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唐气象谢幕 > 第11章 李世民与魏徵(第1页)

第11章 李世民与魏徵(第1页)

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是关乎王朝兴衰的大事。君臣关系健康,国家往往强盛;反之,就会走下坡路,甚至灭亡。

历史上有过许多这方面的案例,最为着名、流传最广的当属初唐时期李世民与魏徵这对君臣了。

唐太宗的继位方式虽说不太光彩,但任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一位难得的优秀帝王。在他执政的前十年里,朝堂上基本没有党派之争,文臣武将既和谐团结,又敢于批判,使得大唐在乱世中迅速崛起,不仅外邦臣服,而且国内轻徭薄税,百姓幸福指数爆棚。

太宗为避免重蹈隋炀帝、以及东突厥颉利可汗的亡国覆辙,鼓励臣子谏言,指出为政过失。在他的倡导下,涌现出一大批以民生为重、敢讲真话的诤臣,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玄宗时期。而魏徵,无疑是其中佼佼者!

魏徵,字玄成,河北晋州人。早年投靠瓦岗军跟随李密,后又辅佐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归入李世民麾下。先后担任谏议大夫、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等要职。

他相貌平平,却极富胆识与韬略,善于扭转皇帝的错误想法。有时遇到太宗震怒,他也敢于直言进谏,且神色从容,坚持己见,太宗每每为之让步。

太宗得到一只鹞子,非常喜爱,时常放在胳膊上把玩。有次远远望见魏徵过来,急忙将鹞子揣于怀中。其实魏徵早看到了,为了避免太宗玩物丧志,他故意拉长奏事时间。等魏徵走后,鹞子早被捂死了。

还有一次,魏徵请假探家,回来时对太宗说:“他们都说陛下要去终南山,外面都已准备齐妥您又不去了,这是为什么?”太宗苦笑着说:“开始朕确实有此想法,但一想到你的态度,朕就不想再去了。”

魏徵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众多利国利民的好理念、好观点,对李世民的施政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形成。死后获赠司空,谥号“文贞”,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01】劝阻封禅

封禅,是我国古代帝王前往泰山祭祀天地的重大礼仪活动。是古时君臣极为重视的国家级大型典礼,通常用于昭示太平盛世。太宗之前,有信史记载的封禅帝王仅有秦始皇、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三人。

贞观四年(630年),李靖、李世积击破突厥,大唐声震四方,盛世气象初显;贞观五年(631年),赵郡王李孝恭、利州都督武士彟先后奏请太宗封禅,均被太宗所拒。

贞观六年(632年)正月,文武百官再次奏请,太宗这次虽予以拒绝,但内心却很向往。在群臣的不断怂恿下,太宗准备批准,魏徵却坚持认为不妥。

太宗有些不高兴的问:“你不愿让朕封禅,是朕的功劳不够高?”

魏徵答:“您功高盖世。”

太宗问:“是朕的德行不够厚?”

魏徵答:“您德行深厚。”

太宗问:“是中国还未安定?”

魏徵答:“已然安定。”

太宗问:“是四夷还没服从?”

魏徵答:“服从了。”

太宗问:“是庄稼没有丰收?”

魏徵答:“丰收了。”

太宗问:“是符瑞还未降临?”

魏徵答“已经降临。”

太宗诧异的问:“那你为什么不同意?”

以太宗的威严,如果换一个人,在这一连串的逼问下恐怕早已吓得说不出话了。

魏徵却从容应答:“陛下虽已满足上述条件,但天下在隋末乱世后人口仍未恢复,仓廪仍不丰盈。您车驾东行,千军万马相随,仅保障这些人的吃穿用度,百姓就难以承受。”

“况且陛下封禅,远方国家君长都要陪同。如今中原腹地受战乱影响,从洛阳至泰山沿途人烟稀少,很多都方草莽丛生一片荒芜,这不是把他们引入纵深窥探我们虚实吗!”

“再说封禅路途遥远,您赏赐再多恐怕也难以做到人人满意,连年免税都未必能弥补百姓劳苦。您崇尚虚名却收获不到半分实利,那为什么一定要去呢!”太宗无言以对。恰好遇到河南、河北数州罹患水灾,封禅随即叫停。

太宗认真思考了魏徵的话,终其一生也没再提过封禅,而是把留名青史的机会,让给了后世子孙唐高宗、唐玄宗。

【02】推行善政良法

贞观二年(628年),交州(今越南境内)都督李寿因贪污被治罪撤职。太宗因瀛州(河北沧州河间)刺史卢祖尚文武兼备且官声较好,将他征召入朝,告诉他说:“交趾这地方地域广大,长期缺乏贤人治理,需要你这样人才前往镇抚。”

卢祖尚一开始很高兴,答应下来。谁知不久就反悔了,推说自己身体不好,不适应那里气候。太宗很不高兴,让杜如晦他谈话,告诫他:“匹夫尚且重视承诺,你怎能答应了朕又要反悔。”卢祖尚也不知抽了哪根筋,就是不同意。

太宗再次召见他亲自做工作,卢祖尚仍不同意。太宗怒斥他说:“我堂堂一国之君,如果连安排个人都安排不动,还怎么治理天下。”盛怒之下,直接在朝堂上处死了卢祖尚。

事情过后,太宗有些后悔,在与侍臣闲聊时问:“齐文宣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