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心血来潮
这天,刘瀚突然来了兴趣。
“走,陪我去见一个人。”
“谁?”舒雨竹有些好奇。
“司马迁,活着的司马迁,以前只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人,听说他准备写史记了,想不想见?”
“走吧!”
两人相视一笑,直接带着人上门了。
很多人觉得司马迁的《史记》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不够客观公正。
首先要知道,《史记》不算一本特别官方的史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得很清楚,自己是要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最终达到“成一家之言”。
简单来说,老子搞的,是私人创作,一家之言,是我想写给后人看的,就我老子想说的,老子怎么说,你就怎么看,不然有本事自己写去?
很多人别说去写,就是对许多历史都一知半解,就开始以为自己了不起,用网络上看到了一点点知识,自以为是的批判司马迁过于情绪化。
实际上,他可能连什么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都不知道就开始瞎嚷嚷。
仔细看《史记》选人的标准,其实就会发现,司马迁是有自己的判断标准的,有时候甚至是很任性的,不一定跟正统的历史观念相符合。
比如项羽,他被司马迁放到了专属帝王的本纪中,因为司马迁觉得他的能力和功业应该算得上一代帝王,自古帝王有很多,但西楚霸王有且只有一个。
又比如孔子,被司马迁列在了专属诸侯的世家里,因为司马迁觉得孔子“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的功绩,配得上世家。
而在涉及汉朝与匈奴作战的事迹中,他首先写的,不是传奇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而是选了汉武帝时期诸多将领之一的李广,因为他觉得李广“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更令他佩服。
司马迁努力区分了哪些是天道所致、大势所趋、人力所无法改变的,才能摆脱开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避免作品只是在为胜利者背书。
《史记》里写了很多的失败者,并把他们放到更高阶的位置上,他写的其实是一种精神,一些人性的闪光点。
它们可以是仁义、可以是忠君爱国,可以是诚信,可以是勇武……
但更多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写道:“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其实归更到底,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写一本历史故事会,而是要通过“述往事、思来者”来“舒其愤”。
他写这些东西,最终是想通过对人物的褒贬和描写,来抒发自我,他写的是自己的内心,是那种不屈服,不放弃,与命运抗争的决心
并且他相信,他的内心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可以“俟后世圣人君子”来品评的。
要知道,虽他然出身于史学世家,但司马迁自认为是孔子的继承者。
所以《史记》不像是历史,更像是活生生的人,历史人物都活过来了。
他们的不屈,坚持,勇敢,善良……都在这里,他们的后悔,彷徨,害怕,退缩……也在这里面。
他们的成功在这里面,他们的失败也同样在里面。
他们都如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一分一秒都活过,读历史的人很难意识到那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经历,所以注定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人不是机器,世间存在绝对客观吗?大抵是不存在的,主观是必然的,也正因为主观,所以我们活着。
那些精神永远在历史上长河之上飘荡,光耀千古!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