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外企离开对中国有啥影响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在外资企业发展的经理人,能做到高位的,往往有这样的一些特点:有着非常好的教育背景、能熟练地使用英语、第一家进的公司通常就是著名跨国企业、熟悉并擅长运用公司政治。在内资企业发展的经理人,通常通往高位的必要条件是对老板非常忠心或者深受老板赏识,对做市场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法、擅长学习也擅长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永远为企业工作下去,他们将是真正意义上一生都献给企业的人。他们和发达国家在战后的那一代人一样,勤奋、忘我地以工作为中心。总监、总经理甚至CEO将是他们的目标,而且其中有一部分人也必将达到。

§虹§桥§书§吧§BOOK。

第5节:未来的路(2)

那么他们需要为自己准备点什么呢?

审视近几年来的〃逃离外企〃现象,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外企经理已经碰到了职业发展的一个〃集体瓶颈〃,而且这个尤以营销经理为甚………再划得细点,是以在总公司以外工作的销售经理为甚。这些销售经理虽然能力大多不错,但是在教育背景和英语能力上,普遍不及总部其他部门的经理,并且多年的〃Field Sales〃生涯,或多或少已经让他们有点不适应总部的沉闷气氛,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江湖习气。他们的〃逃离外企〃,说到底,是一种对延续职业生涯的渴望。对他们而言,如果要在外资企业继续发展,需要的是以国际化管理风格而不是本地化管理风格来加强自己的工作,并且还需要为自己多做一些继续教育的投资………这些教育也许是CEIBS(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是最让外资企业信赖的国内MBA学府)的MBA文凭,也许是掌握更为熟练地运用英语能力。那么,如果下定决心走时下流行的〃空降〃道路,也许更要做的是对中国本土企业文化的再学习,否则,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一直在内资企业发展的经理,事实上也有被〃杯酒释兵权〃的危险。草根的民营企业也许会在草创时期用很多自身其实有很多缺陷的江湖豪客型的经营管理人才,但是,守〃天下〃或者打更大的〃天下〃需要的是更多专业人才。以前你可以不懂什么是ROI什么是CRM、ERP而照做生意不误,但是,更高的职位需要你的知识也要与时俱进。你要学习网络时代不断被更新了的知识,要掌握不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电子工具,指望不懂供应链管理还做营销的时间,恐怕不会长了。

第二种类型是自己创业,做经销商或者是做咨询顾问。

做经销商的路,迟走不如早走。新产品上市的成功可能性越小,做经销商成功的概率也越小。商业渠道的变革,对这条创业之路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商品流通中间环节的经销商,随着渠道变革正在完成一个〃大小小大〃的转变。区域内同类别产品的经销权垄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私营经销商企业的发展,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的显著特点是专业化和专业垄断加速。未来的区域内每个大经销商将会越来越成为某类产品的代表………这个是卖水的,这个是卖化妆品的,这个是卖打印机的,这个是卖空调的。经销商和制造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也将越来越紧密,留给你创业的空间,也必将越来越少。糊口也许是可以的,但是做大,需要的条件实在太多了。生意是会越来越难做的,现在要做大一个新产品的难度要比十年前难太多了。我的不少同行的创业经历也证明了这点,虽然他们在营销上的能力比十多年前走出国有批发企业的第一批经销商们要强的多,但是,最好的机遇显然并没有留给他们。他们也时常戏谑地说自己无非是〃花钱买了份工作〃。小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是很弱的,你不长大,就注定要成为商业渠道变革的又一个牺牲品。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行业内积累的人际关系网络,找寻机会,找寻突破口做大,成为细分市场区域内的翘楚是很重要的。

那么做咨询顾问呢?说实话,其实做经理的人和做咨询顾问的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现在自诩为〃实战派〃的顾问,我个人并不看好。他们或多或少缺乏专业顾问的训练和经验,也或多或少给人以江湖术士的味道。做得好经理的人并不见得一定做好咨询顾问。之所以现在〃实战派〃顾问颇为吃香是和我们的本土市场还不成熟有关的。这种〃不成熟〃你能指望它持续多久呢?我想,尽管你可以骂麦肯锡不懂中国市场,但是,如果本土咨询公司想要做大,他们还是你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虹→桥→书→吧→BOOK。

第6节:透明的天花板(1)

未来,也许你也可以转行,做作家、做企业家、做教师……做什么都有可能,对未可预知的未来,你可以做的是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为前景做更多的规划。去学校充电、结交更多的朋友、积累更多的资金,甚至是写更多关于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的文章。

透明的天花板

我和李白谈了很久。

我印象中的李白,一直是一个以在〃世界500强〃工作为荣的人。所谓的〃外资企业〃,狭隘的说并非是专指〃非内资企业〃。在业内,〃外资企业〃通常只被定义为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大公司,甚至就是专指这些欧美的世界500强企业。这些企业,一般也意味着悠久的历史,优厚的薪酬福利和西方化的管理。这些企业出身的人也通常会被看作是有着良好的职业背景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

李白在和我以前的交谈中偶尔也会流露出对亚洲企业、港台企业以及国内企业的不屑。事实上这也是外企经理们所惯有的优越感。

但是李白今天问我的一句话,让我感到惊讶:〃船长,你对逃离外企怎么看?〃李白能说出这句话,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眼前的这位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了8年的年轻人。

〃我看到有不少人离开了外资企业,去了国内的企业发展。〃李白继续对我说,〃其实我最近一年来也在想这个问题。我以前压根没有想把国内企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但是我看到尽管有些外企经理在国内企业工作得不算很好,但是也有做得不错的,而且这样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

〃那你觉得是为什么呢?〃我反问。

〃也许是〃透明天花板〃吧。〃李白又抽了一口烟,〃就算没有总裁被炒那档子事,就算我现在升到了全国通路营销经理,我这几年来对〃透明天花板〃的感觉也还是越来越明显了。外企是我们做事的地方,却不是我们做事业的地方。〃

〃是吗?〃我拿烟的手微微地颤动了一下。李白说的话,让我想到了很多。

〃逃离外企〃,是一个近几年来职场的热门话题。单个离开的、集体跳槽的,这些年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

近年来趋势性的人才由外资企业向本土企业的流动,虽然不像当年微软的吴士宏跳槽TCL、HP的李汉生跳槽北大方正那么轰动,但是,这样的跳槽,却并非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他们有着以下几点共性:一是年龄普遍集中在30多岁,二是职位普遍集中在中层,三是集体趋势性跳槽。这个现象背后的实质,是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人才战〃加剧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更体现了外资企业中的经理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再思考和再定位的过程。

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外资企业的经理们随着自己的公司在逐渐成长。在成长的同时,他们也普遍地遇到了具有共性的一些问题。首先是行业内经常说起的〃透明天花板〃的问题。虽然,外资企业也不断地在中国推广人才本土化的策略,但是,真正成为策略制定者的中国人是凤毛麟角的。占据高位的中国人,不是来自港台地区和海外的华人,就是〃海归派〃,大陆本土人才很少有能突破中层的。其次,对经理人的个人能力的重视程度本土企业普遍超过外企。外企普遍以市场导向为主,借助国外成熟的品牌经营的经验和公司管理经验,制定完善的市场策略,经理人要做的,并非是创造,而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些策略。这是成熟的公司管理系统的表现,但是这也迫使很多经理人以打工而不是创新、创造的心态去投入工作。由于人文背景的不同、语言的不同等原因,要让那些官僚的外资企业去听取来自基层的声音是件很难的事情。而本土企业却完全不一样,本土企业缺乏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基本上是在中国由零开始创建自己的公司与品牌,非常倚重经理人〃打江山〃的能力,本土企业更多地是在靠人才而并非是市场营销、管理的系统在争夺市场份额。当人的因素超过系统的因素的时候,人才的受重视程度和流动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