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旧五代史的体例 > 第2章 韩建二(第1页)

第2章 韩建二(第1页)

在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的二月,一场震撼朝野的风暴悄然酝酿。此时的大唐帝国,虽已不复昔日辉煌,但宫墙内的暗流涌动,依旧能让人感受到权力斗争的残酷。有人密告韩建,声称睦王及另外七位王子正密谋对韩建不利,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表面的平静。韩建,这位在乱世中崛起的权臣,面对如此严重的指控,没有丝毫犹豫,立即采取了行动。

他迅速将涉嫌谋逆的八位王子囚禁于一处隐秘的别宅,切断了他们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这一举动不仅是为了自保,更是为了震慑那些可能心怀不轨的势力。同时,韩建还遣散了随驾的殿后军两万人,这一决策既减少了潜在的反对力量,也向世人展示了他对于局势的掌控力。然而,韩建的狠辣手段并未止步于此,他还下令处决了捧日都头李筠,此举无疑是在向所有人宣告:任何挑战他权威的人,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一系列事件之后,天子的权势被进一步削弱,几乎成了名义上的存在。宿卫之士,那些本应保护皇帝安全的忠诚卫士,也在韩建的清洗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皇权旁落,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整个朝廷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氛围之中。

时间转眼到了八月,韩建再次出手,这一次,他派兵包围了十六宅,通王以下的十一位王子在石堤谷遭遇了残酷的厄运,他们被冠以谋反的罪名,惨遭杀害。与此同时,韩建还除掉了太子詹事马道殷、将作监许岩士等昭宗的宠臣,甚至将宰相朱朴贬黜出京。这一系列举措,无不体现出韩建在朝廷中的绝对控制力,以及他对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的零容忍。

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华州被升为兴德府,韩建也顺理成章地担任了府尹一职,这标志着他在地方上的势力进一步巩固。同年八月,昭宗终于结束了漫长的流亡生活,回到了京城。但此时的京城,早已不是昭宗记忆中的模样,韩建等权臣的势力如日中天,皇帝的地位岌岌可危。

为了安抚韩建,昭宗在回京后的九月,册封韩建为太傅,并进封许国公,还赐予了象征着无上荣耀的铁券。这些恩赐,既是昭宗对韩建实力的认可,也是无奈之下的妥协。然而,权力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韩建并未因此而满足,他仍在暗中策划着更大的阴谋。

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这一年,朝廷再次陷入了动荡之中。十一月,宦官韩全诲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竟然迫使天子前往凤翔。而韩建,这位曾经的朝廷重臣,也卷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他的参与,无疑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

消息传至太祖耳中,这位在乱世中崛起的枭雄,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迅速从河中率军向西进发,决心要在这场权力游戏中分一杯羹。当太祖的前锋部队抵达同州时,韩建的判官司马邺选择了献城投降,这一举动无疑为太祖的进军铺平了道路。

随后,太祖的大军逼近华州,韩建终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太祖的兵临城下,韩建不得不放下往日的骄傲,乞求投降。然而,太祖并未轻易放过他,而是严厉责备他胁迫君主的罪行。韩建为了推卸责任,竟将一切罪责都推到了从事李巨川的身上,声称自己只是受了他的蒙蔽。太祖听后,怒不可遏,立即下令斩杀了李巨川。

关于李巨川的死,历史上留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据《北梦琐言》描述,韩建在求饶时曾说:“我不识字,凡是朝廷的章奏、邻近的书信,都是李巨川代写的。”这番话,似乎是在暗示李巨川才是幕后主使,而他只是无辜的受害者。然而,真相究竟如何,已无从考证。

另一种说法则来自于《新唐书·李巨川传》。据该书记载,李巨川在得知韩建投降的消息后,主动前往军门请罪,并试图通过谈论当世利弊来挽回自己的性命。然而,他的才华却引起了太祖属官敬翔的嫉妒。敬翔因文学才能侍奉太祖左右,他担心李巨川一旦被重用,自己可能会失宠。于是,他诡辩说:“李巨川确实是奇才,但对您不利,怎么办?”这番话,无疑是在暗示太祖,李巨川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是个潜在的威胁。当天,太祖便下令杀了李巨川。

尽管李巨川的死因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死与韩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太祖与韩建之间,却并非只有仇恨和敌对。事实上,他们两人在军中曾有过兄弟般的交情。因此,当太祖见到韩建时,心中的怒气瞬间平息了许多。不久之后,太祖甚至上表推荐韩建为许州节度使,这一举动,既是对韩建过去功绩的认可,也是对他未来忠诚的期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