议事的地点叫境会亭,遗迹至今可寻。有一年,苏州太守白居易因病未到,便写了一首深表遗憾的茶诗:“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童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对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白居易真实记录了他们过去举办茶会的热闹景象,山上亭下,春色宜人,松风竹影中,有歌舞助兴,有紫笋飘香。

唐代钱起的《与赵筥茶宴》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本是茶会后的乘兴之作,钱起和他的朋友,在竹林下,松影里,品尝着顾渚紫笋茶,尽管一树的蝉鸣林噪,他们照样喝得物我两忘,把尘心洗尽,却茶兴难尽。

宋代著名的径山茶宴里,它包含了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十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成为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也是日本茶道形成的源头活水。

近几年,我也组织并参加了很多主题茶会,受益匪浅。2012年3月的无上清凉、醉东风云茶会,在云南大理的梨花岛举办,这是一场为春饯行的主题茶会,我在百年的梨花树下,布席“一树梨花一溪月”,清供一枝梨花,探花问月,轻煎溪水,茶香氤氲。

2013年7月的无上清凉、五台澄观茶会,是一场佛教主题的茶会,在太山的龙泉寺和五台山的关帝庙,我布席“枯木问禅”,用一方枯木与红袖添香的茶汤,作为茶席的构图中心,明晰诠释了佛教的枯木禅这个公案。该茶席的旨趣,在于“枯木逢春,自然而然。在尘出尘,在色不染。观空不空,枯木不枯。澄明自性,真空妙有”。枯木置席,略显悲凉,我选择了一枝水红的蜀葵与金黄色的茶汤映照,便冲淡了枯木的冷寂。“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唐代吕温的这首禅诗,能够直白地揭示出“枯木问禅”茶席的内涵。一席茶,幽谷清风,无上清凉,澄怀观道,不落枯空。真是“自笑禅心如枯木,花枝相伴也无妨”。是呵,只要我们自性不迷,在人生旅途里,即使有花枝相伴,又有何妨?

2014年4月,为庆祝济南静清和茶斋的开业,我邀请云南的迎新、太原的稻谷、湖南的茗仙、四川的阿牛、常州的陈晶、东营的张良杰,在济南举办了“清和济济”的琴茶雅集。因为是开业的庆贺茶会,茶席的插花,我特意选用了寓意富贵吉祥的牡丹、松枝等。济南又叫泉城,活火煎活水,用新汲的泉水,瀹泡当季的新茶,共品一盏新绿,所以这个主题茶会的茶席命名,自然都会与济南的泉水息息相关,例如,且以泉为名,煮泉听香等等。

野外茶席,瞰泉临涧

当旅游休闲成为生活的常态,野外茶席便应运而生。野外喝茶,往往是亲朋好友,三五知己,在郊野,在旅途,煮一壶茶,解渴、闲谈、小憩、提神,放慢自己走马观花的节奏,提高冶游赏景的深度。

野外茶席,随心所欲,自由放松,无所拘谨。茶泡浓了,有浓了的滋味,茶泡淡了,便有淡了的味道。只是在茶会结束后、离开时,把来时的茶具,认真地整理包装好,并把喝茶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全部带走,保证离开时的环境与自己初来时一样,就没有降低野外茶席的格调和品质。来过,却又像不曾来过。

陆羽的《茶经·九之略》中,明确论述过野外茶席的布置,他说:“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金之属,则风炉、灰承、炭挝、火筴、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陆羽认为,在山野里喝茶,如果煮茶的器具,能够放置在松树间的山石上,则茶棚等陈列茶器的工具,就不再需要。如果能直接用山野里的树枝煮茶,则风炉和与炭相关的工具,就不再需要了。如果在泉畔或清涧边喝茶,盛水的器具,洗涤茶具的涤方和滤水囊,就用不着了。但是,陆羽又强调,凡是正规场合的标准茶席,不能为了方便,而随意省略掉个别的茶具,《茶经》里规定的二十四器,一样也不能少。

从古至今,反映野外茶席的诗词很多。陆游诗云:“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宋代的朱熹有《茶灶》诗:“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诗人陆游在野外喝茶,从山涧里汲取泉水,用坠落下来的鸟巢树枝生火煎水。朱熹来到武夷山的玉女峰下、九曲溪畔,在古老的石灶上煮一壶茶,饮罢乘舟离去,茶烟在水面上荡漾着。在这同一个地方,袁枢也写了首《茶灶》诗:“旋然石上灶,轻泛瓯中雪。清风已生腋,芳味犹在舌。”我多次在武夷山的止止庵前,在碧水丹山的九曲溪畔喝茶,泉洌茶香,芳味在舌,至今记忆与体会犹新,让人留连往返。于此吃过茶的朱熹和袁枢,仍会有这种愿望,何时再棹孤舟,来到石灶上煎水,重温一下武夷茶的岩骨花香?

2012年10月的国庆黄金周,由我提议,与云南的迎新在网络上搞了一次“云下——户外清秋茶席”活动。我们号召大家,外出休闲度假,别辜负了身边的美景,把茶席作为生活美学的延伸,让这种美,渗透到平时喝茶的一言一行里。提倡在白云下,亭松间,随兴吃茶,可采蒲草为席,汲山泉煎茗,不拘一格,享受其间的清趣自在。我的茶席“云白柿红饮南山”,迎新的茶席“梅子熟时”,冀川兄在瑞士阿尔比斯山下的茶席,李东在泸沽湖的茶席,木白在濠上的茶席,西安王栋的“终南茶韵”,安徽且饮且读在八公山的“遇见”,等等,茶盏畔呈现的湖光山色,精彩纷呈。这次野外茶席汇成的精美图文,被数家杂志刊登并转载,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后来,迎新对这次组织成功的活动总结道:“晴好秋日,共此云天,吾辈茶人携盏提壶,坐饮松下、溪边、竹畔,或独啜问道,在一盏间体悟山水真意,茶中三昧;或与父母儿女同饮,亲情融融,温暖可人;或三五良友小聚,知交会心,临风快意;或在闹市自辟蹊径,忘忧红尘。各茶席新意叠出,取山川草木之灵秀,拟古人幽境,茶间不乏诗心文眼。随意设席,处处可席,不拘泥于器皿、形式,实乃吃茶之天真烂漫本意!”迎新此论,可谓一语道尽野外茶席的真意。

泉城济南的溶洞风景区里,有个落花泉。泉水从岩壁上渗出,轻轻滴落在狭小的泉池内,激起圈圈涟漪,犹如落花而得名。落花泉边,人迹稀少,泉水甘洌,有益茶香,是我常去布席喝茶的地方。在落花泉边,喝完茶后的杯底,留香的时间的确深长,难道真如唐代贯修诗中所说“带香因洗落花泉”?“未雨草常润,落花泉带香。”落花泉是个四季皆美的喝茶之地。无论何时,与友泉边布席,煎水煮茗,都会是惬意风雅之事。在落花泉边,吃茶插花,纯属多余,美丽的泉名本身,已经是花意、诗意无限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