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皇传嗣后主,假权杨素,亡国丧家,其来渐矣。民怨神怒,降兹祸乱。致天之罚,理应其宜。世袭唐公,领河东讨捕使、太原留守李渊寝寐不安,欲匡复正义、扶助神器,因兴义兵行勤王故事,废旧帝立新帝。即日起建太原大将军府,置三军,所属郡县悉随襄助。”
这是李渊为起兵所写的檄书。
历史的章法有迹可循,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野心家,他们对于时局,都有着精准的判断。不管是起义失败的杨玄感、李密,抑或是刘文静、裴寂、甚至于刘武周他们,都意识到了隋朝大势已去,因此,他们果敢出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些英雄,无不想在这个乱世里得到他们想要的,或为摆脱困境,或为逆转命运,或为荣华富贵……当然,更有想取代隋朝,成就自己的霸业的。
取代隋朝,李渊父子从晋阳开始。既然晋阳被隋炀帝称为“龙兴之地”,那么,他们就要打破所有带有隋炀帝特征的东西,然后赋予他们李唐特征。
晋阳的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润物细无声地。
隋炀帝在太原的“后宫”——晋阳宫,成了李渊的指挥中心。那曾经高高挂起的,带着脂粉气的“晋阳宫”三个字,也被“大将军府”四个字替代了。那弥漫着脂粉香的温柔之乡,渐渐散发出了野性的味道……
晋阳宫里,妖娆妩媚的女人们,除了几个被李渊、裴寂挑走做了他们的妾外,其余的全部放了。看着倾巢而出,四散而去的美人,看着那些或双眼含泪,带着留恋,或憎恨离去的美人,李渊内心虽也心猿意马,却也只好看着她们的背影在心里“怜香惜玉”。
裴寂曾建议李渊留下这些女人,等以后坐稳江山后,充实后宫。李渊拒绝了,他清醒地认识到,此时需要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和当今皇上完全不一样的人,只有这样,他才会获得那些反对皇上的人的支持。
他,需要一个好名声为他的谋反正名。
隋炀帝重修晋阳宫,劳民伤财,百姓哀怨痛骂,李渊呢,把晋阳宫的妃嫔宫女解散,正好迎合了百姓的心理,对他们之后的发动兵变大有好处。其实,建议这么做的,不是李渊,而是李世民。
李渊当时虽有不舍,却觉得儿子说得很有道理。和天下相比,这些女人又都算得上什么呢?一旦他坐上皇位,天下都是他的了,天下的女人,能不是他的吗?
李渊打着“废昏立明兴义兵”的旗号,在太原的兴国寺前设坛誓师,发表演讲,那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在众人面前承认他要起兵。虽然,起兵准备早已进行,可对“起兵”二字,李渊一直躲躲闪闪。
誓师大会非常成功。李渊做得煞有介事,那私底下曾做了无数次彩排的演讲,被李渊的声情并茂,搞得像即兴演讲。他爱天下苍生,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很是同情,为因连绵战争在战场上死去的将士惋惜,对当今皇上的昏庸无道很是愤怒……
没有反对的声音,有的只是群情激昂。
在这场数万人的誓师大会上,李渊列举了隋炀帝的很多罪状,那种种罪状,仿佛告诉众人,再不推翻他,天理不容;那种种罪状,是百姓们深恶痛绝的,恨之入骨的。就这样,以人民的名义,李渊开始了他坐上皇位的伟大征程:举义兵、入长安、立隋室、篡位建国……
第十二节李渊自封大将军(1)
公元617年6月9日,承庆殿气氛热烈而肃然,那曾经带着暧昧,泛着脂粉香的屏风,被带着斧形花纹图案的屏风所替代。那一个个斧形花纹,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已不再是女人的温柔乡,而是男人的血腥战场。
青铜熏炉里燃起的袅袅轻烟在空气中飘荡,礼乐声响起,大门推开,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裴寂、刘政会、长孙顺德、刘弘基、阿史那大柰、温大雅、柴绍等一行人昂首阔步而来,走到大堂中间,他们自然分成两排,笔直站立。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掩饰不住的激动,他们知道,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来了,以后若反隋成功,夺得天下,他们之中的每个人都将是开国功臣,有着至高的荣耀。
李渊的兴奋不言而喻,被皇上表弟压制的年代结束了,从此刻起,他将要和表弟争夺天下了。他内心激情澎湃,即使在竭力压制,却也能从他不同于往日的动作中发现。
昂首挺胸,迈着方步,像阅兵似的,李渊一步步从两排人的注视中走过,走到中间位置,站定。在从两旁的每个人的脸上扫视一遍后,他说:“起兵在即,在这个良辰吉日,就让彦弘把檄文念给大家听吧!”
温大雅出场了,他缓缓从队列中出来,因过分激动,显得有些拘谨,手里的檄书是在誓师大会上李渊念过的,温大雅烂熟于心,此时再念,听到的人依然激动不已,热血沸腾。
“文皇传嗣后主,假权杨素,亡国丧家,其来渐矣。民怨神怒,降兹祸乱。致天之罚,理应其宜。世袭唐公,领河东讨捕使、太原留守李渊寝寐不安,欲匡复正义、扶助神器,因兴义兵行勤王之事,废旧帝立新帝。即日起建太原大将军府,置三军,所属郡县悉随襄助。”
这封檄书虽由刘文静执笔,但却是在和李渊、李世民、裴寂三个人的反复磋商、反复推敲之下写的。温大雅再念时,在场的所有人,仍然觉得在这个民怨神怒的时代,他们担负着“匡复正义、扶助神器“的责任。在这个国家危难之际,他们必须出手,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