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前段时间东北军抗击日军的失利比起来,这次的虎啸岭大捷大大鼓舞了人们的信心,使得日本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
在粉碎鬼子的扫荡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东三省冒出了众多的抗日队伍,这些队伍人少的数十人,多得上千人,成员也形形**,什么人都有,但是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打鬼子。
一时间,东三省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
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日本部队每天都忙的不可开交,不断地被调出去剿匪,或者去对付抗日队伍,被折腾的焦头烂额。
至于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虎啸岭基地,日本人暂时是没力量对付了,只得暂时采取收拾,固守住了附近的数十座县城,力图遏止住罗霄他们朝外扩张。
而在扫荡之后,虎啸岭基地表现的特别低调,没有大张旗鼓的扩军和占地盘,反而收缩兵力,没了什么动静,这让很多人都心有不解。
一些辽西的大股势力全都议论纷纷,猜测虎啸岭放弃了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到底是为了什么。要知道乘着大捷的声势,虎啸岭可以扩军招兵,抢占更多的地盘,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张。
不过,虽然不知道虎啸岭这么低调的目的是什么,但没有任何一家势力敢去挑衅虎啸岭。
连日军精锐的数万部队都能打败,去挑衅他们那不是自难寻思路吗?
而日军呢,驻防东北的第二师团连师团长多门二郎都被人抓获了,剩下的部队群龙无首,暂时也组织不起什么有力的进攻了。关东军本部经过紧急磋商,决定抽调在日本新组建的第三九师团和第四十一师团入东北,一边加强对当地的控制,一边准备在合适的机会,对虎啸岭展开第二次扫荡。
但是,暂时日军不打算去触怒虎啸岭了,免得他趁着这个机会再掀起什么风浪来。
关东军也是没有办法,因为东北局势的变化,使得原本已经有点死心的南京国民政府又蠢蠢欲动,再次向国联递交了申诉,要求他们督促日军退出东三省,将其交还给中国。
而与此同时,沙俄共和国也派遣出了远东第一装甲师进驻了跟中国相邻的坎帕林,大有随时都可能进入东北的意思。
对于这头位于亚欧大陆最北方的北极熊,日本人从来不敢掉以轻心,他们知道这个国家的厉害,因此必须要小心应对。
这时候,再对虎啸岭进行清剿,如果陷入胶着,很有可能会牵一发动全身,使得东三省的形势益发复杂,这对现在已经掌控了东三省的日本人来说,是不利的。
虽然对于国联,日本人并没有真放在心上,但是他们也清楚在表面上还是要给点面子的,因此在国联再次调查的这段时间里,要尽量把东三省折腾出一种繁荣稳定的局面,好为自己创造更有利的舆论。
正因为诸多因素的纠缠,日本人放缓了对虎啸岭的围剿,也使得虎啸岭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时期。
要是日本人知道,他们的这段放松,使得虎啸岭整体实力突飞猛进,上涨了一大截的话,恐怕会后悔莫及,肠子都悔青了。
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所以日本人依然在野心勃勃的做着占领中国乃至亚洲,甚至整个世界的美梦。
既然东三省这边基本上已经到手,那么他们自然是不会满足的,于是就将目光投到了连接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道——山海关处。
要想进入华北,那么就必须要拿下山海关,这是日本内阁和军部达成的共识,也正因为此,他们开始为下一步的侵略行动作准备了。
…… ……
(第一卷结束)
第1章 榆关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清朝时期乾隆二年,这次更名为临榆县。
临榆县明代属永平府,境内建制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县下实行里甲制,里亦称社、屯,当地民编为社,迁来者编为屯。清代,沿用明制,属直隶省永平府,辖卢龙、抚宁、昌黎县。清乾隆二年在山海关增设临榆县。
《大清一统志??永平府??临榆县》中曾有记载:“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
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古迹》中记载:“秦王岛,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环之。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
而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对秦皇岛的描述见多且详:“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上有观音寺。”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而最有名的莫过于是那块书写着天下第一关金字的巨大牌匾。
关于这个牌匾,还有个典故。
相传,五百多年前,明成化皇帝亲自降旨,要在山海关城楼上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大匾。
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