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八月初七,少华山的大寨内,灯火通明,十位头领齐聚议事厅。大寨主九文龙史斌高坐正中,眉宇间透着几分志得意满。座下依次是二寨主青面兽杨志、三寨主伏窝兕曹宁、四寨主火船工张岑、五寨主比子都秦佑、六寨主倒海巨鼋吴堃、七寨主飞天蜈蚣孙玉、八寨主沱江鬼李彪、九寨主背山熊王成和十寨主铁锤天王夏明。
就在这时,一声通报传来:「大寨主,大刀关胜与小天波杨再兴拜山求见!」
史斌闻言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得意:「终于来了。传!」
关胜与杨再兴昂然步入议事厅,刚刚走进,杨志便起身迎上前来,双手抱拳,激动道:「关胜兄弟,再兴贤侄,果然是你们!兄弟当年与关都监在梁山并肩,今日得见,不胜欣喜!」
关胜大笑,回礼道:「杨兄,多年未见,风采依旧!听闻杨都监归入少华山,本欲早日拜会,无奈事务繁忙,今日方得如愿。」
杨志连连点头,侧身介绍道:「这位是大寨主史斌,乃昔日梁山三十六将之九文龙;还有四寨主张岑,亦是梁山旧友。」
张岑站起,笑道:「关都监大名,张某不敢忘。今日得见,真是难得。」
史斌见二人寒暄完毕,方才开口,故作热络道:「关都监名震天下,今日能来少华山,真是蓬荜生辉。听闻将军如今效命朝廷,统兵济南,不知此番前来有何指教?」
「史寨主不必多疑。」杨再兴在旁接过话头,朗声说道,「我叔父杨志与张岑兄长当年同为梁山兄弟,与史寨主也共过患难。此番我们路过少华山,实在是念旧情,特意前来相见。」
杨志点点头,抬眼看向史斌,低声道:「寨主,如今金兵南下,大宋江山危在旦夕,各地义军蠢蠢欲动,不如听听关都监的意思,也许对咱们少华山大有益处。」
史斌冷笑了一声:「杨都监此言差矣。如今天下虽乱,但乱中才有活路。我们少华山有这一万三千精兵,为什么要郁郁于人下?天下是大宋的,还是金人的,与我们绿林中人何干?」
关胜眉头一皱,却仍然按捺下脾气,平静说道:「史寨主话虽不错,但如今的乱世中,若没有强有力的盟友,仅凭一座山寨能走多远?更何况,方郡主不远千里北上救援种家军和孤城太原,已成为义军的中流砥柱。两年前宋公明兄长临终托孤,嘱咐我们效忠定海郡主。史寨主,难道你要违背旧主的遗愿吗?」
此话一出,杨志与张岑脸色微变,低头沉思。杨志更是深深叹息,喃喃道:「若宋公明哥哥有此遗命,咱们这些弟兄自当听从。」
关胜微微一笑,语气不卑不亢:「史寨主,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正是义士匡扶时。关某久闻少华山义气名声,此番特来相助,共议平乱大计。」
史斌一愣,随即挑眉一笑:「共议大计?关都监,您是朝廷大将,而我们不过一群绿林草寇,岂敢高攀?」
杨再兴冷笑一声,斜睨着史斌:「史寨主,这话未免太过谦虚。听闻少华山如今招募上万精壮,连绵山寨遍及少华、太华二山,谁敢说你们只是‘草寇’?」
史斌嘴角微扬,隐隐透出几分得意:「杨贤侄此言差矣。我们虽有万余弟兄,但不过是为了自保而已。天下大乱,各有活法,朝廷又何曾真正顾念百姓生计?」
关胜闻言,正色道:「史寨主,若人人只为一己之私,这天下岂不更加混乱?大丈夫立世,当以天下为己任。何况梁山旧友早有约定,当同心协力,不负宋公明哥哥的遗愿。」
此言一出,张岑和杨志脸色微变,眼中流露出几分复杂情绪。
史斌冷哼一声:「遗愿?梁山泊早已成灰,宋公明若地下有知,只怕也会怪罪我们当年附了朝廷,助纣为虐!」
关胜眉头一皱,厉声道:「史寨主,宋公明哥哥临终之言,乃是托孤于明教方教主,嘱咐我等兄弟辅佐她成事。这位定海郡主虽为女子,却有大义于心。她如今身在巨鹿泽,奋力对抗金兵,连宗泽宗老相公都称她为‘天下义士楷模’。你身为梁山头领,难道要置旧主遗言于不顾?」
杨志闻言动容,低声说道:「大哥,关都监所言不假。方教主当年在河东绿林中助过洒家与张兄一臂之力,恩情难忘。况且宋公明哥哥确有此嘱,咱们怎能不从?」
张岑也点头附和:「史寨主,如今北方金兵猖狂,西北暂时虽稳,但民生凋敝。方教主正是义士,若能助她成事,也算对得起宋公明哥哥了。」
史斌听罢,脸色阴晴不定。他沉吟片刻,终于开口道:「关都监,洒家敬你是条汉子,梁山兄弟我也不想负义。但如今时局复杂,方教主虽有名声,却远在江南东海一带。我们少华山好不容易有了这一万多兄弟,要投效他人,总得看她能否容得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