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领导干部个人修养要则 > 第42部分(第1页)

第42部分(第1页)

胸、正确把握工作的大方向;才能善于从战略的高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保证人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贯彻领导的工作意图,使任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是组织驾驭能力。即对组织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效指挥、控制所管辖的组织机构,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能力。组织资源、组织机构是领导者实现工作目标必备的基本条件,是领导活动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没有组织资源、组织机构的保障,一切领导活动皆无从谈起。领导者的组织驾驭能力首先体现在对组织资源的科学配置,使其达到最优组合,最佳配置。不仅从静态上达到这一要求,还要在动态上实现这一要求,使组织资源的使用和组织机构的调整始终保持最优状态、最佳境界。其次体现在对所管辖各级组织机构的控制力。即能否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能否做到规范管理,依法行政;能否做到环环紧扣,互不脱节;能否做到无缝控制,不留空隙。再次,还体现于能否科学使用组织资源,充分发挥组织机构作用。即是否明确各级组织机构的法定任务,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界线;是否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使各级各类组织充分发挥其长处,成功避开其短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拥有成功战略规划,能够对外部环境做出敏感的反应,并将其同组织内部的发展相配合,保障任务目标的全部实现。

三是矛盾驾驭能力。即面对复杂局面,有效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领导者经常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领导者的工作就是协调矛盾,解决矛盾。无论是研究解决发展问题,还是研究解决和谐问题,领导者都要坚持唯物辩证的方法,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重点问题的突破去活跃工作全局。作为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学会抓主要矛盾,把能够左右全局、带动全面的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以重点工作的突破来带动全局。同时,要学会处理矛盾、协调矛盾、化解矛盾,引导人民内部的矛盾各方求同存异,避免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力求把容易激化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创造和谐的社会局面。

四是政策驾驭能力。即运用政策,贯彻落实政策的能力。领导者全方位学好政策、吃透政策,理解好、把握好、运用好政策,成为名副其实的“政策通”,方能更好地驾驭全局。驾驭全局需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指挥全盘。作为领导者,政策是开展各项工作的行为准则,全局驾驭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水平的高低。对党的各项政策学习得深入,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准确,工作起来才会游刃有余,才能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驾驭全局。

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是指通过对客观事实进行深入了解后,充分掌握有关客观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占有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从中获得某些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客观实际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客观事物,并得出客观有效的相关结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基本素质。

调查研究能力对于领导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不注重调查研究,或者做不好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句空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来龙,不知去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都算不上实事求是。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从而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尊重规律、求真务实。这是使我们的决策与行动符合实际,保持正确方向与路线的唯一途径。第二,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工作。只有经过调查研究,判断才能客观准确,决策才能科学正确。第三,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是领导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调查重在求实,研究重在求是。在实际工作中,多一份调查研究,就会少一点主观臆断,就能少犯一些错误。调查研究不仅是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问题,而且也是领导者工作水平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第四,调查研究是解放思想和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办事凭老经验、用老办法,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难免刻舟求剑、缘木求鱼,达不到目的,收不到成效。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每向前推进一步,都需要发展创新,都离不开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必然使命和任务。第五,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目标及其工作方针、路线、政策就符合实际,事业就顺利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什么时候忽视调查研究,工作就受到挫折,事业的发展就受到阻碍。第六,调查研究是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就可以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党委、政府干什么,从而使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

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要努力在以下几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求真。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态度,有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有揭露矛盾的勇气,有解决问题的愿望,而不是为写材料、出虚名。二是务实。调查研究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浮漂和应付,决不能搞形式主义,搞一些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调查,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虚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尤其是要善于听真话、讲实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对“喜”要总结经验,对“忧”要作出分析,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只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必须有吃苦精神,勇于吃苦,沉下来,蹲下来,深入进去。三是求是。只有经过广泛调查、充分占有材料,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才能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调查研究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认真学习,掌握分析研究问题的理论武器、科学方法和基本依据。对重点难点问题,要一项一项地进行调查研究,切实把问题分析透,把思路理清楚。四是研究。要学会从大量的调查事实中作全面系统的思考,经过科学提炼、概括和总结,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别是对不熟悉的问题,不要简单轻易地下结论,要舍得花时间、用气力,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研究,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深层次的矛盾,从而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五是转化。如果仅满足于调研成果在报刊上发表了,被上级转发了,不注重成果转化,结果是调研归调研、工作归工作,调研成果没有进入决策、付诸实践,就会失去调查研究的本来意义。搞调研只是“上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下篇文章”,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见成效。对调研成果要认真归纳梳理,凡有价值但尚未完善的要反复论证,积极探索,开展更加深入的调研;对条件已经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进入党委决策,使之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和意见,要实事求是地向上反映,以便作为领导机关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有关法规制度的依据,使调研成果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作用。

排疑解难能力。排疑解难能力是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具体疑难问题时,能够理性思考,拿出可靠办法,尽快圆满解决问题的能力。排疑解难能力是领导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处理大量纷繁的事务性工作,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事关全局的大事,必须由领导者必须亲自过问、亲自把握。第二类是因职责权限规定,必须由相应级别的领导来亲自处理。第三类是涉及到多个部门,必须由相应的上级领导来协调。第四类则是疑难问题,超出下级的智慧能力,需要领导拿主意、下决心。在这四类日常工作中,最考量领导能力的是第四类,即对疑难问题的处理能力。疑难问题,有的是因为情况复杂,一时理不清楚;有的是新情况、新问题,政策规定不明确,无现成经验可循;有的是涉及多方复杂利益关系,难以协调;有的是敏感问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等等。在这些问题面前,既是对领导者智慧与思想水平的考量,又是对领导者工作经验、政策水平的考量,也是对领导者面对疑难问题时心理素质与勇气魄力的考量。在疑难问题面前,领导者所表现出来的是综合素质、综合能力。领导者如果缺乏排疑解难的能力,或者排疑解难的能力不强,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较强的排疑解难能力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来自于良好的心态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在面临疑难问题的时候,领导者没有别的选择和出路,只有勇敢面对。排疑解难是领导者日常工作中的应有之义,面临疑难问题是常有之事,不经常面对疑难问题反而不正常,也不可能。不经常面对疑难问题就不是领导者。在面临每一个疑难问题的时候,领导者都要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既看作是一次挑战,更要看作是一次机遇。因为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之后,才继续向前发展的。同时,排疑解难的过程也是领导者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过程,它使领导者不断成长和成熟起来,是领导者经历中的宝贵财富。如果在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不能保持良好心态,急躁、为难、畏惧,为难所困、为难所累、为难所虑,势必会影响斗志,降低信心,本来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却束手无策,本来完全可以解决得很好的问题却不能取得最佳效果。良好的心态和充分的勇气是排疑解难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其次是来自于思想智慧。思想智慧从哪里来?来自于理论水平、认识能力,来自于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自于对政策法规的熟知,来自于强烈的群众观念。思想理论水平高,认识理解能力强,就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进行逻辑思维,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进而使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实践经验丰富,就能举一反三,从以往的成功检验和失败教训中得到启示、找到办法,解决相似或类似的疑难问题。熟知政策和法律法规,就能充分发挥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强大威力,严格依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办事,妥善地解决疑难问题,使问题的解决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历史检验,不留后遗症。群众观念强,就能够做到在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走群众路线,重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群众商量,集中群众的智慧,使疑难问题的解决得到群众认可,让群众满意,疑难问题也就不再难。

再次还要有魄力、有胆识。有些疑难问题是一个复杂矛盾关系的结合体,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过程涉及到各方利益,协调复杂矛盾的结果很难使各方都得到满意,难免得罪人;有些疑难问题是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探索新事物、新方法的过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具有失败的风险。面临这些情况的时候,领导者必须有魄力、有胆识,才能做到从大局利益出发,敢于坚持正确原则,不怕得罪人,敢于面对失败的风险,承担失败的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胆识和魄力,前怕狼后怕虎,不敢下决心,即使有再好的办法也毫无意义。有胆识、有魄力就是要不怕得罪人,敢于下决心,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失败的风险。

随机应变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是指领导者面对千变万化的客观实际所具有的高度适应能力。领导者的工作方针、工作方法、工作路线,都是根据当时的客观情况所制定。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组织机制也都是从当时的客观情况出发所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情况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工作进程中,即使客观情况从大的方面没有发生变化,也会出现一些事先没有预见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及时地调整工作方针、工作方法、工作路线,及时地调整思想认识、工作作风、组织机制,使之与变化了的客观情况相适应、相协调。出现大的变化,就要做大的调整;出现局部变化,就要做局部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组织机制不断跟上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工作方针、工作方法、工作路线随时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保证工作局面的顺利推进。如果当客观实际情况已发生变化的时候,领导者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组织机制依然如故,工作方针、工作方法、工作路线不作调整,就势必会出现工作进程受到阻碍,局面出现混乱的情况,造成工作遭受损失,任务目标无法实现的严重后果。

是否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否具有随时应变的思想。一是要具有应变意识。客观世界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短暂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作为领导者,应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随时保持准备应对变化的思想态势。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客观世界稍一变化,就会感到突然、茫然,甚至惊慌失措。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变化,哪怕是巨变、突变也能坦然、泰然,沉着冷静地积极应对。二是要具有超前意识。客观世界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客观世界会发生哪些变化,会朝着怎样的一个趋势变化,虽然具体的变化形式、变化内容难以精确预计,但是变化的大趋势、大方向是可以预计的。领导者的眼光不能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不预见将来,只考虑这一步,不考虑下一步。领导者要有远见,善于通过分析、研究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充分做好有关各方面的准备。三是要有创新意识。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一件坏事。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意味着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就要求领导者具有创新意识,思想不保守,意识不陈旧,勇于接受新挑战,善于研究新问题。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为领导者开拓创新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具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者,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不惊慌、不抱怨,而且还视为有所作为、施展才华的良好机遇,以积极的心态从容面对。

其次,是否具有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感性。敏感不仅是一个速度概念,也是一个层次概念。即不仅要在时间上做到感知与变化同步,还要做到在细节、分寸上感知与变化同步。应变的前提是感知变化。对客观世界发生的变化不敏感,不深刻,反应缓慢,感知肤浅,就谈不上随机应变。一是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对客观情况的变化能够随时感知,不滞后,不迟钝。所有变化都不是瞬间发生的,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即使突变也是有前兆的。敏感性强,在变化刚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