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寒林漠漠烟如织 宋词三百首 > 第10章(第1页)

第10章(第1页)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①,照水红蕖细细香②。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③。殷勤昨夜三更雨④,又得浮生一日凉⑤。

【注释】

①翻空:在空中飞翔。

②照水:映照在水面上。蕖:芙蕖,荷花的别名。

③杖藜”句:拄着藜杖慢步行走,太阳也渐渐转向西方。这里是说借散步消磨时光。杖,用作动词,拄。藜,藜茎做成的手杖。

④这句说,天公十分作美,昨夜给人们下了一场透雨。殷勤,尽心,周到。

⑤浮生:短促而飘忽不定的人生。

【简说】

这首词作于元丰三年至六年(1080~1083)间,时苏轼在黄州。作品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片写景,由远而近:“林断山明竹隐墙。”然后镜头顺次移至茅舍的周围:“乱蝉、衰草、小池塘”。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展示出一幅醉人的画面。上片写景十分突出,远景、近景、动态、静态、视觉、听觉、嗅觉,全都配合得恰到好处,自然而不板滞,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下片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作者便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在这幽闲静谧的环境中,作者沐浴着雨后潮湿、凉爽的空气,心旷神怡,不禁感谢“殷勤昨夜三更雨”,使人们“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不用典,不雕琢,采用白描的手法;铸词造句,鲜明、准确而又生动;音节和谐、优美,读起来十分顺口。此外,作者“以诗为词”的特点,在本篇也表现得比较明显。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①,梦盼盼②,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③,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④,铿然一叶⑤,黯黯梦云惊断⑥。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⑦。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⑧。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⑨。异时对、黄楼夜景⑩,为余浩叹!

【注释】

①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燕子楼:在今徐州市,为关盼盼所居之地,现旧址已废。

②盼盼:关盼盼,唐代徐州著名歌妓。礼部尚书张建封纳盼盼于燕子楼,三日乐不息;后又另建新燕子楼,专供盼盼居住。张建封死后,盼盼念旧爱不愿改嫁,独居燕子楼十余年。

③明月如霜: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④如三鼓:三更鼓咚咚响了。,击鼓声。如,语助词。《晋书·邓攸传》: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

⑤铿然一叶:形容深夜寂静,一片树叶落地也铿然作响。铿然,金石声。

⑥“黯黯”句:梦中惊醒,不禁黯然心伤。梦云,隐用宋玉《高唐赋》中楚怀王梦巫山神女行云下雨事,喻梦盼盼。惊断,惊醒梦断。⑦觉来:醒来。

⑧“天涯”三句:我已厌倦了在远方作客,很想回到山中去过田园生活,可是故乡渺远,枉自望眼欲穿。故园,故乡。

⑨旧欢新怨,指人间的欢怨情事。

⑩异时:以后的某个时候。黄楼:苏轼在彭城东门兴建的一座大楼。

浩叹:感慨深长。

【简说】

《永遇乐》是苏轼于元丰元年知徐州时写的,是一篇别具意境的佳作。词中写的是梦盼盼的事,但审细阅读似乎别有寄托。

上片写夜景和寻梦。“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以霜比喻皎洁的月光,以水比喻清凉的风,景色可以说是至清至幽。鱼儿跳,露珠滚是动景,却给人以极静的感觉。树叶落地竟铿然作响,其静更可想见。梦被“铿然”的落叶声惊断,却无处寻找失去的梦境。下片写感。先写思归的心情和望眼欲穿的急切。“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说:“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由燕子楼之人去楼空,联想到人生无常,古今如梦,叹息无人梦醒。作者把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感慨深沉,含蓄蕴藉。

“贵神情,不贵迹象”,是苏轼的二个重要美学观点。虽是怀古,而遗貌取神,偏重于写景抒情,写景抒情的技巧,也臻于娴熟的境地。

念奴娇

中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