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4章
徐三抱着谢虞琛给的模型和图纸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锁在屋里,废寝忘食地研究起筒车的构造和原理来。
就连隔壁怀石县魏公家的管事过来请徐三给他们老爷打一套家具,都被徐三让他的弟子给婉言推拒了。
用他媳妇的话说,那就是徐三这个人研究筒车研究得都魔怔了。天天饭也不吃,事也不做,不是在抱着图纸研究自言自语,就是摆弄他那些破木头片子。
“大娘你可别这么说,谁不知道你们家三郎是得了大人物的青眼。这下可时前途无量了!”
“多少人就是想和你们三郎一般忙,他还没那个机会呢。”
虽然徐三媳妇吐槽自己丈夫时一副嫌弃的口吻,但其实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林场的人现在谁不知道徐三的名字?大家都议论着,说等徐三把谢虞琛交代给的任务一完成,别说是他们这些普通匠人,就连林场里的那些个官老爷们,日后和他说话时都要稍微客气些的。
若是他们也有和徐三一样的机会,别说是不吃饭了,就是让他们三天不合眼,许多人也是要抢着去的。
这几天林场的发酵池那边,人们已经开始修整土地,准备挖建水渠。谢虞琛这边也在思考该用哪种方法提炼杜仲胶。
“碱浸法”顾名思义,就是用碱液反复浸洗原料,以此来去除原料里面的杂质和不溶解的物质。
这个方法需要的设备最简单,操作起来也没什么技术层面的难度。唯一的问题就是浸洗完原料的碱液处理起来比较麻烦,排放到野外对环境的污染严重。
谢虞琛不想对环境造成太大的破坏,况且东山州原本的土壤条件就不太好,大量往土里排放碱液,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这样一来,他们就只剩发酵法一条路子可以走了。
但发酵法需要的时间比较久,若是想要将原料中非胶部分的物质完全分解,动辄就需要几十天的时间,而且分解的效果如何谢虞琛也不敢保证。
为了试验发酵法的分解效果,谢虞琛让人在杜仲林场附近收拾出一间宽敞的屋子出来,改造成了一个有点简陋的实验室。又在一群小吏中亲自点了几个看起来比较机灵的年轻人作为自己的副手。
白天他就带着这几个人在“实验室”里研究如何从原料中提取杜仲胶。他们这些人现在主要就一个任务——验证发酵法的分解效果。
谢虞琛不知道弄来一点酒曲,和剪碎的杜仲树叶混在一起,据说是起到发酵的作用。
至于为什么用的是杜仲树叶,而不是杜仲树树皮、杜仲树根,或者是结出来的杜仲果实的果皮,这也是有一定的说法的。
在杜仲树不同部位,杜仲胶分布的含量也不同。如果谢虞琛没记错的话,按含胶量从高到底排下来,应该是“杜仲果实的果皮>杜仲树皮>杜仲树叶”。
虽然树叶的含胶量排在最末端,但可别忘了,在一棵树上,叶片的数量往往也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