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潘美已经是活下来的老资格将领了,他们经验再丰富,也没遇到过刚出门就被辽军骑兵断粮的事情。
完整的跟辽国打过进攻战、防御战、阵地战、运动战的如符彦卿一批人,早十多年前就过世了。
现在这些宋军将领们对辽军的一些作战特点,虽然都听说过,但也仅限于听说过,很少有亲身经历过的,再加上从上到下弥漫的这股轻视辽军的蜜汁自信,思想上、行动上都准备不足,所以雍熙北伐的主力东路军被人家一把抓了鸡。
从982年辽景宗耶律贤过世,标志着宋辽第一阶段战争结束,一直到986年发动雍熙北伐,这期间根本没有见宋朝认真的侦察对手、研究对手,因此高层发起战争的决策和依据极为随意。
促成赵光义开战的,是以外戚贺令图、刘文裕,以及以幻术得到宠幸的侯莫陈利用等几人,理由就是辽国战斗力不行,耶律贤死后更是主少国疑,萧燕燕和韩德让瞎搞,朝堂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与此同时,赵光义还把在“将从中御”中表现出的对武将的限制扩展到了整个臣子群体,武将不能独掌兵权,宰相亦不能参赞军机。
研究打仗就是皇帝跟枢密院的事,宰相是绝对不能碰兵权的,连决策都不行。
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及败,召枢密院使王显,副使张齐贤、王沔,谓曰:“卿等共视朕,自今复作如此事否?”上既推诚悔过,显等咸愧惧,若无所容。
田锡后来的上书也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臣闻前年出师向北,命曹彬以下欲取幽州,是侯(莫陈)利用、贺令图之辈荧惑圣聪,陈谋画策,而宰臣昉等不知。
这种关乎国运、比拼国力的大决战,宰相怎么能连参议权都没有?
赵光义自始至终都在防备着一切可能做大的力量。
高梁河之战刚战败的时候,赵光义每每想起自己屁股上中了两箭,脑子里都是对辽国的恐惧。
然而刚经过满城之战、还没赢几场,就轻视的认为辽国修筑防御工事是害怕了。
也许越是恐惧之下,就越想用轻视来掩盖。
但不管你真实的情感如何,战争这种大事必须要谨慎,要先有敬畏、再有图谋,要未虑胜、先虑败。
赵匡胤在南方没有平定、国家没有稳固的时候,一直采取攻势防御的策略来制衡辽国,防止在北边发生大规模冲突。
即便是在国力增长、府库充实的时候,自己以及一众将领正值盛年,军队的军心士气亦值高峰,他仍然谨慎的谋取对辽作战,何也?
举一个小例子吧:
赵匡胤曾经专门建立了皇帝直属的封装库,并且多次跟身边近臣说,等到这个库存金额达到了一个数值,我就遣使跟契丹谈合约,用这些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契丹不同意,我就用这些钱招募勇士,打仗把燕云地区拿回来。
而赵光义登基后见到这笔钱是什么反应呢—这老多钱要怎么花才能花完啊。
结果呢,君子馆之战打完以后,赵光义就开始要竭泽而渔的收重税了。
一开始我也觉得赵匡胤这样有点太怂了,但是当后来看到还有赵光义这种败家子的操作时,我才有点体会到了赵匡胤的谨慎和睿智。
越无知者越无畏、越自大者越摔跤,无知自大,驴车漂移赵光义也。
你既然自以为是,那又何必担心武将专权、宰相势重呢?你自信背后的气度、优雅、霸气、从容呢?
说到底,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啥也不是还自以为是。
本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