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打仗嘛,就是傻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谁最不按套路出牌,谁就最有可能占据优势,一切都是临时情况、突发情况、紧急情况逼出来的。
红军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导演部是不会轻易放过红军的,而红军的装备太老旧,逐一使用的添油战术并不能起到什么更好的效果,反而会被对方各个击破。
那么就只有一种法子,创造一个条件,利用红军的人海战术,组织现有的全部力量,和蓝军的坦克部队来一次正面对冲,虽然红军坦克部队有全军覆没的风险,但也好过于被蓝军的武装直升机、高技术的坦克和反装甲打击力量各个击破强。
更何况,他们的身后,是巍巍的山地,防御战坦克已经起不到更大的作用,总不能像西方某国的军官们把坦克埋在半地下当炮台吧?
就这样,红军J方向区域的两个集团军拼了,砸光了家底,日子不过了。
双方都是不分昼夜急进,都想着趁着黎明对方最困倦的时机发起攻击。
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惊讶的发现了对方,直接来了一个战场巧遇,谁也没客气,上来就用炮火问候,几乎是同时开炮,然后就扭打在了一起。
彼此之间,坦克兵们的炮火不断地在对方的集群内开火,将对方坦克击毁,同时也承受着对方的炮火攻击。
坦克驾驶员们紧张地操纵着坦克,一边骂着娘,一边娴熟的躲避着对方的炮火,同时寻找着反击的机会——给他一炮。
蓝军因为有领先的瞄准和火控系统,占尽了先机。
而红军的炮弹居然击不穿蓝军的装甲,亏导演部的孙子们能想的出来和做的出来。
那就全力打对方的装甲结合部和承重轮,以及油箱,造成毁伤,给突出来改作步兵的坦克兵做掩护,实施二次、三次或者是四次的爆破。
红军的各级指挥员在不停的传达同一个命令,有的车长上车前就给自己身上捆好了手榴弹,就等着找机会给对方一个教训。
掉牙的老虎也是虎,虎死不倒威,人死也得拉一个垫背的。
就这样,在激烈的战斗中,导演部把蓝军包装成了一种神似无敌的bUG状态,他们的坦克的装甲成为了最重要的防御手段,相比空中的撕杀,下面的要远远更血腥。
红蓝的对抗,就好像古代骑兵和现代陆军的作战一样,是完全不对称的一种对抗。
根本没有什么公平可言。
红军增援的地面炮火的威力虽然强大,但是一看就是后娘养的孩子,导演员一点也不待见,因此那场战斗最后的结果就是红军两个坦克旅报废,但是蓝军的坦克师这匹首长的千里马也被打瘸了。
到最后,蓝军剩下大半个团退出了演习场,红军还剩下一个长途来支援过来的轻型坦克旅,总数量上勉强和蓝军半斤对八两。
更重要的是因为红军的步、坦、炮、空、骑五方协同,蓝军负责掩护的直升机中队也损失严重。
这就导致了该区域的红蓝双方再次进入了对峙状态,蓝军短期内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
但他们也没闲着,蓝军派出了精锐的特种部队,趁着双方厮杀的时候,进行了大规模渗透。
有一个师的指挥部更是被蓝军的特种部队突入,整个指挥层全军覆没,好在副师长在最前沿,直接接替了指挥。
形势开始向蓝军这边倒过来。
导演部似乎更乐衷于看到红军全面溃败的情况,首长们也想看看,红军接下来怎么办?
为此,他们进行了更大胆的设计,模拟蓝军在北部区域海上同步发起攻势并取得了优势。
之后,按照导演部预想,蓝军从侧后方组织登陆,对L方向隔江对峙的暴风雨师进行夹击,形成合围之势。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如果这个计划成功,能直接包了暴风雨师的饺子,吃掉这个钉子,并杀过江来,控制住目标地区。
另一个是如果得手,就能把J方向的部队完全包围,再吃掉。
或者是另一种局面,只要突破暴风雨师的防线,蓝军两面部队胜利会师,将来J方向蓝军再有更大突破,就会从至少三个方向对北部地区的红军所有部队形成合围。
再大胆一点,如果吃掉这股红军力量,那么北部地区就会成为蓝军的跳板和战略大后方,增援也会源源不断的投放到这里,未来纵马中原不是不可能。
这种逆天战局,看你们红军还能挺多久?
此时的我们,看着这种情况通报,心里一万个草泥马踩过。
因为打从小时候起,我看过所有的电影,都是正面部队一阵冲锋后赢得胜利的故事,就没有这种被人完全碾压,按在地上摩擦,苦战苦出了苦胆的局面。
现在的我们,一个多月内,已经与蓝军相互交手多次,互有胜负。
但是因为预演方案的原因,导演部判定我们红军师损伤惨重,这种偏心眼的行为,让人天天问候导演部的那帮孙子也并不为过。
之前,蓝军就曾一度突破红军防线,我们也是勉强堵住了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