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这次杜三郎发明了二次硫化,按照约定,应该是赏五贯铜钱的……”
乌菏开口:“但你觉得现在的奖赏还不够?”
“嗯。”谢虞琛点点头,对于乌菏能这么快明白自己的想法有些惊讶。不仅如此许多人都觉得从谢虞琛这儿得钱太容易,什么改进技术,有新发现,甚至连工作认真,都能得到一些额外的奖赏。
工匠们自然喜欢有一个这样的上司,但和他同一层面的人,态度便大多相反。就在前几天,关泰初还借过问林场的收支,旁敲侧击地提醒谢虞琛,意思不外乎他给工匠们的钱有点多了。不过被谢虞琛假装听不懂他话里的言外之意给糊弄过去了。
关泰初觉得为此和谢虞琛失了和气不值得,便没再继续提这件事。不过关泰初这种还不算什么,在背地里嘲讽谢虞琛愚蠢的也不在少数。光谢虞琛知道的就有东山州的几个世家子弟。
乌菏没有问谢虞琛是不是太过心慈、给的奖赏是不是太多云云,而是直接问道:“那你觉得还应该奖赏些什么?”
谢虞琛想了想道:“这些人原本都是州府衙门的小吏,我想着从职位上,能不能给他们升一下。”
区别于录事、参军这样哪怕是官职极低,但也是有品级的官员,他们这些人虽说是在官府工作,但处理的都是些日常的琐事,没什么真正的实权,也没有正式的职位。在官衙里,大概就相当于后世“合同工”和“编制工”的区别。
不过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还是读过书,肚子里有点知识学问的。谢虞琛想从官职入手,除了金钱外,他更想要的是让技术性的人才也能在官府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轻视科学技术也许在现在还看不出什么危害来,但谢虞琛作为一个现代人,是很清楚后来中国的科技是为何逐渐落后的。
我们先进的技术往往来源于农民或者是工匠的经验性的尝试和不同地区的技术交流,极少数才来源于知识分子。但因为我们有足够多的人口,无数劳动者的智慧凝结起来,才有了技术的领先。
但等到科技愈加发展,经验性尝试的弊病就会愈发凸显,原本需要大量的工匠经过数代经验的积累才能得到的技术,在具有相关知识的科学工作者的手中,可能只需要几次在实验室的尝试便能得到结果。
就拿杜仲胶的提取来说,如果按照传统的路子,应该是他们知道如何提炼胶丝后便开始了杜仲胶的生产、在长期的实际操作中,通过不断地摸索和经验总结,才能一步步地逐渐提高提炼效率。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经过实验室中的数场实验,经过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能总结出一个高效的提炼方法来。
这就是实验和推理相较于经验和直觉的优势所在。谢虞琛脑子里的新技术有限,况且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让整个时代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他可以尽可能地创造一片适合科技发展的土壤。谢虞琛相信,只要给诸如周乔、杜三郎这样的人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他们能做到的远远不止现在看到的这些。
第91章
第一批的杜仲胶鞋底一共生产出了十双。
倒不是原材料不够。事实上,在掌握了杜仲胶的制取方法后,林场那边有了一个完整的杜仲胶生产链。再加上前段时间发放奖金的刺激,杜仲胶开始生产后每个人都是铆足了劲儿的干活,杜仲胶的产量一天高过一天。
所以为什么只生产了十双胶底鞋,问题还是出在了其它工序上。鞋底只要杜仲胶生产出来之后再浇到模具里,等到冷却定型之后取出来就行了,前后花费不过半天的功夫。
但其它部位就复杂得多了,鞋面按照谢虞琛的吩咐做了皮面的和缎面的两种。毛皮需要经过鞣制做成熟皮才能使用,为了好看美观,最好还要再染个色。
而且谢虞琛想着天气愈来愈冷了,鞋子最好做的保暖一点,所以在缎面鞋子内里还又絮了厚厚的一层皮毛。这几道工序下来,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功夫了。
作坊里技艺娴熟的绣娘,也是赶了几天的工才做出这几双来之不易的靴子来。不过她们的辛苦也没有白费,制好的靴子送到谢虞琛面前,怎么看怎么顺眼,青色的鞋面配上黑色的鞋底,看起来既结实又美观。
谢虞琛把靴子提起来露出下面的鞋底,鞋底上面还有一圈一圈微微凸起的花纹。这是谢虞琛专门吩咐木匠做的。在制作杜仲胶鞋底的模具上刻了纹路,这样做出来的鞋底不仅耐磨而且还起到了增加防滑的作用。
谢虞琛辨认了一下鞋底上面刻着的小字,正是鞋子的尺码。因为是用的汉字,所以谢虞琛花了几秒钟才辨认出来具体的尺码。
看清楚每双鞋的尺码后,谢虞琛他从皮靴和缎面靴中各自挑出一双来,交给了随从,让他们拿去送给沈家郎君。
沈元化的那两双鞋子是谢虞琛早就答应了要送给他的,一来是沈家确实帮了自己不少,二来是谢虞琛也考虑到了借沈元化的力气打响胶底靴在世家中的名声。
除去给沈元化的两双,剩下的八双中,两双是谢虞琛给自己留的,另外两双是乌菏的。在这个制鞋作坊建起来的第一天,谢虞琛就问乌菏身边的侍从打听道了他的尺码。
除了他身边这几个亲近的人,还有官府的关泰初、实验室的那几个小吏,胶底鞋的生产能这么顺利,离不开这些人的辛苦。因此第一批的杜仲胶靴也少不了这些人的。
这么一算,生产出来的这十双杜仲胶鞋还有点不够送的。谢虞琛估算了一下,不止这几双,怕是前几批生产出来的胶鞋,都轮不到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