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历史十大奇冤 > 第12部分(第2页)

第12部分(第2页)

至此,明朝与后金之间的三场大战役:杨镐的12万大军,袁应泰的7万大军,王化贞的12万大军都以溃败告终。而且,这三次大战都是后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他的小战更是数不胜数。后金军已经让明军畏之如虎,几乎到了不战即可屈人之师的程度。

熊廷弼、王化贞因败被下狱治罪。当时,明熹宗天启帝继位后,贪于玩乐,政权由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握,朝廷内部党争日益激烈。以清高自许的东林党和阉党之间势如水火,针锋相对。经过数年的明争暗斗,阉党逐渐占据上风,不少清流正士被迫害致死。因熊廷弼与东林党人过往甚密,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熊廷弼被弃市,时年57岁。

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先后三次任辽东经略,善于用兵,极有将才,使辽东局势大有起色,是明末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备的人才,却因党争被冤杀,传首九边。所谓传首九边,就是把罪犯的首级传递到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固原、宁夏、甘肃等九个边镇,震慑边疆士卒,以儆效尤。熊廷弼的被杀成为当时影响甚大的一个冤案,对明军士气打击甚大。

熊廷弼、王化贞被逮后,朝廷任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统领辽东、天津、蓟镇、登莱等处军务。王在晋(1564~1643),字明初,江苏太仓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兵部侍郎,天启初任兵部尚书。此时,代替熊廷弼为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当时,山海关外之地,大部分由蒙古族的喀喇沁诸部所控。喀喇沁部与满洲女真族经常为争抢财物发生争斗,结怨甚深。王在晋就打算利用喀喇沁守关外,以缓冲后金的冲击,上奏请朝廷发粮食布匹接济拉拢喀喇沁部。

正在此时,袁崇焕站出来,表示了坚决不同的意见。他表示,蒙古族与女真族同为游牧民族,惯以狩猎掠财为生,不能相信,同时他坚定地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举座震惊。

袁崇焕中进士后,赴福建邵武县任知县。在任上,他关心百姓,平反冤狱,深得百姓拥戴。他时刻关注辽东军事进展情况,常常邀从辽东退下的老兵闲谈。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到北京朝觐,即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在京期间,他得到更多关于辽东战事的消息,忧心如焚,在与群臣闲谈时,发表了一些中肯见解,引起了御史侯恂的重视,并得到他考进士时的主考官韩爌的推荐,被破格升任兵部职方主事。

明朝官制,兵部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武选(武官人世)、职方(军政军令)、车驾(马匹警备)、武库(后勤兵器)四司。职方司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袁崇焕由一个七品知县仅一年就升为六品的职方主事,的确是破格提拔。

当时,朝廷在辽事上节节败退,大臣议论纷纷。山海关作为“天下第一关”,是保卫京师的第一要塞。如何守住山海关就成为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廷臣为此争论得面红耳赤,莫衷一是。袁崇焕就孤身一人骑马到山海关内外考察。兵部发现新任的职方主事不见了,家属也不知情,正四处寻找时,袁崇焕风尘仆仆回到兵部,说出了那句令所有大臣目瞪口呆的话,并提出了他的治兵守边方略。朝廷越级提升他为佥事,指挥关外的部队,拨国库银20万给他招募军队。袁崇焕正式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当时,关外已经全部被喀喇沁各部族所占领,袁崇焕只得驻守关内。不久,各部族归附,王在晋就命袁崇焕移住中前所,并管理前屯卫的事务,接着又命令他到前屯安置失业的辽人。袁崇焕当晚就带两个随从连夜穿过虎豹出没的丛林,四更时到达前屯卫,兵民无不骇然惊服,送他一个“铁胆”的外号。王在晋对袁崇焕十分倚重,提拔他为宁前兵备佥事。但袁崇焕却看不起王在晋,认为他没有远大的谋略,不完全服从王在晋的命令。到王在晋提出在关外不远的八里铺修筑重城时,袁崇焕认为这种做法不策略,应该在宁远筑城。两人意见相左,争论十分激烈。袁崇焕见难以说服王在晋,就越级向首辅叶向高报告。这在官场里实在是大忌。

袁崇焕案 一(3)

叶向高难以决定,委派兵部尚书孙承宗行边考察。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是该科的榜眼,才华横溢又晓畅军事,被破格提拔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能入阁是由东林党领袖、御史左光斗推荐的,但他又能在东林党和阉党之间保持相对中立,被视为东林党的温和派。是年六月,孙承宗抵达山海关考察后,认为袁崇焕所见极是,与王在晋辩驳,王在晋始终坚持己见。孙承宗只好暂返北京,面奏天启帝弹劾王在晋“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天启帝免去王在晋的职务,由孙承宗为督师,统领辽东军事。

孙承宗到任后,进行了一系列力度很大的人事变动,重用袁崇焕,着力修筑宁远城。

宁远位于山海关外200里,在锦州和山海关之间,扼辽西走廊咽喉。明前中期,关外的军事重地为广宁,广宁、辽阳失陷后,宁远就处于前线位置,背后即是山海关,战略位置大为凸显。孙承宗、袁崇焕派游击祖大寿兴工营筑,到天启四年完工,整座城池“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关外重镇。远近难民纷纷涌入,人口大增,使宁远城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土。同时,袁崇焕又在周围先后筑城数十座,练兵十余万,造甲百万,屯田五千顷。明朝的东北国防线向北推移了200多里。袁崇焕也因功劳被提拔为兵备副使。孙承宗对他极为赏识,委任甚专。天启四年(1624年),袁父病故。按传统,儿子应丁忧即守丧三年,袁崇焕屡次上奏回家守制,但朝廷以边关正急,命他素服办公。这种应该守丧而被迫放弃的情形,称为“夺情”。

袁崇焕在孙承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从天启二年到天启五年,短短三四年时间,使局势大为改观。随后他又派兵屯驻锦州、松山等要地,把边境又往北推进了200余里。后金见明军稳扎稳打,无机可乘,兼忙于整顿内部,四年间很少侵犯。

而此时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斗争日益炽热。熊廷弼被弃市,杨涟、高攀龙、左光斗等东林人士被扫除殆尽。孙承宗也遭到弹劾,最后迫于压力不得不辞职。魏忠贤趁机派其党羽、兵部尚书高第出任经略。

高第,字登之,滦州(今属山西)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不但毫无方略,且胆小如鼠,以谄媚阉党得任兵部尚书,得知被任命为经略,吓得直哭。他认为关外肯定守不住,主张“各率重兵驻关,共图防守之策”,下令放弃关外所有城池,全线撤退到关内。袁崇焕见多年心血要毁于一旦,极力驳斥,说兵法有进有退,一退则锦州、宁远动摇,山海关就毫无保障,直接置于前锋,而且主动退守是示弱于敌,不战自溃。高第不顾这些,强令关外诸城守兵撤退。袁崇焕性格倔犟,抗命道:“宁前道当与宁(远)、前(屯卫)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高第也拿他无法,只得尽撤其他城镇守兵,只留宁远、前屯卫两城。一时间,米粟辎重被弃者数十万计,难民哭声震天,死者塞道。袁崇焕见此,便请求回家守制,未获批准。没过多久,朝廷提拔他为按察使。

()免费TXT小说下载

这样,广阔的关外仅余两座孤城屹立。但谁也没想到,袁崇焕竟靠这两座孤城顶住了气势汹汹的后金军。

袁崇焕案 二(1)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辽北地区天寒地冻,努尔哈赤见高第庸懦无能,便统兵13万,号称20万,西渡辽河,直扑宁远。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城下。

当时,宁远守军不足两万,双方实力悬殊。消息传来,经略高第惊慌失措,吓得屁滚尿流,封闭关门,龟缩不动,绝不救援。京师大臣也知道宁远凶多吉少,兵部尚书王永光连连嗟叹。袁崇焕却慷慨激昂,写下血书:“区区宁远,中国存亡系之,失此不守,数年后吾族皆左衽矣。”激励将士誓死守城,同时将城外居民撤入城内,坚壁清野,又设重金悬赏奖励勇士,初步稳定了军心民心。

二十四日,努尔哈赤派人劝降,被袁崇焕骂回,遂开始攻城。后金军善于骑射野战,来势凶猛。袁崇焕待敌兵迫近,下令发射刚刚引进的西洋巨炮,又用石头火木向敌军猛砸。后金兵死伤甚重,努尔哈赤也被炮火余力击伤。后金兵连攻三日,袁崇焕率军民死守,战斗异常惨烈。战火中袁崇焕肩臂受伤,鲜血染红了战袍。将士劝他下城,他撕下战袍裹住伤口,继续指挥。此时正值严冬,袁崇焕的胳膊与血染的战袍被冻粘在一起。将士们见主帅誓死抗敌,争死效命,血战三天三夜,杀得金兵尸横遍野。努尔哈赤见力攻不下,最终不得不下令退兵。袁崇焕守卫宁远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胜利。这就是有名的“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自25岁起兵以来,至今四十余年,大小数百战,战无不克,攻无不胜,而且多是以少胜多,令明军闻风丧胆。如今,攻打一个孤城宁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