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放之现在,就不好说了。
毕竟陆羽早就向朱元璋言明将诸皇子分封海外的政策,若是此时订下“不征之国”,将来难免束手束脚。
“咱岂有那么笨?既已决定要攻伐克取,又怎会自缚手脚?”朱元璋却连连摆手。
“既然如此,那陛下想让我参详什么?”陆羽更加好奇了。
“此次朝会,万国来朝,诸国都向我大明俯首称臣,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咱想到你那分封之事,若是日后,咱打算向诸国用兵,只怕要遭世人非议啊!”朱元璋叹了一口气道。
人家主动称臣,前来朝拜,你却派兵攻打,多少有些不地道。
“陛下还怕世人非议?”闻言,陆羽忍不住揶揄道。
你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如今更是要进行税改,这些文人官员儒家士子早就在心里将你骂透了,你还怕被人非议?
“非议,咱自然不怕,但什么事都需要师出有名才行?”朱元璋摆了摆手道,作为马上打江山的皇帝,若是害怕被人非议,之前那些事,他都不会做了。
“原来如此!”陆羽点了点头,思虑了一二,然后说道:“陛下您可知,在朱棣登上皇位后,他修了一部书,将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涵盖了为一本,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老四这想法不错,要不咱要不也修一部《洪武大典》?”说话间,朱元璋不由得捋了捋胡子,意想连篇道。
闻言,陆羽顿时满头黑线,这朱元璋真是属流氓的,连儿子的《永乐大典》都想抢,不过如今朱元璋已经知道了未来的发展,永乐这个年号应该没了,那《永乐大典》自然也没了,修一部《洪武大典》也不是不行,不过现在不是谈《永乐大典》《洪武大典》的事。
陆羽连忙将这些想法甩出头中,然后说道:“陛下,我想说的并不是让你去修一部《洪武大典》,而是让您修一部史书。”
“史书,咱前阵子不才修了部《元史》吗?”朱元璋好奇的问道。
陆羽笑着摆手道:“我说的不是前朝史,而是上通三皇五帝,下达大明天朝的华夏通史!”
“华夏通史?”这时,一个惊呼从殿外响起,随即只见朱标快步走了进来,望着陆羽道:“陆先生,你方才说的华夏通史,究竟是何物?”
陆羽眼看这父子俩都不大聪明的样子,只好叹了口气,解释道:“所谓华夏通史,即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文明史,这部史书,可以从上古的有巢氏、燧人氏等神话传说为起点,再到后来的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晋,经隋唐再至宋明……将我华夏民族的自古以来的历史,统统编纂集册。”
“这……怕不得编出上千册书来?”朱元璋一听,当即惊呼道。
要知道,光是一部《元史》,就已有二百一十卷,而这元朝国祚不足百年,与浩如烟海的华夏文明历史相比,简直渺小如同蝼蚁。
真要照陆羽的要求编写,怕那史书得有上千册之多,就这武英殿中的高大书架,怕都摆不下。
“额,大可不必!咱要编这本书,又并非为了记录历史,倒没必要编得那么详细,只需选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便可。”陆羽笑着摇头道。
看朱家父子仍有些迷糊,他只好再细作解释道:“就拿夏朝来说,我们不必将所有发生在夏朝的事件统统记录,只需记录大禹、夏启、夏桀等几个知名君主,将他们的生平事迹大略阐明,便已足够。”
“再往后历数,便该讲讲那夏朝灭亡的过程、原因,以及商朝如何平定天下,至于后面的周朝,只须介绍武王伐纣,周公辅成王,烽火戏诸侯等等,再选定一些春秋战国期间几场重大战役,讲明其前因后果,阐述其影响,便已足矣。”
他大略做了番解释,最终给出总结道:“这华夏通史只需要将各朝各代的特点,及其发源、发展历程,以及它们衰败的原因大致总结出来,便已足够,如此凝练浓缩,我华夏数千年历史,可总结出一部数十万字的精简史书,说是华夏通史,实际上称之为华夏简史更为准确。”
朱家父子听得一愣一愣,各自托腮捋须,思虑了许久。
“可是……如此大费周章,究竟有何好处呢?”朱元璋有些不解。
修一下元史还可以当作给上一个王朝的盖棺定论,但修华夏通史,虽说只是简史,可要疏理这么长的历史,仍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朱元璋向来是个实用之人,若仅仅只是为了好大喜功,大可不必如此。
“当然是为了朔源正统,咱们将华夏历史一以贯之,从上古一路编到我大明,就是为了向天下人昭示:我大明朝上继三皇五帝,乃是天地正朔、华夏正统!”陆羽说完,笑嘻嘻的看向朱元璋。
“华夏正统?”听到这个,朱元璋两眼一亮。
对于这正统之说,朱天子是极为看重,否则他也不会为了证明大明的正统性,承认他所取代的前元也是正统王朝。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会因为诸藩属国前来朝拜臣服,而窃窃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