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最后一个大佬 电影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1 大 佬

即使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等华尔街著名投行相比,拉扎德投资银行也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它毫不掩饰自己在同行面前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在过去的157年里,拉扎德投资银行一直都业绩超群。它不同于其他华尔街投行之处在于,它精于智取,绝不用金融资本硬拼,在经受千锤百炼后,它建立起了一个独立而隐秘的王国。简而言之,它的战略就是汇集“大佬”的智慧为客户服务。这些大佬都是经验过人、世界顶级的投资银行家。他们绝不冒险下注,只需要提供最具原始力量(即竞争性)的理念即可。理念越上乘,达到目标所需的眼光和技巧越独到,那么拉扎德投资银行这个备受尊敬和信赖的顾问就能赚取越多的利润,而拉扎德投资银行的大佬们也就能从公司分得更大一杯羹,赚个盆满钵满。对于那些跻身华尔街最顶端的少数几个幸运儿,他们(要注意,一直都是他们,而不是她们)总被描述成雄心勃勃、绝顶聪明的人物,但同时又被说成是心狠手辣、毫无道德感可言的家伙。拉扎德投资银行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一家投资银行,它有着谜一般的历史,这种隐秘性使得拉扎德投资银行的传统智慧在外人眼中成了难解的疑团。毫无疑问,那些载入拉扎德投资银行发展史册的大佬们都累积了巨额财富。除了内心深有体会外,他们绝不会告诉任何人在追逐这些巨额财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残酷争斗。他们只是很平淡地讲述身为佛罗伦萨协会成员的感受,谈论他们向国家领袖和世界顶级公司的CEO们提出的种种建议,与此同时,他们始终不会向外人提及拉扎德投资银行独有的神话般的理念。他们竭力希望公众相信一个同样令人费解的个人保证:不管其他人如何道德败坏,他们会一直洁身自好。

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拉扎德投资银行所采取的这种大佬智慧的策略开始严重过时,它的对手们都已高度资本化,实力变得更强大,反应也更敏捷。在拉扎德投资银行内部,以费利克斯·罗哈廷为代表的新一代明星投资银行家和以史蒂夫·拉特勒为代表的老一代纽约上流社会砥柱的对抗开始日益加剧。在接二连三的策略失误下,这些内斗使得该行的境况更是雪上加霜。而一手掌控着拉扎德投资银行的法国亿万富翁米歇尔·戴维-韦尔,在煽动他所创建的王国的内斗后,越发感到苦闷和孤立无援,他的行为也开始显得极为怪异。在内斗达到白热化的时候,布鲁斯·瓦瑟斯坦这个大投机分子开始过来掏米歇尔鼓鼓囊囊的口袋了。最终,在经历了几十年混乱的家长制管理后,拉扎德投资银行的结局出人意料:它不再受它的创始人控制,其股权和其他投资银行一样可被公开买卖。这样,拉扎德投资银行的种种运营缺陷和肮脏的赢利手段最终都被暴露在了阳光之下—它的崇高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

拉扎德投资银行的历史是一个从内部倾轧、毁灭到复苏的故事。这充分证明了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著名理念“创造性毁灭”还一直活跃在经济和社会中,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

在拉扎德投资银行的所有大佬中,费利克斯·罗哈廷是最优秀的,无人能出其右。他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全世界最杰出的投资银行家,是他把华尔街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金融泥潭中拉了上来,然后又把纽约市政府带出了困境。在20世纪最后30年中,他是拉扎德投资银行非正式的掌舵人。他尽力帮拉扎德投资银行转型,使之成为一家华尔街最受尊崇而又神秘莫测的合伙制投资银行。但在1997年夏的某天,身处华盛顿的费利克斯在拉扎德投资银行的生涯将要结束了。他即将面临一场听证,要在参议院的专门委员会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以为他长期所在的一个职位获得委任许可。

“今天能站在诸位面前,这是我莫大的荣幸。克林顿总统提名我为美国下一届驻法大使,我希望能征得诸位的许可。”69岁的费利克斯面对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欧洲事务附属委员会成员们如是说道,“对我而言,这是一段满载感情的经历,基于多种因素……诚如各位所知,我是一名于1942年从遭受纳粹迫害的欧洲逃离到美国的流亡者。回想起那段黑暗的日子,我一直记得成为一名美国人就是我最初的梦想。后来我有幸达成了我的梦想,而美国给予我的比我期望的还要多。如今,代表我现在的祖国成为一名驻法大使将成为我职业生涯的顶点;我在法国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此后无论在业务方面还是在私人感情上,我都与该国保持着长久的联系,因此现在总统提名我为驻法大使,这是我过去做梦都不敢奢求的大喜事。”

◇BOOK。◇欢◇迎访◇问◇

第2节:1 大 佬(2)

但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眉毛粗重、牙尖嘴利的费利克斯一直在为更高的目标而四处奔走。他非常清楚,自己并不仅仅只配当一名大使,过去他还一度戏称大使就如男管家呢。费利克斯不仅是拉扎德投资银行的大佬,还是20世纪后半期进行重大并购交易的先锋人物。作为拉扎德投资银行的最高领袖和财富创造者,费利克斯多年来凭一人之力为自己和合伙人们创造了数亿美元的收入,他因此得以将其同事和下属控制在畏惧和贪婪交织而成的甜蜜之网中。

毕竟,谁又敢去反抗费利克斯这样的大人物呢?他让合伙人赚得腰包鼓鼓囊囊,自己所拿的却远少于自己应该得到的。因此,只要费利克斯造访位于洛克菲勒中心的拉扎德投资银行办公区,他的合伙人们都会放下所有事务,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到他身上,并同意他的任何见解。多年以来,费利克斯一直保持着超强的交易能力,同时他还主动贡献出自己的宝贵时间和无与伦比的独到眼光,来帮助解决美国在20世纪后半期的两大金融危机。

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24小时连轴转,全力以赴收集方案来应对“后台危机”(back…office crisis)所产生的损失,当时后台危机正困扰着华尔街各大经纪公司。在实施一系列艰难而又不乏勇气的并购后,费利克斯最终有效防止了证券行业众多企业的垮台。其次,使纽约市在1975年免受破产之灾的金融拯救方案几乎完全是由费利克斯独立设计的。虽然福特总统拒绝施以帮助,但该方案帮助纽约市渡过了难关。然而在这些问题最终得以妥善解决后,费利克斯却成为了里根总统和布什总统当政期间的哈姆雷特,成了一名被流放在外的民主党人士。但是他仍然在《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中力劝政党履行自己的职责。他在第五街举行上流社会沙龙,并在南安普敦的庄园进行寻找复活节彩蛋活动,然后他在这些沙龙和活动中结交当时的大家和权贵。可以说他是大佬中的典范。

1992年克林顿当选总统时,费利克斯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当财政部部长,而且也认为该职位非自己莫属,甚至可能有人已经向他承诺了该职位。无论如何,有人认为,在克林顿当政前,费利克斯就觊觎财政部部长的职位了。如果吉米·卡特能够再次连任,而费利克斯在文章、言论和访谈中对他的批评不再像以前那样尖锐,那么费利克斯很有可能已经当上财政部部长了。但在1980年的选举中卡特遭遇了惨败,罗纳德·里根获胜。因此,费利克斯只有顽强地熬过两届里根的当政期和随后布什的当政期,以重新迎来民主党入主白宫的日子。1992年11月克林顿当选为总统时,费利克斯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为了能当上财政部部长,他开始大力游说,用上了先前为此目的而设的多个秘密渠道以及多年来熟练操控杠杆的本事:他那一人分饰三角(公司领导、纽约社交界红人以及新闻界热门人物)的传奇本领让投资银行家和公司律师们又妒又羡。

不过,费利克斯最终还是棋差一着,个中原因也说明了美国最有权势(但不那么挑剔)的大人物之一费利克斯的内心非常微妙而且隐藏着众多矛盾。克林顿在1992年的选举期间参观了费利克斯在拉扎德投资银行的办公区。在那间挂满照片的小办公室里,费利克斯对克林顿的接待显得冷淡而僵硬,他显然低估了克林顿日后的强大权势。当时他更看好第三党派的候选人H·罗斯·佩罗—得克萨斯州的亿万富翁和电子资讯系统公司(EDS)的创始人,也是费利克斯从前的客户。

在理查德·尼克松的首任总检察长约翰·米切尔的促成下,费利克斯与佩罗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有了第一次碰面。当时米切尔认为佩罗应该可以协助费利克斯解决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危机。在这次碰面之后,费利克斯代理佩罗对杜邦公司进行了一笔额度接近1亿美元的投资,这家公司正在走下坡路。佩罗的这笔投资在当时是个人投资者对华尔街公司所做出的额度最高的投资。虽然最后杜邦公司还是崩溃了,而佩罗也损失了全部投资,不过他和费利克斯的友谊却开花结果了。费利克斯成为了EDS的董事会成员,之后还建议佩罗将EDS卖给了通用汽车。作为对佩罗的回报,费利克斯一路支持了佩罗在1992年的总统大选。但是,佩罗的总统之梦显然无法实现,而在克林顿当选后,费利克斯的财政部部长之梦也化为泡影了。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3节:1 大 佬(3)

虽然很多重量级人物都认为费利克斯完全够资格,但是由于他的傲慢、不走运以及政治上的失算,他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克林顿首先挑中了参议员劳埃德·本特森,然后选择了高盛的前联合总裁罗伯特·鲁宾。虽然鲁宾比费利克斯小20岁,而且没有任何名气,也没有任何公众业绩,但是鲁宾做了费利克斯以前不愿意做的事情:鲁宾为克林顿和民主党筹集了数千万的资金,这样的支持当然会获得回报。

根据鲁宾的自传《在不确定的世界》(In an Uncertain World),他似乎没有料想到会与费利克斯竞争财政部部长的职位。他在自传中也提到了费利克斯的“大佬”地位和作为银行家所取得的卓越成绩。在参加客户斯图贝克威士顿公司(Studebaker…Worthington)董事会会议的前夕,鲁宾的背部受了伤。在这个董事会会议上,鲁宾和高盛要扮演董事会成员和投资银行的双重角色。鲁宾在回忆录中描述了这个周六董事会会议的情况。应总裁德罗得·鲁腾博格要求,鲁宾平躺着参加了会议,会上董事会正考虑是否要将公司出售。

“我觉得如果自己不去,那么鲁腾博格一定会聘请费利克斯·罗哈廷这位拉扎德投资银行的著名投资银行家,而且鲁腾博格也提到过他。当时我连多走几英尺都不行,甚至都不能坐着,但是我去了鲁腾博格的办公室,然后躺在了窗边的椅子上。让我不快的是,鲁腾博格将一部分酬金分给了费利克斯,但最后我们还是赢得了这单生意。(虽然这件事情过去了25年,但我始终记得费利克斯分得的酬金数目)。鲁腾博格说,考虑到费利克斯在业界的重要性,他希望这样能够让费利克斯满意。”

费利克斯在业界的重要性—这就是在费利克斯之后丰碑式的投资银行家鲁宾对他的简要描述,这也以一种客观的方式承认了费利克斯在那些极有影响力的并购顾问精英中的权威地位。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并购顾问们的影响力如孔雀身上的翎毛那样黯淡了下去。

虽然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但费利克斯始终稳居并购顾问的最高端。即使到了现在,78岁高龄的费利克斯在结束了自己的外交生涯后,还是能够为那些最有权势的总裁们提供关于重大交易的指导,并为此收取数千万的顾问费。

费利克斯已经将这种独特而成功的经营策略打造成了拉扎德投资银行的招牌特征,这个策略就是聘用最聪明、最有经验的投资银行家,来为那些雄心勃勃的公司总裁们提供极具远见卓识的交易指导,让他们不多走一步弯路。不需要任何贷款,也不需要发放债券或股票(至少是近乎没有);不用进行公开试验,也不用使用那些具有争议的表外融资工具,拉扎德投资银行需要的只是为世界各个行业领袖们提供指导的大佬。团团迷雾笼罩着拉扎德这个传奇,不过和其他群体一样的是,80…20的规则也适用于拉扎德投资银行—费利克斯就属于那20%的合伙人,他们创造着公司80%的收入。

与他的导师—专制而著名的安德鲁·梅耶不同的是,费利克斯发现为客户提供指导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对烦琐的管理责任他则非常厌倦,因此他经常将拉扎德投资银行简单描述为“一群为重量级客户提供建议的重量级人物”。费利克斯对自己顾问的身份感到非常骄傲,他的智慧为全球所渴望,进行并购业务的人们都想得到他那极具远见的建议:一点不多,一点不少。他不会为没能名列垃圾债券(他对这种产品颇有微词)或股票发行承销商榜首而有一丝遗憾。他也不会为没能成为一名私募投资者而恼怒。在拉尔夫·纳德和威廉·泰勒1986年的作品《大男孩》(The Big Boys)中,他们将费利克斯称做是“一位夹缝人”,他能在大量的事务中取得平衡。纳德和泰勒引用了许多人对费利克斯的描述,其中之一就是拉扎德投资银行的前合伙人雷蒙德·楚布。

“费利克斯影响着整个世界,”楚布这样说道,“他是金融界的亨利·基辛格。他涉足政坛有如基辛格涉足金融界……但我不认为这(步入政坛)是一个处心积虑的决定。他从来没有说过‘我要成为政界要人’这类的话。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银行家,这样的身份使他获得了不同政治舞台(如纽约和华盛顿等)幕后影响力量的关注,然后他依靠自己的才能不断向前……我之所以将他比喻成基辛格,是因为我认为基辛格是集智慧、权势与好胜心为一体的典范。我将费利克斯归类为这样的人,他也恰好就是这样的人。”费利克斯在与纳德的访谈中曲解了这个基辛格的比喻,进而反映了他内心隐藏的不安全感。“噢,因为我们都在国外出生,”费利克斯这样承认道,“因为我们都是谈判代表,而且我们还是朋友关系。但是亨利能驾轻就熟地运用权力杠杆,这是我无法企及的。”在他的回答中,费利克斯巧妙地忽略了他与基辛格所共有的一个重要特质:对任何关于自身的描述都要控制的欲望。因此,纳德戏称费利克斯为“特氟隆投资银行家”,他具有制造大量正面宣传的才能,并能使人们忽略掉他那些更具争议性的判断。

◇欢◇迎◇访◇问◇BOOK。◇

第4节:1 大 佬(4)

多年来,费利克斯更喜欢将自己比做偶像让·莫内,这是一位现在已经没什么名气的法国经济学家,但是他对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莫内在法国政府中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职位。“但是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费利克斯在1981年对《纽约时报》的威廉·赛琳这样说道,“我也不敢妄言自己可以与让·莫内比肩,但是我相信只要拥有合适的平台,思想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力量。”

费利克斯在20世纪80年代经常把自己与莫内进行比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