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心理学知识用在家庭教育 > 第1部分(第3页)

第1部分(第3页)

但这位妈妈清楚地看到,孩子的嘴上还带着刚才吃饼干时留下的饼干屑。

孩子为什么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呢?其实,如果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考虑,这种现象就很好理解。4~6岁的孩子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自我角色认知,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懂得了很多事情,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心理需求,那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但这时期的大多数父母常常是忙于工作或家务,往往无暇顾及孩子,当需要他人关注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出此下策”,冒着被惩罚的危险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因此,对待孩子的这种撒谎行为,家长千万不能惩罚孩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惩罚孩子,就意味着孩子的“诡计”得逞,从而会继续这种撒谎的行为以赢得父母的注意。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对孩子的撒谎行为视而不见,事后再找机会告诉孩子,其实父母时刻都在关注着他,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成长历程:成长教育中的心理学(2)

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而使孩子的心理遭到伤害,甚至是阻碍孩子心理发展的事例还有很多;在此我们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总之,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并且要了解孩子在每个心理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进入到科学的轨道中去。

那么,在幼儿期、少儿期、青春期这三个重要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什么呢?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完成这些任务呢?

方法一:幼儿心理依恋期:多爱抚、多拥抱、多亲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刚出生时,在心理上并不能认识到有一个外部世界,他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中,类似于一种自闭,被称为原型自恋状态。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两个月,这段时间,孩子心理成长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依恋转移,即由对自我的依恋,向对母亲的依恋或他人的依恋转变。

在这个时期,假如母亲性情暴躁,动作不细致,对孩子疏于照管,经常让孩子处于口渴、饥饿、寒冷、潮湿等不安状态,那么孩子就不能与人形成良好依恋。这种情况还会使孩子出现心理发展滞后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自闭。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完成幼儿期的这种依恋转变呢?

对此,心理学家哈洛等人设计过一个实验,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

他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一个母猴的模型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绒布。然后,在两个“妈妈”身上分别放一个奶瓶,再把两个“猴妈妈”和刚刚出生的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了。然而,即使“铁丝妈妈”身上有奶瓶,“布妈妈”身上没有奶瓶,小猴只有感觉饿了时,才跑到“铁丝妈妈”那儿吃奶,而其余的时间则依偎在“布妈妈”怀里。

哈洛等人对此的解释是: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是母猴能给小猴柔和的感觉。

“布妈妈”给予小猴的还不止这些,在小猴离开“布妈妈”出去玩耍时,如果突然给它看一个模样古怪的庞然大物,小猴会惊恐地撒腿奔向“布妈妈”,紧紧依偎着它,逐渐定下心来。可是,如果把“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可见,“布妈妈”还能给小猴安全感。

后来,心理学家哈洛等人给“布妈妈”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里装上灯泡,使“体温”升高。这时相比之下,小猴就更愿意去找温暖的“布妈妈”,而不愿找冷冰冰的“铁丝妈妈”。当然,当“布妈妈”能够做动作时,如抚摸、拥抱小猴时,小猴就越来越离不开“布妈妈”了。

但是,“布妈妈”的母性特征再丰富,也不能同真的母猴相比。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成年后不同程度地带有行为上的偏差,类似人类的精神疾患。

由此可见,幼儿期孩子心理依恋的完成,仅仅是有食物吃是完全不够的,他们还需要父母的拥抱、亲吻、爱抚等肢体抚慰,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父母的接纳、温暖和爱。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才能与父母、与他人,形成信任、安定、亲密的依恋关系,才能形成活泼、热情、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孩子的成长历程:成长教育中的心理学(3)

事实上,这段时期孩子依恋的完成,一般都是妈妈协助他们完成的。除哺乳、给孩子一个舒适的环境之外,还需要妈妈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爱抚、拥抱和亲吻,并不时地轻声与孩子“说话”,让孩子感知自身之外的世界,感知母亲的存在,感知他物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依恋就能很好地完成。

当然,还有很多妈妈由于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而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完成这种依恋。其实,妈妈们的这种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虽然婴儿不会说话,但他会用表情来表示他内心的感受与欲望,例如,饥饿时,他会大声哭闹,而高兴时,他又会手舞足蹈。所以,对于孩子的这种表达,大人要给予积极的反应,当孩子哭闹时,要及时通过哺乳、爱抚等安慰孩子;当孩子高兴时,家长也要通过说话、动作等,让孩子明白,你在分享他的快乐。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一些家庭由于某种原因,妈妈不能陪在孩子的身边,而孩子对妈妈并没有依恋。出现这种情况,妈妈也不必过分担忧。实际上,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是可以进行补偿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补偿必须在孩子5岁之前完成。否则,这将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在此,父母必须牢记:

◇5岁前,爸爸妈妈必须帮助孩子完成心理依恋。

方法二:少儿自我认同期:寻找一切时机鼓励孩子

现在,很多五六岁,甚至七八岁的孩子,还常常有这样一个坏毛病:不喜欢去幼儿园或学校,整天跟在妈妈的身边,简直就成了妈妈的小“跟屁虫”。而且,除了妈妈之外,他们不愿意跟任何一个人在一起,包括爸爸。

经过多年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发现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更可怕的是,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做其他事情,他们常常会被强大的自卑心理包围。

其实,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