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李过、高一功等人最终投入南明怀抱的原因,并非佟养和的离去,而是堵胤锡的到来。
堵胤锡,字锡君,改字仲缄,一字牧子,号牧游,江苏宜兴人。
堵胤锡自幼贫寒,六岁丧母,十一岁丧父。
所幸父母在世时为他定了一门娃娃亲,岳父陈大懋是个忠厚之士。陈家虽然也穷,但并没有嫌弃这个可怜的小女婿,收留了他,并聘请塾师教他诗文。
成年后的堵胤锡是个很有性格的人。
为了谋生,他先后做过塾师、相卜,混在社会底层,流离奔波,备尝艰苦。
在这样的艰辛中,堵胤锡爱上了喝酒,嗜酒如命,醉后便狂放不羁,喜谈兵剑,大言盖世,有立不世功名之想。
他曾经将累年辛苦得来的仅有积蓄换成银锭,让人铸成一个头颅状的大杯,可容酒一升,在上面刻上“雪山煮酒夜谈兵”七字,随身携带,片刻不离,以为饮具。
他自己还篆刻有一个玉印,印文为“三不要痴男子”,自称“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到处招摇,被时人视为狂士。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廷为了抵御后金,广招士卒,远输关外。堵胤锡这时游荡到无锡,思奋建功,挥毫作下万言书,上呈无锡知府,大言不惭地称:“只要让我带领十万兵马上战场,就能使善于骑射的人充分发挥其骑射的本领,善于使用长槊刺击的人充分发挥其刺击的本领,善于运用兵法的人充分发挥其运筹帷幄的本领,战场上所有的变化都由我操纵,战斗的胜负全在我的掌握之间,我不仅能人之所能,而且能人之所不能。”
万言书中还明确指出:熊廷弼如果得不到我的帮助,一定会败得很难看。
知府读了,啼笑皆非,连骂荒唐,不许入募。但又觉得堵胤锡行事、言论虽然怪诞,却也不失为一奇才,于是派人找到他,嘱咐他多读书,激励说:“你本来就不是寻常之辈,只是如今还不到派用你的时候,你的功名未显,谁都不屑和一介狂生合作的。”
堵胤锡听从了知府的劝告,以无锡籍补府学弟子员,潜心读书。十一年后,中乡试,又三年,中会试,成了进士。
及第后的堵胤锡痛念自己幼小就离家漂泊,父母有生之年,自己不能供养;父母死亡之时,自己没能下葬,且多年没有祭吊,于是乞假归里,守墓三年。
此举,得到了时人的称赞。
老夫子黄道周还专门为他作《礼问》一篇,给他的孝道点赞。
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8年)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间,堵胤锡先后任南京户部主事、南京户部山东司郎中、湖广长沙知府等职,在征剿农民起义军中屡建奇功,成功斩杀了萧相宇、李鬍子、草上飞等数十名民军首领,因而得崇祯帝的赏识。
甲申(公元1644年),崇祯自缢殉国。远在长沙的堵胤锡号泣绝食者数日,痛赋《坠龙骚》五章。
弘光登位,升堵胤锡为湖广布政司参政,兼按察司佥事,分守武昌、黄州、汉阳。不久,又改按察司副使,提督湖广通省学政。
次年,左良玉移师东下,督师何腾蛟入长沙,与堵胤锡分摄湖北巡抚事,驻常德。
不过,此时南京已陷,大明国势之亡就在呼吸之间,堵胤锡与文臣章旷、武臣杨培东等倡议勤王,誓死以济国难。
堵胤锡给儿子寄书道:“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国破家亡,我还能再说什么?只有鞠躬尽瘁,危疆待命,事急则赴汤蹈火,事缓也不过命悬一线,只要无愧于祖宗父母,这就足够了!”
在信中提及身死事,堵胤锡嘱咐说:“我儿如果身披蓑衣终生事农,使我堵氏春秋两季不乏祀火,子孙相传,并永不出仕二姓,就可以使我不失忠义,你不失孝道了。”忠义之志,跃然纸上。
堵胤锡还特别将孙子的名字改作“世明”、侄孙则改为“正明”,以示堵氏家族势必尽力效忠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