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崇祯八年精校版txt > 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1页)

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1页)

自打崇祯穿越过来之后,几经努力下,国库虽然较从前宽裕不少,但其中的大头依旧给了军队,尤其是辽东军阀们。

卢象升、洪承畴这几人的军费花的值,人家是在用心剿贼,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花费也少。

辽东每年的巨额军费太不值了,这不是在花钱养兵,这是在养猪。

虽然知道被坑,但崇祯暂时还不能动他们,辽东必须稳住。

这十几万人马虽然鲜有战功,但至少把建奴遏制在了山海关以外。

要是崇祯手头钱多的花不完,就这样和建奴耗下去,用不上十年就能把建奴耗死。

当然了,前提是不能让女真人从别的地方破口入关抢掠。

女真人要是不劫掠,他们怎么养活自己?就凭从大明抢去的汉人种地?那也只够糊口,种地能种出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所以,辽东还是忍忍吧。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军阀们要多少给多少,而是让兵部和辽东多扯几次皮,中间分几次给一些,稳住军头们。一来一回之间,一年就过去了。崇祯打算两年内解决辽东问题,现在尽量拖延拨银的时间,还不能让军头们烦躁,杨嗣昌可就有的头疼了。

现在崇祯再也不用几万两银子这样的小钱发愁了。

巩凡物在长芦盐场晒盐已经取得成功,现在京畿一带的新盐不用再从山东长途运输过来。

这样就降低了不少成本,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长芦的新盐也足以满足北方市场,并且运输距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寿光盐场一直在稳定的扩产中,新盐堆积如山下,才有了山东盐往南倾销的事件。无他,北方市场趋于饱和,只能向南。

在崇祯的授意下,往两淮盐区销售的新盐,以每斤十五文的价格卖给当地中小盐商,尽管利润大幅减少,但抢占市场最重要。

价格如此之低,就是要让行销商有利可图。然后再加上锦衣卫的威胁恐吓,这些盐商哪有很大的势力跟锦衣卫这样的怪物抗衡?况且人家卖的盐质优价廉,比原先的大粒苦盐强出太多,销路一定会更好,自己何乐而不为?

崇祯粗略算了一下,单单在百万人口的京师,新盐每年就能给他带来至少五十万两的收入。

要是算上北直隶其他府县的数百万人口,就是五十万乘以x的银子。

哪怕再打个折,每年也在一百五十万两左右。

现下新盐正在向山陕、河南、湖广一带推广销售,但因为局势不稳,再加上道路运输等问题,所以进展比较缓慢。

新盐在山东各个府县逐渐占据市场,因为寿光盐场此前一直以打开京师市场为主,所以未曾就近占据山东。

毕竟刚开始的产量有限,仅供京师一带也就刚刚好。

现在既然长芦接手北方,那寿光盐就可以全力供应本地,兼顾两淮地区了。

既然手中有了稳定的收入,并且更多更大的进项已经看得到,那就不能做守财奴。要把钱花出去,让钱流动起来,这样才能直接或间接的带动社会的进步发展。想拉动消费,就必须再找一个消费群体,各衙门的吏员近两千人,涉及到同样数目的家庭,加上他们的影响力,值得去大力培育。

从东厂提供的情报来看,京师各个衙门的大多数吏员过的确实不如意。

京师衙门众多,除了广为人知的内阁以及六部、督察院以外,主要还有六科、五寺、顺天府、厂卫等部门。

六部除了尚书和左右侍郎等堂官以外,还有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主官。各司下又有人数不等的书办、吏目、随员等具体办差人员,更有马夫、厨子、更夫等杂役,这些人加起来足有好几百人。

全部算起来,京师的吏员杂役数量几近两千人,这还不包括厂卫和内廷的二十四监。

整个京师吃皇粮的人太多了,京营三万余人马,勇卫营扩充到了两万人,锦衣卫一万多人,内廷的太监宫女也有万余,这些人都要靠着崇祯的内帑养活。

崇祯有钱之后非常大方,大幅提高了这七八万人的的月薪和待遇,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的安全问题,所以银子必须花在刀刃上。

军队以及内廷这些人虽然手中有了余财,但一是身份受限,二是很多士卒都是北地逃难来的孤儿,在京并无亲眷,所以很难在外花销,起不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但这些衙门里的吏员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是京师本地人,家口都住在城里,所有的花销都在京城。

这部分人要是手中宽裕后,其日常所费将会成为另一个消费主体。

虽然在朝廷供职听上去很风光,但众多吏员们却是有苦自知。

随着财政收入的日益恶化,国库里也是空空如也,哪有多余银钱支付吏员们的月薪?

既然没有本色,那就用折色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