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这地方不错。心里便暗暗点了点头,很喜欢那一片原始和宁静。
然后在夜读乡史时,不经意间,这里那里,读到了前人去渔阳山寻访董墓的文字,十分形象具体,令我看得津津有味。但一晃,又有两年过去了。
终于,在冬日的某个周末,我打电话约当地的一位朋友陪我去渔阳山,因这位朋友曾告诉我,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陪一位华侨专程去那里寻访过董墓。
那天我们约好下午出发。
先经过藏书,路过越溪境内时,见路旁有宝华寺的指示牌,便先进去看一看。宝华寺在旺山的山坞里,坞平而广,遍植苗木,中有村庄。谷底群山连绵,正中一座山端庄如金字塔形状,已被辟为公墓。宝华寺就在山谷东侧,黄色寺墙一直伸向山脚,墙外有一长渠,渠上架桥,桥前竖一新的石牌楼,经牌楼过石桥,便见寺门掩映在一片修篁之中。(20…2)
寺新建没几年,里面还没完工。和看门的一位老奶奶聊了几句,她说庙虽是新的,但宝华寺的历史很古老,这一大片土地本来都是庙产。
离开宝华寺继续前行,越溪已被规划和建设为工业开发区,原先的自然村落都被搬迁,田野中修起大路,盖起成片水泥厂房。越溪后就是胥口,那里也新辟了一个胥江工业开发区,准备招商引资,基础设施的框架已经打好。
这意味着,原先尽显江南田园风光的太湖之滨,也将工厂林立了!
从胥口沿太湖岸线一路往西。车外,右边是田野、村落和山影,左边濒湖,冬季芦根枯黄,下午日头西斜,照得湖水闪亮。
在进入渔阳山脉前,先看到被采石所劈的山口大片的嶙峋峭壁。有几座吊车正在黄裸一片的残山峭石间整理山体,为复绿做准备,山脚的采石宕口也成基建工地,大约要在上面盖房子。
公路在湖山间蜿蜒。愈往里走,山野自然的风味愈纯。在渔阳湾的西入口处停车,那里矗了一块有关昙花庵的大广告牌,一条土路穿过靠山的小村庄,继续向坞内延伸,并顺山势拐了个弯,昙花庵就深藏在渔阳湾西侧最底部的山根下。到庵前才见那里正在大兴土木兴建新的房子,原先玲珑精致的小庵,恐怕很快就将膨胀为显山露水的大庙了。
从昙花庵原路返回,由路口至谷底庵前的路还是原始的泥土路,前两天刚下过雨,路面凹凸不平,满是车轴压陷的印痕,有的深痕里还有积水。针叶脱光的水杉在路两边断断续续地排列成散兵状的队形,在冬天里它们是深棕色的,但仍十分修长秀气。
途中询问乡人,董其昌的墓在这坞里吗?答是。又问在坞的什么地方?那人就用手往坞内一指,在那里面。
渔阳湾的山坞很宽阔,渔阳山呈“冂”字形,如两边有长长扶手的大太师椅一般,在东西两侧的扶手处,各有一个小村落倚山而建,坞的中间是广阔而平缓的山坡地,被村人辟作桑园与苗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波光夕照中的渔洋山,你还能安静多久?(2)
“从哪里走进去近些呢?”
“从对面路口进去。”农人遥指山坞的东侧。
于是回到湖边大路,改从渔阳湾东山脚进去。从同样的一条原始乡间小路往里走,绕过一棵古树下的池塘,走向中间大片桑田里,寻寻觅觅,哪有什么坟?
突然,听朋友在一边叫起来:“会不会是那里?”
忙转头去看,见其手指着附近桑园里一处枯藤绕树处。
趋前一看,果然!一丘土坟,从坟前石碑可见为吴荫培所立,这是一狭石条碑,碑前又有一方石碑,也说明此为董墓,并定为吴县文保单位。
坟在低矮的桑树株中,仅为一座隆起的荒丘而已,简陋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就是董其昌的墓?可能吗?
一棵一米多高的裸树(冬天落光了叶子)紧贴着坟边孤伶伶地站着,褐色枝干上缠挂杂乱的黑色枯藤。
和友人在这空旷的桑田中站了一会。他前后左右四处张望,说,这坟地选了一块风水极佳的位置。然后指点给我看。此坟位于三围皆山的坞中心,正面对太湖,视线极畅亮宽阔。不光后有靠,前有照,青龙白虎两侧,而且湖上如蓬莱仙岛般浮现几波淡青色的山影,如笔架一般。
这是案山,而且是笔架山,风水极佳,他说。在整个苏州只有两座这样的笔架山,一在光福,一在渔阳山这里。
渔阳山三面皆临太湖,当年未筑湖边公路时,从附近玄墓山望去俨然漂浮湖中,其中峰坞幽阒游者鲜至。民国时李根源专程来寻董墓,只能翻山越岭,且土人云渔洋多湖盗,掳人勒赎,不可轻往。舆夫有戒心不敢行。李根源仍一意前往,由邓尉山东麓走梓里,又南行经桑园、吕浦口、保华庵、蒋墩、沿渔洋西麓行约五里,踰岭入坞,至背山面湖的渔洋里。当时由董姓者引至香光墓前,墓石刻“明董文敏公墓,民国已末吴中保墓会建,吴荫培书”,这块墓石至今尚在,就是我今天看到的这块。但当时李根源看到的董墓,仅乱坟中一土堆,现在则虽仍是一土堆,但乱坟已易为桑园。
当时,李根源终不能释然骤信乱塚之坟为香光父子之塚,便在村人中询根问底,又遍寻全山未得踪迹,折至村中于董姓桑园边得一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