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夏问出这句话并不是没有缘由的。
这个女人给她的感觉一直不太像人类。这种感觉也不好说从哪里来的,但就是不像。
经过雪冷水的喷洒后,她四肢上出现的鱼鳞状纹样,以及那颗莫名出现、让颜夏滑了一跤的珍珠,几乎都在指向鲛人这个可能。
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出珠。
这个描述出自西晋的《博物志》,是人类对鲛人最基础的认知。但是其他的,就乱七八糟了。
首先,鲛人外表完全是人还是人面鱼身?其次,鲛人的声音有没有特殊作用?
不知道,全都不知道。
因为鲛人和人类交往频率在这几百年骤然下降,在现代更是被认为是一种已灭绝的类人物种,所以关于鲛人的传说虽多,但无法验证真伪。
事实上,鲛人自一开始,就是描述一种在水里生活的人,他们还发展了在海里的农业和手工业。
人鱼是一种特殊的半人半鱼的生物,它们不会像故事里的小美人鱼那样,为了得到灵魂把鱼尾化为腿,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
恰恰相反,华国的人鱼,只会上岸了跟搁浅的鲸鱼一样,急着回到水里,因为它们没法在陆上久居。
宋代的《徂异记》就曾记载过,上半身为美丽女子,下半身为鱼的人鱼搁浅在岸上,在陆上都快干死了,最后被人帮忙推回水里才活过来的记载。
但是明确地描述为鲛人的物种,在交流最频繁的时期里,都是人,可以在岸上久居,不存在离开水就得干死的事,所以也有人认为,鲛人的在水中生活是在船上,而不是在水里。
他们会和人类贸易,甚至还有鲛人在人类家中租房居住卖绢,卖完以后用个盘子哭出一盘珍珠充当房租的事迹。
旃然派也不知道鲛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因为没打过交道。但是因为他们太有名了,所以门派典籍里把能收集的材料全都给塞进去了。
矛盾吗?那背吧,说不定哪天就用得上了。
颜夏恰好书还是努力地背了一下的。
《山海经》里曾经提过一个叫雕题国的地方,东晋郭璞在注释的时候是这么写的:
雕题,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无独有偶,东汉杨孚所着的《异物志》里,对雕题也是类似的描述:
画其面皮,身刻其肌而青之,或若锦衣,或若鱼鳞。
是的,汉唐之际,鲛人都是人类模样,只是身体上有鱼鳞刺青而已。
所以,这真的不是鲛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