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了宅子,喜娘问了问那奶嬷嬷的情况,便把人安排到了后罩房,又派了丫鬟屏儿、鼓儿跟去伺候,并提了二人为二等。
宅子里虽新进了几位,但并没有打搅喜娘的日常,春溪在汪嬷嬷的调教之下,日渐周全,时不时得随汪嬷嬷来给喜娘请安;晴姐儿入了宅子倒是安稳得很,听那奶嬷嬷说竟是连着十几日都未曾哭闹过,倒是少了几分热闹;马文元自入了书院,每月回来不过四五日,马氏虽是想念,却也不好阻了孙儿的前程,喜娘倒是问过几句这便宜表弟的学问,倒也有些长进。
日子很快便来到了五月,这一日,蔡婆子来了正房,见着丫鬟绿阴说道:“绿阴姑娘,门外有位男人说是来报喜,自称是咱们姑娘姐姐家里的,烦请通报一声。”
喜娘见着蔡婆子,听她这么一说,知道是冯喜儿得了身孕,也是跟着欢喜起来,便要让人把洪壮请进来,一旁的汪嬷嬷见着提醒了一声。
经汪嬷嬷这般提醒,喜娘倒是把人叫了回来,汪嬷嬷见着说道:“去回那厮,只说咱们姑娘如今不在府中,等姑娘回了定会通报。”
待人去了,汪嬷嬷方说道:“姑娘恕罪,老身逾矩了。”
“嬷嬷说这般话,岂不是故意羞我,原也是我一时高兴,忘了规矩。如今府里尽是些丫鬟婆子,倒是小心谨慎些好。”
“姑娘?”
“嬷嬷不是这般意思?”
汪嬷嬷见喜娘似懂非懂,只得说道:“姑娘如今孤身一人,岂能私见外男,于姑娘名声有碍,日后若有人拿此事攻讦,怕是要惹些流言蜚语。”
喜娘这才反应过来汪嬷嬷的意思,一时有些愣神。是啊,这里是封建古代,女子名义多受束缚,汪嬷嬷作为地道的古人,便是再看得开,终究逃不开规矩二字。
不过此事喜娘倒也没多做追究,反而今日那洪壮惹了她的心思,于是便趁着冯喜儿得了身孕之际上前打探了一二。
翻过两日,喜娘便带着提前准备好的补品去了冯喜儿那里。
冯喜儿见着喜娘自是欢喜得不得了,说话间,冯喜儿便道:“颜妹妹真乃福星,上次城中酒楼一聚,妹妹方说过孩子讲究缘法,许是过两日便有了,这可不就应了这话。原听说要等过了头三月才好声张,但姐姐心里却认定妹妹是个有福气的,便让相公去府里报信,也让孩子沾沾妹妹的福气。”
这般时候,喜娘也不好说些扫兴的话,便是应了,随即问道:“姐姐如今得了身孕,身边也没个人伺候,姐夫如今且还走镖?”
说到此事,冯喜儿脸上露出几丝烦恼,说道:“原是打算让他辞了那镖局的差事,如今家里尚有些银两,便想着赁间铺子做个买卖。原是说好的,哪知我这一有了身孕,他身边的兄弟便又撺掇他,说是养个孩子花费不小,他又舍不得那些个兄弟,说是过两日又要出去走镖。”
大概怀了身孕的妇人都是水做的,原还高兴着的人儿,转眼便开始抹泪,喜娘拿着孕中不得落泪,方才劝住。
接着喜娘说道:“姐夫走了这么多年镖局,且是个老实憨厚的,怕也是不懂其他行当,到倒不如开家武馆,即稳妥又能有个进项。”
冯喜儿听着意动,却是有些担忧,喜娘见状说道:“姐姐是怕到时武馆生意没个着落?这事好办,便说如今我那宅子里便缺些个看家护院的,若是姐夫这武馆落成,头一批我便送些小子进去学些拳脚。”
不过这事到底还要洪壮点头,那洪壮说是考虑,却舍不得这比镖银,此去便是月余,武馆的事便要拖到洪壮送镖回来,喜娘是存了心思的,于是便在洪壮走后,把身边的绿阴派去伺候冯喜儿,自己也时常去探望。
见着时机差不多,喜娘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原喜娘的意思是她如今手下有几家铺子,生意倒也好,最是缺看门护院的小厮,与其花钱请别人,不如自己建个武馆,请些教习来教。
冯喜儿听了自是同意,直说等洪壮送镖回来,便把人拉去。
有了几家铺子的经验,武馆很快建成,为此喜娘还特意去了城中几家镖局还有武馆打了招呼,一是表达自己并没有要抢饭碗的意思,另外也想招募些会拳脚的师傅,倒也让喜娘打听到了两位,不过都是年纪颇大,走不得镖的老师傅,喜娘要的是他们的经验,自然不会介意。
于是武馆落成,名曰洪定武馆,坐落在白林城内。开张之日,倒也有几家镖局武馆前来贺喜,瞧着洪定武馆确实如喜娘当日所说,众人也放下心来。
等那洪壮送镖回来,已是事实,加之冯喜儿在一旁相劝,便辞了镖局的差事,去那洪定武馆当教习,加上喜娘另请的两位老师傅洪师傅和方师傅,三人管着武馆。
武馆的第一批学生自然是喜娘找牙婆买的小子们,一共十五人,皆是不到十岁的年纪,按着老师傅的意思七八岁正是习武的好年纪。
如此,喜娘便把武馆交给了洪壮,说来倒是喜娘手里第一个只出不进的铺子,不过这关系到将来的谋划,先期投入些自是应当的。
枯木逢春运亨通
五月十六,白林城里斗诗会再临,自是一番热闹,喜娘玩心大起,竟也乔装了一番,化作男子,参加了那斗诗会,不过以喜娘的三脚猫功夫自然斗不过地道的读书人,原喜娘咏的是后世名作《悯农》,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首诗作却也挤进了前百,因其言语简练,竟也被抄录起来,要说这主意还是当初喜娘自己定的,原是去岁斗诗大会为那《广陵缘》征得一千多首诗作,林老板虽填了许多诗词入了《广陵缘》中,但终究诗词太多,一时也没有办法,喜娘便定下了这一百首之约,摘抄后装订成册,记作《诗千首》,当做斗诗会的一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