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作为战争军事题材的突破性是毋庸置疑的,刘振云看完来找林朝阳这个作者交流,充分证明了他对的喜爱。
但要说他对有多么推崇,那倒不至于。
因为文学界向来有一种风气,那就是提倡作品必须要具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揭露各种社会矛盾,对社会的黑暗面和弊端进行深刻的批判。
这种思潮自五四运动以来深刻的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直到今日。
刘振云作为燕大中文系的高材生,也同样抱有这种心理,但他抱有的并非是那种只认“批判”的偏执,所以在看待高山下的花环这部时,态度可以说是客观的。
“你这部发表了几天,大家的讨论热情居高不下。”刘振云说道。
“能引起中文系的讨论,看来写的确实不差。”林朝阳哈哈笑道。
两人一路闲聊着回到学校,快到三角地的时候林朝阳问:“最近怎么没看着健功?”
开学之后林朝阳一直没去中文系蹭课,再加一个暑假没见面,所以问起了熟人的情况。
“他啊,他们那伙人这会儿正迷话剧呢。”
“话剧?”
中文系要成中戏了?但倒也可以理解。
自恢复高考、学生们入学以来,燕京各大高校一直鼓励和培养学生们开阔视野,提升艺术鉴赏水平。
电影、话剧、京剧、乐团、舞蹈演出、歌唱比赛、运动会……这个时候条件虽艰苦,可学校给大学生们创造的业余生活堪称盛宴。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看话剧几乎是每個学生每个月必修的娱乐活动。
自然而然的,大家对于话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嗯,暑假的时候七七级的李春在家里写了个剧本,最近大家在张罗着排演,我们班还有人也去参加了。”
聊到三角地,两人分开,林朝阳回了图书馆。
这天,中文系有吴祖缃的课,林朝阳又跑去了听课。
他一出现在教室,便引来了所有人的侧目。
暑假一个多月没见面,再见面本应该有些生疏,但这个暑假大家在诸多报纸和杂志看见了太多次“许灵均”的名字,丝毫没有对林朝阳感到陌生。
“你小子可真能折腾!”
林朝阳入了座,他旁边的陈健功如此说道。
“怎么就能折腾了?”
陈健功眼睛朝前看,脸露出几分赞叹之色,嘴里低声说道:“五月份小鞋子发表,引起了那么大的反响,你还不知足。转头在十月发了那篇演讲稿,我最近可是没少在报刊看着骂你的文章,你可真是怕自己不够火啊!”
“扯淡。我哪知道演讲稿发到十月会有那么大的反响?”
“你敢说伱不知道?我看你就是故意的,现在你许灵均的大名可是响彻中国文坛,成大作家了!”
“滚蛋!”林朝阳笑骂了一句。
调侃归调侃,但陈健功有一点说的是对的。
挨骂归挨骂,但按照现在的舆论状况看,林朝阳的名气可要比许多老一辈作家还要大。
他的这种情况在七八十年代的文坛其实并不罕见,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众对于文学超乎寻常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