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娘一边走一边主动跟香茹讲一些街面上的事,当来到街上后,翠娘还指着两边尚未开门营业的店铺跟香茹讲都是干什么的,商品如何,口碑怎样,对门的竞争对手各有什么绝招什么招牌商品等等。
香茹听得津津有味,问题也越来越多,翠娘都很耐心地予以解答,这一早上香茹学到了很多京城生活常识。
走了三条街,来到了最近的早市,菜摊子在街道两边一字铺开,绵延不断,都是城外农民趁开城门的第一时间送进来的,蔬菜水果新鲜得水灵,笼子里的各类活禽咯咯嗒嗒呷呷呱呱叫得热闹,肉摊上摆着切割好的**肉类,没有注水。
街上人来人往,多是家庭主妇,还有各类货车来往穿梭,墙边还蹲着等活干的苦力,偶尔也有穿着很花哨一副流里流气样子的男子走过,看到那样的人,街上的年轻媳妇们纷纷避让,生怕沾着半分。
有认得翠娘的菜贩大声招呼翠娘买自己的菜,翠娘也笑呵呵地过去打招呼,香茹落后几步四处看,既是看有没有适合长公主吃的菜,也是看这活生生地市井生活气息。
香茹那一身高级衣料和发型让街上的人都意识到此人身份惹不得,都有意无意地避让着,人家宁可跟别人挤来挤去,香茹身边却始终有一小圈真空地带,没人敢接近她。
“姑娘,你有没有什么看中什么要买的菜?”翠娘买了一把翠绿的小青菜后,一边付钱一边问香茹。早在出门前香茹就交待过了在外面别叫她医婆,因此翠娘就唤她姑娘。
“我还没决定,翠娘你先买完你要买的菜,等回程时我再补一些。”
“哎,好,那姑娘随意。”
翠娘带着香茹从街头走到街尾,翠娘买好了今日厨房要的菜,当原路返程的时候,香茹指着先前看好的摊子加买了一些菜,篮子越来越重,看看差不多够了,两人打道回府。
路过一个早点铺子时,看很多人都排队买,想到自己还没吃早饭就出来买菜,这会儿肚子早饿得不行,于是香茹也排队自掏腰包买了几个大肉包子请翠娘一块吃。
翠娘连声道谢,两人边吃边走,翠娘顺便也就告诉香茹这家铺子的包子全街最好吃,皮薄肉厚汁多个大实惠,可也是最贵,人家肉包子都卖两文钱一个,这家卖三文,她从来舍不得买这家的包子吃。
香茹扭头看向身后的那家早点铺,人群排成的队伍比先前更长了一些,看来不管贵不贵,好吃才是硬道理,只要好吃,就会有人愿意掏钱。自己将来的药膳馆也同此理,要想吸引到食客,必须拿出真本事,看来挖别家的药膳厨子得纳入第一步计划才行,和店面选址同时进行。
几个包子而已,就让香茹想到了自己的事业,该说她思维太跳跃,还是该说她思路敏捷?
反正不管怎样,香茹的事业发展计划又有了新的变动,当她和翠娘回到侯府,交待厨子给长公主的午饭做什么菜后,香茹就赶忙缩回房中把刚才的思路写下来。小丫头给她送来早饭,看到香茹在写字,还以为她在写长公主的食谱,一边布餐一边夸香茹好尽职。香茹笑而不解释。
日子淡淡地过,御医定期隔几日来给长公主诊一次脉,香茹每天赶早市买菜交待厨子做菜,每天早饭后去给长公主请安,顺便问一些身体情况,好调整饮食安排。
除此之外没事就呆在房里,除了同院的丫头,她不怎么跟别人接触。要是大小姐或小少爷想要香茹做些点心自用或者招待客人,香茹也会去做,但不会主动去找大小姐和少爷聊天,连侯爷都很难得见一面。
在府里呆的时间长了,香茹发现那位小少爷还是一如既往的调皮,隔几日就会听到下人们谈论少爷偷跑上街的八卦,成功次数远多于失败次数,而失败也只是因为一些突发情况下人才能幸运的及时截住少爷。
香茹回回听到都笑得不行,她开始跟着下人们猜测小少爷偷溜的手段,这实在是茶余饭后的极好谈资,也能极大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只可惜少爷不会告诉大家他每次离家的手法,这太遗憾了。
当夏季过半的时候,定期来给长公主切脉的御医给香茹带了一个口信,先是告诉香茹小夏医婆几日前升级为胡二少奶奶了,再告诉香茹徐大少奶奶夏氏快生了,再过月余就又是于家大少奶奶谢氏添丁的日子。
连着三个口信叫香茹欢喜不已,在侯府里根本不知道外面那个计划进展如何,御医又是外人,也不好叫他带书信进来,好在这几件都是喜事,又是口信,倒也无妨。
口信是御医私下告诉香茹的,香茹也没告诉别人,但按捺不住的喜悦心情还是让香茹连着几日从早市上买来针头线脑,一有空就在房间里做针线,给即将出世的师弟师妹们缝制各种立体的卡通形象的布娃娃玩具。
当完成一对布老虎后,因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布老虎形象,一下就吸引了院里众丫头们的目光,都觉得新鲜好玩,尤其是年纪比较小的小丫头子,更是抱着布老虎爱不释手,而有些心灵手巧的丫头则暗暗记下样子,想着回头自己也缝几个给家里的弟妹们玩。
长公主听说后,又看过香茹缝的成品,也来了兴致,让香茹给她未出世的孩子也缝几个布娃娃,作为交换,她允许香茹出府去看望即将分娩的师傅师叔。
香茹大喜过望,连声答允
入门 第125章
因有长公主的允许,香茹立刻就托二门上的王嫂子请人送信去徐家告知师叔一声,送信的人带回回信,信上写明见面时间地点,热切盼望香茹的到来。
几日后一个上午,香茹告假出府,带着她赶制出来的几个布娃娃如约去看望徐大少奶奶夏宝桐,侯府特意派车送她,并约好来接的时间。
徐家人口众多,徐家大宅占了半条街,而另半条街上一字排开的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