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曾国藩原话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恰恰又是会试的日子。

父亲又让曾国藩进京参加考试,曾家以农为业,本来就不富裕,偿还他借贷易作梅知县的一百两白银后,已经没有钱可以供给曾国藩上京赶考的路费了,只好东挪西借,借来30多吊钱,上路了。

一路上,曾国藩省吃俭用,三月不知肉滋味,即使如此,当他千里迢迢赶到京城时,口袋里只剩下三吊钱了。

一般进京应试的举子,大都华服翩翩,高头大马,左簇右拥,风光无限。可曾国藩却迥然不同,他身上的土布衣衫经过多次缝补,早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整件衣衫好像是由几块碎步缝合在一起的,只要轻轻一拽,就会露出屁股似的。在应试的举人中,再也没有比他还寒苦困窘的人了。

任何人在成就事业前都要经过千辛万苦的磨练,这是曾国藩早就明白的道理。年幼时,祖父常对他说:“凡是亲自经过千辛万苦而成功的人,享受成功的果实才能心安理得!”此时,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穷酸而灰心伤感,相反意志越来越坚强。

此刻,除了背水一试,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何况,曾国藩从来就没有想过要退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6。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2

这一年顺天会试的主考官是大学士穆鄣阿,一个难得的满族大儒。穆鄣阿这个人在曾国藩的升迁仕途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后我们会详细介绍。

这一年会试的题目是由皇帝亲自拟定的,正合曾国藩的胃口,这一回提笔再也不觉得生涩了,他将心里所想的,旁征博引,洋洋洒洒数千言。很快,结果出来了,曾国藩成绩虽然不算太好,但毕竟入围了——赐同进士出身。

然而,这迟到的同进士的功名没有给曾国藩带来多大的惊喜,而是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窝囊与遗憾。他甚至在发榜当天就想打道回府,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才勉强留了下来。

同进士毕竟是一个功名,曾国藩为什么会感到是一种羞耻呢?

清代科举,在殿试之后,录取人数100至400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同进士”其实就是“不同进士”。这就好像是现在的鼓励奖一样,只不过是给这些奋斗多年的秀才一个安慰罢了,以免他们想不开或发泄心中的不满,破坏和谐社会。

同进士的身份确实让人尴尬:好像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刚要伸筷子时,却猛然发现盘中的美味佳肴粘着一只青头苍蝇,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又好像娶了小妾,不叫小妾而叫“如夫人”,从字面上看,好像和“夫人”一样,而实际上小妾就是小妾,根本就不是夫人,要做夫人,才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所以,稍微有自尊自爱的人,都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是一种难言之隐的耻辱。曾国藩对这种耻辱久久不能释怀,有故事为证。

据说,曾国藩做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传来一声巨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点儿真背,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可见,这种耻辱成了曾国藩的一个心病,如果想要跟着他混饭吃,最好还是不要揭破他这难言的伤疤。

此刻,曾国藩最大的心愿就是走进翰林院,因为按清朝的制度,在翰林院当官不仅升官比较容易,而且,由于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都是由翰林院的人担任,因而与皇帝、皇子以及皇亲国戚接近的机会就比较多了。起码能混个脸熟,以后有什么好差事,才能被这些掌握大权的贵族想起。

不过,是留在京城还是被分发到地方是皇上一句话的事儿,况且,曾国藩只是个同进士出身,如何能进得了皇上的眼里,他感到前途比较渺茫。

幸运女神总是偏袒曾国藩,在他最无助的时候,站在了他的旁边。

经过复试、殿试、朝考后,曾国藩的成绩都很优异,又引起了穆彰阿的高度关注。从这一刻起,曾国藩注定要飞黄腾达,一发不可收拾。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五月初二,在礼部堂官的引见下,曾国藩朝见道光帝。第一次和帝王这么近距离地对话,内心难免有些紧张,不过,曾国藩很快就调整了自己,进入了角色。因为答对明白、条理清晰,加上衣着朴素,深得道光帝赏识。

朝见皇帝时,皇帝问他为什么参加科举,曾国藩说为了替皇上分忧,为天下黎明百姓谋福利。皇帝又问做官的第一要义是什么,曾国藩说无非是一个廉字。后面的提问,曾国藩更是对答如流。

简洁、精妙的回答让皇帝很满意,曾国藩被破格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同进士入翰林,清朝开国以来只有曾国藩一人。

17。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3

现在,我们先看看翰林院到底是个什么机构。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犹文苑。翰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学家扬雄的《长杨赋》。而以其名官,则始于唐代。清因袭旧制,也设立翰林院。

科举时代的翰林,号称“清要词臣”,前途无量。尤其是清朝,“培养人材,最重翰林”。 中央的*大员、地方的封疆大吏,绝大多数是从翰林里选拔的。所以只要进入了翰林院,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官场。

说到底,翰林院好像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不过社会科学院大多只作些纯粹的学术研究,而翰林院则兼有储备人才的职责,翰林应该为最有知识、最会读书做学问的人。

几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以一介布衣寒士跻身在翰林院,实现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书生变蛟龙”的理想。

曾国藩就这样成功了!成功来的如此之快,他一时都有些不能接受了。

点翰林这年,曾国藩虚岁才28岁。一般的士子从秀才、举人、进士,一阶一阶地往上爬,熬到翰林少说也得四五十岁,这也算是幸运的了,多数士子根本摸不上翰林的边,有的中个举人就已经离入黄土不远了。就说曾国藩的父亲吧,数十年考上个秀才,已经是四十多岁了。相比之下,曾国藩确实是少年得志,平步青云。

这个科举制度真是把学子们坑苦了,譬如范进之类,举不胜举,不过,曾国藩算是科举大潮中的幸运儿了。

在这次中试之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国藩”,取义为:国家的屏障和藩篱。至于为什么要这么改,有人说是他的某位老师嫌“子城”二字太过鄙俗;也有人说是他自己太过高傲;还有人说是清廷重臣穆彰阿起的。

总之,这位远居山村,出身寒门的曾国藩,从此由农家子弟的身份一跃而进入了天子朝堂。能不能成为国之屏藩,就全靠他的福分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