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以他前所未有的自信,证明艺术不是雅士们的把玩。他嫉恶如仇,对待艺术一丝不苟,尤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抨击尖锐而苛刻。他的执拗和坚持让他的不妥协像雕塑一样矗立,以至徐志摩也不由地赞叹:“你爱,你就热热地爱;你恨,你也热热地恨。崇拜时你纳头,愤慨时你破口。”
徐悲鸿爱憎分明。他是画坛的伯乐,16岁的蒋兆和因为遇到他,最终成为一代人物画大师。19岁的吴作人,因为他的帮助去法国深造,最终成为卓越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29岁的傅抱石也因为他的提携留学日本,最终成为山水画大师。那位隐居在北平西单跨车胡同里扬名遐迩,伸手出怪异的齐白石,在他六十七岁那一年,在家中会晤了登门拜访的徐悲鸿,那时的徐悲鸿才只有三十四岁,两人一见如故。当徐悲鸿说明来意邀请他担任北平艺术学院的老师时,齐白石以年级为由婉言谢绝了。但徐悲鸿并没有放弃,三次拜访终于打动了齐白石,虽然徐悲鸿聘请齐白石受到当时画坛的集体反对,但他力排众议,以其豁达的心胸为艺术大师铺平了一条教育大道。
1946年,徐悲鸿的爱情花败又花开。和爱情一样喜悦的,这一年,徐悲鸿掌管了北平艺专。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徐悲鸿担任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的中国画的西画体系已经彻底完备,并且发扬光大,学子辈出。
徐悲鸿是名杰出的爱国画家,抗战期间,他拒绝了为蒋介石画肖像,并产加了反独裁的运动。他和国民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并毫不隐讳地把北平艺专搞成了“左”的学校。他的爱国情操始终如一,这不仅是他绘画精神的表现也是他人格精神的彰显。
徐悲鸿用他的勤奋不遗余力地进行着艺术的探索,也身体力行地宣扬着美术教育。他从国外花巨资购买了六尊雕塑,画册,和名画,让学生大开眼界,深受其益。
不辞辛劳的徐悲鸿,以他饱满的激情进行着中国美术的探索和教育。1953年,疾病缠身的徐悲鸿不无遗憾地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一代大师,用他羸弱的身体支撑着一个硕大的中国美术家园。他是辛勤的美术苗圃园艺师,也是美术创作家。今天的中国美术的丰碑上,会耀眼夺目地镌刻着他灿烂光辉的名字——徐悲鸿!
吴冠中:砸翻现行体制的腊梅花
吴冠中先生原是浙江大学附设工业学校电机科学生,在一次参加军训时邂逅了正在杭州国立艺专就读的朱德群,被后者引领进艺术的神圣殿堂。在被绘画的美感动的一瞬,艺术的神圣之光划亮了他内心懵懂的美术暗房,于是他按捺不住对美的渴望,转而投考国立艺专,成为林风眠、潘天寿的学生。
国立艺专以其开放的思想,蕴纳百川的精神,兼收并蓄,中西合会,为中国画的创作树立了多彩的艺术思路。其美学观念影响和感染了吴冠中,成为他创新意识的主脉,也确立了他为艺术殉道的人生观。后来他留学法国,浸润三年,耳濡目染,体味心思。法国美术的自由艺术和美化心灵的创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织融会,使他终于别开生面,独领风骚,独树一帜,创造出有别先人的中国画风,屹立画坛。同时,也塑造出他特有的文化品格和独立不羁的精神人格。
在当代,几乎没有人采风写生能超过他。他连年不坠的采风写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艺术执著的坚强决心。孜孜不倦的艺术求索,换来的是终成大果。艺术殿堂的神圣大门为他轰然洞开,法兰西院士的华丽桂冠在他头上熠熠闪烁。对于耀人眼目的绚烂名誉,吴冠中先生只是淡然一笑,磨砺过风雨如晦的那段历史时日,当年的“粪筐画家”并未被多舛的命运弄皱、憔悴、自怨自艾、扼腕叹息。拨开时光的沉雾,他依然跋涉在为艺术而求索,为美而探寻的坎坷之路上。进入耄耋之年的吴冠中,诗性的感悟愈发浓烈,真性情的朝气依旧火热。堪透了世故人相,尝尽百味人生,百感交集全沉淀在“美”对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塑造的焦渴中。当代,无论“国美”还是“央美”成批地培养艺术“工具”和“美术打工仔”,却难见真正的美术人才,面对这种现状,人生感悟浮出历史之河。回顾历史,体察现实,他不由对造成当代美术现状的责任人徐悲鸿大放“厥词” ——“美盲”!
徐悲鸿不是美术技法的瞽者,而是美术“美学”的盲人。过分的写实对中国画的审美意趣的排斥,使审美内核发生异变;过分对现实的观照,脱离了美术审美的情趣。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渐趋苍白,审美的精神怡悦和美学意境萎缩,乃至停滞。加之,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体制机构提供肥沃的寄生土壤,经济意识的推波助澜,利益效应发酵催化。最终,名利在温煦的体制暖房里膨胀,美术家艺术责任集体沦丧,全部投降在对现实社会投其所好,趋炎附势,消磨意志,蝇营狗苟。导致创新意识跌落,钝化。表面的绚丽掩盖不住内在的腐糜,精神浪费,创造的作品不是反复摹制就是粗制滥造,或者为政治歌功颂德,成为历史题材大框架下腌制的垃圾。但创作者名牌炫亮,头衔光鲜。这样的美术状况,和当年林风眠、刘海粟倡导的美学观大相抵牾,深领其髓的吴冠中作为继承者和发扬者怎能不痛之深,感之切。
在吴冠中眼里,徐悲鸿和当年民国官员的密切关系和解放后在政治上占据的重要地位所起的作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后辈画家——无论在美术观和人生观。一方面,画家对绘画以外的政治体制的投机,钻营,体现在对画院,美协的依附,从而窥见徐悲鸿的射影;一方面,徐悲鸿利用政治上的便利,鼓吹写实主义,对技法的著重消解了对美深层意蕴的挖掘和对美的素养的提高。而当今精神的匮乏需要美的重新补足,物质基础充实的情况下美学意识和精神亟待需要提高是当务之急。但,现实的美术状况依然依循着文革厚今薄古近于疯狂的偏激做法,写实主义作为政治工具严重地桎枯着美术的发展和美学的进步。人文的世俗化,美术的政治化,形成牢固的审美樊篱,而制造这种情况的原首,非体制莫属,在吴冠中看来。
于是,他振聋发聩,拨云揭雾,指实“美协、画院”皆为官僚衙门,美术活动皆为妓院,美术评估劳民伤财,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其咄咄言论近乎疯语,但锵锵直言却皆为披肝。作为一代大家的吴冠中立身处世决不苟且,名利纷争视作草芥,得失荣辱不过云烟,试想这样一个人,一个89岁的老人放弃颐养天年的快乐和陶然,有必要非僭越政治,再掀艺海波澜?这是个问题。我们必须理解一个义愤的艺术家内心涌动的思想来源和勃勃原动力。
他说:“一百个齐白石的社会功能抵不上一个鲁迅”。被鲁迅尖酸刻薄地批判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梁实秋,当年曾中肯地对鲁迅作出评价:没有鲁迅老辣锋利的性格,而要写鲁迅的讽刺深刻的文章想想看那会多么令人作呕!
绘画技术三四年就可以学到,但人文精神的培养确非一日之功。鲁迅的文笔未必精致,但其达意概概之外,注入到文章中的锐利锋芒的骨气,沉潜进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中所起的作用,意义却非常深远厚重无人可敌!因此,吴冠中宁愿舍一个齐白石这样的画坛名家,让他做鲁迅的陪衬也要力挺鲁迅这样的文化创将!
——因为这也是他个人的写照。
可见,他并非轻贱齐白石,只是在他看来,社会上多一个齐白石少一个齐白石无所谓,弦外之音,多一个吴冠中少一个吴冠中也无二异。但中国缺失一个鲁迅,其意义却非同一般。那意味着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崩溃、沦落,怎能等闲视之。把鲁迅精神充实在自己的精神里,这是吴冠中的思想意识和人生态度。在这种精神的映照下,吴冠中终究在沉默中爆发,他不愿做精神的阉割者,现实的妥协人。与其饱食终日地活着不如把灵魂做一展大旗让它迎风飘扬猎猎作响,将硕大的精神张扬出更杰出的画面,即使名誉遭到非议,也要无愧我心,无憾此生。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民族的尊敬。
他端着对艺术的正义感和对美术的使命感,继续先师的遗志,将美学意义与“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光辉的形象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感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的政治美术剥离出来,以百花齐放的思想引导鼓舞美术创作者们体悟美,发现美,展示美,创造出感染人心灵深处灵魂深处精神深处的中国美术。高扬艺术的神圣,摒弃美术简单的技术化和无原则的充当政治美术的工具,将美术的功能意识政治属性和审美意识美学价值甄别区分,以高尚动情的美凝固成牢不可破的民族文化精神。
由于政治主体的功能性规范和框架住了人本应有的活跃思维和灵性思想,长此以往就会封闭、桎枯住人对美的憧憬和激情。所以,必须推陈出新,推翻政治对美术一元化的约束,提高美术形式美的追求,加强个人风格自由的发挥,向八大、石谿、髡残、原济四僧学习,用创新意识丰富美,展示个人情感。取消体制的行政束缚,政治笼络,政治豢养,即使目前尚有难度,但依然要坚持依然要主张。目的就是要提高创作者的思想境界,把精力放在创作上,增加生活积累,艺术积累,思想积累,文化积累,促使创作者体察生活,领悟人生的疾苦,洞悉人生的苦难,将饱满的激情移植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通过艺术作品反映出作者的情感使欣赏者得到熏陶、感染,获得美的享受,促进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审美智能。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品感人是一个方面,对社会的责任心民族的责任心才是更高的人生意境。作为艺术创作者能摆脱名利的纠葛,抬高自己的艺术视线,将美的心灵和精神投入到整个民族审美境界中,勤奋耕耘,沟通古今,融通中外,飘瞥四海,俯昂五岳,才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具备的艺术精神和文化素质。基于此,吴冠中先生不顾殃及池鱼祸及同类之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其真诚和坦荡,臧否美术界,否定体制,无非希望“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吴冠中不重要,精神才是重心。吴冠中先生丢下齐白石,其实暗示放小自我,举重他人。以其兀傲不驯的品格高风亮节的洁骨,作艺术的唐吉诃德,执著地挑战政治体制的风车,无非觊觎美术创作者不要沦为“为稻粱谋”的肤浅的美术奴才和美术打工仔。
吴冠中先生虽然是当代画坛画价最高的画家,但他居所简朴,不像一些画家在世界各地建筑豪阁别院。他认为他的画价只是心电图,作品的好坏是否优秀还需要历史的考验。他质朴的话语和生活作风凸现了他对人生意蕴深厚的哲理思考,美在生活,舍弃个体悦美整体。
“谁入地狱不若我入地狱。”是一种浩然形象。吴冠中先生以凛然的姿态面对世间万相,他对艺术的坚定信念和执著精神,都化作了人生的诗性。活着难,活出真性情更难。他是艺坛孤独的漫游者,处在四面楚歌的中心,却屹立出一个“悲剧”的美。他像泪尽而逝,悬崖撒手追求自由恋爱的林黛玉,追求美的自由,并把这种自由的理念移植到画家的责任中,升华成精神的美。他不孱弱不娇柔,他是扛着鲁迅精神大旗,绽放“鲁迅书写的腊梅”的决绝的艺坛勇士!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毛:灵魂在世界每一处安定
三毛,原名叫:陈懋平。因为懋笔画多,不好写,还是孩子的三毛自作主张把中间的“懋”字取消了,改名叫陈平。平,和平之意也,是父亲陈嗣庆的心愿和寄托。因为生三毛的时候正是中国动荡不安,烽火连三月的年代。陈平,这个名字好象大陆人很多见建国,解放,国庆等等一样,具有民俗的希望特征。
但三毛不愿担待父亲的觊觎和责任,擅自决定了自己的人生代号,这时似乎已经映现出三毛性格的命运走向,——刚烈,决绝。
三毛冥顽不化,不仅改名叫陈平,后来还摩登地称自己为ECHO,大约是受了西洋文化的影响,略带民国的遗韵,她自己解释只是符号不是崇洋。不知这欧味的名字飘香了多久,她又不耐烦了,易名:三毛。至于这其中的奥妙,她向父亲说明,含有《易经》卦的深意,很让其父瞠目,三毛的学问奇特而诡谲。
自从这一次改名换姓的落槌定音,三毛,算是安静下来,并接受了古老文明的决定,让生命以外的名字符号锁定了自己的人生,直到她让读者心碎垂泪的离去。“三毛”从此响亮亮地成为文字的永恒,读者刻骨铭心的记忆。
三毛上小学的时候,数学一塌糊涂,她的智商里似乎就没有数字的能耐,对于她,数字是个可怕的魔咒,一个令她胆寒的妖怪。畏惧使她无法自由地畅想科学的美妙,而终究注定她文学的璀璨夺目。
由于在数学上的“弱智”,使她受到了影响一生的人格屈辱。小学老师为了惩罚她竟用笔在她的脸上画了两个黑眼圈,并立于操场上示众,这样的打击,戳伤了她幼小的心灵,即使儿童心理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做法很失水准。结果,三毛对她就学的学校产生了极大的逆反心理,她象患上自闭症似地把自己关在家里,躲避冷嘲热讽,躲避自尊的沦丧。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许,坏事变好事,人生就是这样奇特。三毛在自锁家中的那段日子,有机会悠闲地阅读,欣赏文字的优美,为她日后在文学上峥嵘不自觉地奠定着基础。
三毛是个野孩子,胆大,勇烈。很小她就敢在坟地上玩耍,好奇屠羊的过程,掉进水缸竟不畏死亡,骑自行车摔破膝盖还欣喜脂肪的样子好看。
三毛是个性情中人。十三岁就冒充十六岁,开始了人生的第一场恋爱,十足的早恋。大概是源于不惧怕一切的性格的原因,她毫不局促青春的骚动,面对爱情从不畏首畏尾。十六岁,男朋友走马灯似的,生活里不缺色彩。
上大学,选读哲学,码字,沉迷文学。初恋依然延续如火,她说:过程就是结局,让我尽情的去,一切后果,都是成长的经历,让我去——。因为和初恋情人爱得太紧,缠得太实,双方都觉得苦,最终三毛放弃了,她受不住,情难自禁,只好走,离开台湾,选择出国。那时,还是大学三年级,口袋里装着五美元的现钞和百十元的汇票,给父母磕了头,没有潸然,在父母的滂沱泪海中毅然地离去。
欧洲,西班牙,马德里,三毛在大学研读中世纪的作品,和现代诗,艺术史,西班牙文学……,坐咖啡馆,跳舞,听轻歌剧,旅游……,巴黎,罗马,阿姆斯特丹,慕尼黑……,“喝白开水,吃白面包,够活!”
三毛没有向家里伸过手要过资助,这是她的性格。她习惯这样的生活,在她青年的时候,一直如此,这是她那时的状态。
对物资的淡然,全部充沛到精神的世界里,三毛的秉性,注定了特立独行的品质。她不愿为金钱而工作,只要能活着,它不介意饭食的质量,即使酱油拌饭也无所谓。她渴望精神的自由,如果有钱,她会买书。如果有人请她吃饭,她希望请客的钱能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