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降之计成功后,刘廷翰、李继隆带领部队直接冲杀辽国大军。
辽军一时之间方寸大乱,不远处的李汉琼、崔彦进也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杀入战局,这下辽军彻底溃乱。
由于北、东、南三面都有宋军,辽军只能向西边逃窜,而西边则临近太行山。
在宋军的追杀下,辽军奔走无路、死伤无数(敌觽崩溃,悉走西山,投坑谷中,死者不可胜计)。
宋军一路追击至遂城,斩首辽军万余人,缴获战马千余匹,生擒酋长三人,俘老幼三万口及兵器、车帐、羊畜甚觽。于是辽国的第一次南侵—满城之战以大败而收场。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这场战役:
首先,从战损方面,宋军可以说完全把高梁河之战的损失找补了回来,第一时间重振了大败后的军心士气。
由此也可看出,此时的宋军根本不存在战斗力的问题,在正面交手下,辽军根本没有必胜的把握。
其次,此役宋军能取得大胜,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辽国的汉人韩匡嗣神助攻。
但这种形势断然不可持续,作为看出宋军诈降、且在乱军中唯一能做到整军不乱、徐徐而退的耶律休哥,也经此一役彻底的从辽国一众武将中冒尖,此战后便被辽主耶律贤任命为北院大王,全权负责南面军事。
这也意味着将来宋军再无可能于战场上见到猪对手,只能更加谨慎应对,且要保证己方不出差错。
第三,赵光义对前方将领的干预已经开始明显的展露出来,并且按照将领对他的畏惧来看,将来这种统帅在后方却对前方微操、外行指导内行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影响也会越来越坏。
第四,单说李继隆。
客观地讲,宋朝初年的将领里面,除了曹彬、潘美之外,李继隆是新生代里头一号的人物。
甚至放在整个宋朝哪怕是南北宋一起,李继隆的军事才能也足以位列第一等,属于最多两只手数得过来的。
但是此役他也表现出了一个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是令上位者深感忌惮的,即李继隆极有胆魄、敢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李继隆和他爹李处耘一样,敢担当、敢下决心,只不过他爹行事风格更为猛进。
而这在赵光义及后来他的子孙这里,将会成为影响李继隆进一步领兵征战、为国立功的最大障碍。
这真的是让人十分可惜,李继隆算是生不逢时,若还是赵匡胤做皇帝,以他的慧眼识珠,一定不会埋没了李继隆这种天生的名将,李继隆一定能有更大的展示舞台、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五,就是仔细琢磨一下辽军的战损。
“斩首万余级、获马千余匹”等,这都是正常的战损数据,但后面的“生擒酋长三人,俘老幼三万口及兵器、车帐、羊畜甚觽”等信息,就很值得重视了。
前面我们提到过,辽国是寓兵于民、全民皆兵的兵制,平日里只保留少数的精锐常备军,可一旦需要征集兵力的时候,则是男女老幼全家皆上阵。
从此次宋军的斩获来看,有代表部落的酋长,也有带表家属的老幼3万口,还有代表家庭财产的车帐、羊畜。
这说明经过高梁河之战,辽国已经进入了战时动员体制,大批的征发民众作为军队。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辽队是不发军饷的,民众放弃生产参军战斗,其一切损失和收获都要凭借战争掠夺和分红。
这也就意味着辽国的这种动员体制一旦运转起来,除非对手能打的他只损失、不收获,或者收获的进项填不上损失的缺口,不然他的这种侵略战争就不会轻易停止。
这也是游牧民族和基于农耕的中原封建政权,在战争、发展与和平这种国家重大决策事项上,出发路径和逻辑思维最根本的不同。
不管怎样,辽国的入侵马上就会继续,而且一面是战神耶律休哥的指挥,一面是宋朝“蒋介石”、“微操大师”赵光义的助攻,接下来的战事对宋朝绝对不容乐观。
转过年的980年,辽国继续维持攻势,打响新年第一炮的是山西方向。
三月,辽军进攻雁门关。
此时雁门关的守将正是大名鼎鼎的杨业,而总统山西防务的潘美也在此前刚刚赶到前线,这对王牌组合一合计便定下作战决心:
以杨业带领数百精锐骑兵绕道前出,提前埋伏在雁门关北侧山上,受限于地性因素,辽军赶到雁门关时只能摆出一字长蛇阵。
杨业看准时机,率兵居高临下直接杀向敌军主将位置,一时之间辽军方寸大乱。此时,潘美也带兵从雁门关杀出,在双重打击下,辽军溃不成军,被宋军大败,主将萧咄李被阵斩。
关于这一仗的记载,宋、辽两家差别很大。《辽史》中是一字未提,而宋人却说辽军来犯之众足有10万人。
但是除了人数之外,却只说大败辽军、缴获铠甲革马甚众,而击杀或者俘虏的人头数据却丝毫不见,因此这所谓的“10万之众”极大概率是宋人的夸大而已。
辽军此役的主将萧咄李其时担任大同节度使,此次辽国对雁门关进犯就是以一支偏师力求出其不意打个突击,若拿下太原,则扶持逃奔过去的刘继文重新恢复北汉政权。
刘继文是北汉一代目刘崇的孙子,其父亲就是在刘乘祐死后、又被郭威用计谋玩死了的刘崇长子、准后汉太子刘赟。刘继文后来在北汉担任代州刺史,刘继元投降后,他随即逃至辽国。
本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